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两个世界观众那充满了愤怒、鄙夷和不解的目光,光幕并没有让第12师团这桩“完美缺席”的奇案继续停留在现象层面。系统开始深入挖掘,试图解释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支号称“皇军之花”的精锐甲种师团,在侵华战争的关键时期,如同一个局外人般,“悠闲”地驻扎在东北,完美错过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正面会战。
系统声音响起,这一次带着更加客观和分析的语调:“第12师团长期‘缺席’中国关内正面战场,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樱花战前及战争初期复杂的国内政治、军事战略、派系斗争以及战局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
【原因一:挥之不去的“北进”幽灵】
光幕首先聚焦于樱花陆军内部长期存在的战略分歧。画面上出现了象征“北进论”和“南进论”的箭头,指向苏联和东南亚两个方向。
系统解说:“在樱花军部内部,尤其是陆军之中,长期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北进’思潮。他们将北方的苏联视为帝国最主要、最危险的假想敌,认为必须优先确保‘满洲生命线’,积蓄力量,准备与苏联进行一场决定国运的‘圣战’。”
“在这种战略思想主导下,相当一部分陆军高层认为,对华战争只是‘暂时性的膺惩’,或者说是为‘北进’扫清障碍的次要行动。因此,必须将最精锐的部队,特别是那些机械化程度较高、擅长在平原地区作战的师团,部署在靠近苏联边境的中国东北,作为对苏战略的核心力量。”
“七七事变后,虽然战火迅速扩大,但‘北进’思想的惯性依然强大。许多陆军高层仍然将关东军视为‘皇军精华’所在,将东北视为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不愿意轻易削弱对苏防御力量。”
【抗战世界反应】
“狗屁的北进!”李云龙嗤之以鼻,“怕苏联人?我看是被咱们打怕了吧!拿防备苏联当借口,不敢来关内跟咱们硬碰硬!”他不相信日军高层会如此“愚蠢”。
赵刚则分析得更深入:“‘北进’与‘南进’之争,我们在之前的盘点中已经了解。看来这种战略上的分歧和摇摆,对日军兵力部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们既想在南方夺取资源,又对北方的苏联心存忌惮,结果就是力量分散,处处设防,处处薄弱。”
楚云飞点头道:“战略目标不明确,决心摇摆,乃用兵大忌。日军统帅部显然缺乏一个清晰、统一、符合实际的国家战略,导致精锐部队被错误地配置在次要方向,坐视主要战场糜烂。”
【帝皇空间反应】
皇帝们对这种战略上的本末倒置更是无法理解。
“愚蠢!”秦始皇嬴政断言,“强敌在侧),竟先虑远患)?此乃不知轻重缓急!当先集中全力,扫平肘腋之患,再图长远!”
“兵者,诡道也。亦需因时而变。”汉武帝刘彻说道,“若华夏战事已成胶着之势,便当调整部署,将精锐用于决胜之地!固守所谓‘北进’之策,实乃刻舟求剑!”
“为政者,当有远见卓识,然亦需脚踏实地。”唐太宗李世民评价道,“空谈‘北进’宏图,却无视眼前之危局,此乃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明太祖朱元璋则认为:“我看这‘北进’就是个幌子!是那帮关东军的将领不想把自己的宝贝疙瘩拿出来拼命!保存实力,拥兵自重!”
乾隆皇帝摇着扇子:“嗯……战略重心之抉择,关乎国运。然若固执己见,罔顾现实,则所谓‘重心’,亦可能成为‘包袱’。此樱花国,显然是被这‘北进’之念,束缚了手脚。”
【原因二:关东军的“小算盘”】
系统紧接着印证了朱元璋的猜测,将矛头指向了拥兵自重的关东军。
光幕上出现了关东军司令部的画面,以及一些骄横跋扈的关东军将领形象。
系统解说:“除了战略思想的影响,驻扎在伪满洲国的关东军,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军事王国’。关东军司令官权力极大,常常无视东京大本营的指令,自行其是。”
“对于关东军高层而言,麾下的甲种师团,如第12师团,不仅是对苏防御的屏障,更是他们维持在东北统治地位、向东京施加影响力的重要筹码。他们自然不愿意轻易将这些‘嫡系精锐’调往关内战场,去消耗在与中国军队的苦战之中,从而削弱自身的实力和地位。”
“因此,每当大本营试图从关东军抽调部队增援关内时,往往会遭到关东军方面的软硬抵制或讨价还价。他们可能会以‘苏联威胁巨大,兵力不足’为由拒绝,或者只同意调拨一些战斗力相对较弱的部队或新建的师团。”
【抗战世界反应】
“我就知道!”李云龙一拍大腿,“又是这帮关东军的龟孙子在捣鬼!跟第九名盘点那海军一个德行!就知道保存自己的实力!小鬼子内部就没一个好东西!”
赵刚叹了口气:“军阀作风,拥兵自重。名为‘皇军’,实则各自为政,派系林立。这种内部的分裂和私心,严重削弱了日军的整体作战能力。”
楚云飞冷笑道:“名为‘关东军’,实为国中之国。尾大不掉,挟制中央。此等骄兵悍将,若放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是朝廷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帝皇空间反应】
皇帝们对这种“地方将领挟制中央”的情况更是深恶痛绝。
“放肆!”秦始皇怒道,“地方将领,安敢抗拒中央号令?!此乃谋逆之举!当诛!”
“强干弱枝,乃治国之要。”汉武帝沉声道,“若容许地方拥兵自重,则国家必将四分五裂!削藩!必须削藩!”
“唐之安史,藩镇之祸,殷鉴不远!”唐太宗痛心道,“中央失权,地方坐大,则号令不行,国法废弛!此樱花国,竟重蹈覆辙!”
“反了!反了!这帮丘八都反了!”明太祖朱元璋气得跳脚,“皇帝连自己的兵都调不动了?那还当个屁的皇帝!都该抓起来砍头!”
乾隆皇帝也皱紧了眉头:“嗯……中央威权不立,则难以有效统筹全局。地方将领若只顾自身利益,罔顾国家大局,则国事必败。看来,加强中央集权,节制地方兵权,乃是万世不易之理。”
【原因三:战局发展的“意外”与官僚体系的僵化】
除了战略和派系因素,系统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可能的原因。
系统解说:“此外,樱花最初对侵华战争的判断也存在严重失误。他们可能并未预料到中国军民抵抗意志如此顽强,战争会陷入如此持久的泥潭。最初可能认为依靠现有兵力即可‘速战速决’,因此没有在第一时间动员全部力量,包括像第12师团这样的战略预备队。”
“而当战局陷入胶着,急需增援时,樱花庞大而僵化的官僚体系,以及陆海军之间无休止的扯皮,也可能导致兵力调动命令的迟缓、延误甚至最终取消。有时候,一支部队是否被调往关键战场,甚至可能受到某些偶然因素或‘运气’的影响。”
“种种因素叠加,最终造成了第12师团这支‘皇军之花’,在侵华战争最关键的正面战场上,长期‘完美缺席’的奇葩局面。”
【双线反应:批判与反思】
听完系统的全面分析,两个世界的观众对这桩“奇案”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同时也对日军高层的愚蠢、自私和混乱感到更加鄙夷和……一丝庆幸。
抗战世界:
李云龙哼了一声:“归根结底,就是小鬼子自己内部乱成了一锅粥!战略瞎搞,将领自私,指挥混乱!活该!幸亏他们这么蠢,不然咱们的仗更难打!”
赵刚总结道:“战略误判、派系斗争、体制僵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军事资源的严重错配。第12师团的‘缺席’,是樱花战争机器运转失灵的一个缩影。”
帝皇空间:
皇帝们也纷纷摇头,认为樱花的失败是咎由自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知己,不知彼,焉能不败?”(秦始皇)
“庙算不精,决策失误,累及三军,国之不幸。”(汉武帝)
“任人唯亲,派系倾轧,国事岂能不坏?”(唐太宗)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朝廷昏聩,国破家亡!”(明太祖)
“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此樱花国之败,足为后世之殷鉴也。”(乾隆)
观众们终于明白了第12师团“摸鱼”的原因。那么,当它的“友军”在关内浴血奋战、尸横遍野之时,这支“养在深闺”的“皇军之花”又在做些什么呢?下一章,将通过更强烈的对比,展现这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一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