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风会上,李由对王离、章邯大军解了荥阳之围,深表感激。并预祝两军在灭贼事业中建立更大的功绩。
王离对章邯率先到了荥阳,心中不快。毕竟奋力拼杀的是自己,捡便宜的却是章邯。因此,在李由请两位将军讲话时,王离语带酸意地说道:“是章将军解的围,请他先讲吧。”
章邯见状,赶紧谦虚道:“实在羞愧。章某被贼人挡在了函谷关外,要不是王将军杀将过来,吓退了贼人,章某现在还在函谷关外呢,如何到得了荥阳。荥阳解围,全是王将军的功劳,哪有章某什么事?自当王将军先讲。”
王离见章邯深明事理,顿时高兴起来:“章将军客套了,毕竟你来了贼人才跑的嘛。既然章将军谦让,那就恭敬不如从命,王某就先讲几句了。”
于是,王离就讲了在巨鹿城消灭赵军十万,在城外击溃援军五万的经过,同时对荥阳城守军在李由统帅下的英勇抗贼给予了高度肯定。
席间,章邯诚恳地请教:“李郡守、王将军与贼人交战,都大有斩获。唯有章某,虽然也与贼人交了手,却被困在了函谷关外,着实狼狈。两位作战经验丰富,请指点一二,免得章某辱没了使命。”
王离对章邯恭敬的态度很受用,就详细询问了函谷关受阻的情形,以及骊山军团采取的措施。
听罢章邯的讲述,王离点评道:“在战术上,章将军的处置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战略上。”
章邯认真地听着,李由也认真地听着,他们都珍视王离的经验。
章邯闻言,谦恭地说道:“请王将军指教。”
王离道:“函谷关我去过几次,对它的形势是很了解的。这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从关城攻击已属不易,从关后攻击就更难了。你想想,通过二十里的险路,谈何容易!你们过不去,也在情理之中。”
章邯问道:“那该怎么办呢?”
王离道:“前后夹击。这样破关就容易了。你们应该兵分两路,一路直奔函谷关,另一路从蒲津渡过黄河,绕到函谷关正面,两路夹击,贼人就无力抵抗了。”
章邯羞愧道:“当时只道贼人不堪一击,大军一冲就过去了。哪想到贼人占据有利地形,用木头砸将我军堵住了。说到根上,还是缺乏实战,经验不足所致。以后,自当吸取教训。”
王离欲为章邯解嘲,便说道:“按理说,贼人缺乏作战素养,不会想到在原上伏击。看来你的对手不一般啊,懂军事。贼将是哪一个?以后遇到了,我也加一分小心。”
章邯更不好意思了:“惭愧啊!当时虽然与贼人交了手,却未见贼人的影子,更不知道是什么来路,有多少人马。直到司马欣从京城回来,才知道这伙贼人是楚军,至于贼将,有说姓樊的,有说姓田的,也有说姓韩的。”
这时,李由插话了:“现已查明,贼将叫‘韩信’。”
王离问道:“此人是什么来历?”
李由答道:“目前尚不清楚,应该是个无名之辈。”
王离道:“此人不可小看,他善用了地利,显然是懂兵法的。以后再遇到他,不能再当作一般贼寇了,要认真对付才行。”
章邯听了,心里的负重似乎轻了许多,认真地点头回应。
李由担心这个韩信扰乱了秦军信心,就想提振一下章邯的斗志:“荥阳被围了三个多月,期间,贼人最多时有三十万,而城内守军只有两万五千,且还有些伤亡,但城池还是守住了。守军英勇顽强奋力抗敌自不必说,但贼人的攻城无术却是主要原因。再看王将军攻取巨鹿,守军有十万人,还有救援的五万人,却在五日之内破城了,足见贼人守城也无术。”
王离心中高兴,却还是做了澄清:“七日破的城。”
李由听了,接着说道:“七日也够快的,自古少有嘛。足见贼人不抗打。”
王离听了自己的辉煌,话匣子就收不住了:“贼人战力确实不行。别看他们人多,看着吓人,实际上却是虚胖,打起来就不行了。要说巨鹿城,够坚固的。城中指挥的还是什么‘赵王’,贼兵也尽了全力,却扛不住我军的攻击,七天就破城了。贼人的本事实在太差。”
李由接茬说道:“荥阳恰是一个对比,贼人三十万,却攻不下两万五千人防守的城池。与巨鹿城相比,谁强谁弱,立马可判。”
(风有约,花不误,年年岁岁不相负。落日与晚风,朝朝又暮暮。)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