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龙腾大泽乡 > 朔风劲吹(一)
换源:


       一

二世二年十二月,咧咧朔风下,浩浩荡荡的二十万长城军团,在王离、涉间、苏角率领下,从集结地上郡出发,由帝国交通干线上郡道转临晋道,再由常山郡、巨鹿郡、邯郸郡、东郡、三川郡,向函谷关开进。

复国不满三个月的赵国,首次面临着秦国尖利的兵锋。

如何应对突来的变局,令武臣颇为头疼。

此时,韩信攻占函谷关的消息,已由楚国通过外交途径通报了韩国、赵国、魏国、齐国、燕国、常山国。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极大鼓舞了六国士气。

关键时刻,楚国断然出手相助,一举袭占了函谷关,给处在抗秦前线的韩国,打了一剂强心针,大家猛然认识到,李归经常用来鼓舞士气的那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果非虚言,函谷关这么重要的关隘,一个默默无名的韩信,说占就给占了,足见只要敢打,没有发生不了的奇迹。

身处二线的诸侯国,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没有遭遇过顽强的秦军,攻城略地一路奏凯,以为秦军都和他们碰到的地方军一样不抗打。如今楚军攻占了函谷关,他们就彷佛听到了总攻号角,一个个特别兴奋,希望能在最后的灭秦中,建立更大的功业。

一时间,楚军西进关中的消息,传遍了关东大地,百姓们欢天喜地,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太平日子。

武臣闻讯,更为兴奋。

从大泽乡走出来的战友,唯有武臣顶着王冠,陈胜、吴广两个领袖没有,田臧、周市也没有。那诱人的王冠,不仅金光闪闪,重量也是沉甸甸的,没有过硬的头颅,是顶不起来的。

武臣比谁都清楚,眼下的诸侯王,楚王襄彊、韩王韩成、魏王魏咎,是起义军竖起的招牌,有名而无实,真正的权力分别攥在陈胜、田臧、周市手中;自己和齐王田儋、吴王项梁、燕王韩广、常山王李良,才是真正的名实一体的诸侯王,但均为自立为王,影响力远不如陈胜,需要像样的功业,巩固自己的地位。

闻听秦军开来,武臣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建功立业的机会送上门了;紧张的是,这么多的秦军,自己从未啃过,啃得动吗?怎么啃呢?

没容武臣想好对付秦军的办法,就传来了坏消息:常山王李良降秦了。

这一消息给武臣带来了巨大打击,他清醒地预感到,长城军团远比此前遇到的秦军厉害得多,否则李良是不会投降的。

李良是秦军降将,秦廷自然对这个叛徒恨之入骨,再投降回去,秦廷会饶过他吗?能无灭门之忧吗?眼下已贵为诸侯王,能够选择这条路,恰恰说明了秦军的强大,抗拒,只有死路一条,投降,倒有一线生机。

此时,神州大地烽火四起,招降对手,对秦军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李良赌定的,正是这一点。

李良所部,军官也多来自归降的秦军,士卒中,归降的秦军也是骨干,绝境中选择投降,也是他们的心愿,其他来自赵地的士卒,也乐于求生,因此,投降是求生的选择,没有多大阻力。

更令武臣忧虑的是,李良投降,会引发连锁反应。自己的队伍构成,和常山军差不多,在秦军的重压下,极易瓦解投降。到了那时,局面就失控了。如何应对,必须慎之又慎,一遭不慎,满盘皆输。

倾力迎战,显然不是良策。赵军的装备水平、军事素质,武臣是清楚的,远达不到与秦军硬抗的水平。

分城据守,也不是办法。当初的韩广、李良,得到了单独领兵的机会,很快就分立门户了,就是现成的前车之鉴。眼下遭遇秦军大兵压境,那些城池原本就是秦将的守将,定然会相继投降。到了那时,自己苦心经营的赵国大厦,也就轰然倒塌了。

那时的自己怎么办呢?待在赵地,肯定是岌岌可危,逃亡邻国,就成了丧家之狗,会颜面扫地,令人耻笑。弄不好,还要被人家收拾了。

唯一的办法,只有聚兵固守北部重镇:巨鹿城,如同李由固守荥阳城一样。

唯有这样,才有胜算,否则必败无疑,部下不是投降就是溃散。

此时,武臣“敢拼才能赢”的性格,再次闪亮了。他抱定了这样的信念:胜利了,就建立了不朽功业;失败了,也彰显了王者的本色。

聚兵一处,除了有了一拼的资本,也可牢牢掌控部队,避免发生将领降敌事件。

(谢谢您的关心与支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