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盘点二战奇葩团,李云龙人麻了 > 第十七章:友军皆“玉碎”,我自“樱花开”?
换源:


       揭开了第12师团长期“缺席”正面战场背后的复杂原因,观众们心中充满了对日军高层愚蠢、自私和混乱的鄙夷。现在,光幕将通过更加直接、更加残酷的对比,来凸显这支“皇军之花”“养在深闺”的讽刺意味,展现出一幅“友军皆玉碎,我自樱花开”的荒诞画卷。

【盘点友军:血与火的炼狱】

光幕之上,再次快速闪回那些在侵华战争正面战场上与中国军队殊死搏杀的日军主力师团。这一次,焦点不再是战役名称,而是这些部队所付出的惨重代价。

第3师团(名古屋):画面闪过其在淞沪、徐州、武汉、长沙等战役中狼狈作战、伤亡惨重的片段。系统字幕标注:“多次补充重建,伤亡巨大。”

第6师团(熊本):参与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但在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中也屡遭重创。系统字幕标注:“精锐老兵消耗殆尽。”

第9师团(金泽):从淞沪打到武汉,同样伤亡惨重。系统字幕标注:“后期战斗力锐减。”

第10师团(姬路):参与徐州、武汉等会战,台儿庄之战中损失不小。系统字幕标注:“屡经苦战,元气大伤。”

第11师团(善通寺):淞沪、武汉、长沙几乎无役不与,伤亡极其惊人。系统字幕标注:“堪称正面战场‘劳模’,损失惨重。”

第13师团(仙台):同样是从淞沪打到武汉、长沙,一路血战。系统字幕标注:“多次面临被歼灭危险。”

画面上,充斥着这些日军师团士兵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面容,残缺不全的肢体,被炮火摧毁的装备,以及在绝望中发起“万岁冲锋”最终倒在血泊中的场景。背景音效是密集的枪炮声、爆炸声、以及士兵临死前的嘶吼与哀嚎。

系统声音低沉地叙述:“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这些投入中国关内正面战场的日军主力师团,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极其残酷的消耗战。他们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面前,付出了远远超出预期的巨大伤亡,许多部队被打残甚至多次重建,曾经的精锐老兵几乎消耗殆尽,战斗力持续下滑”

【抗战世界反应】

看着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军王牌师团落得如此下场,抗战世界的观众们心中五味杂陈。

李云龙哼了一声,脸上没什么同情,但语气中也少了几分之前的暴怒,多了一丝理所当然:“活该!侵略咱们中国,还想全身而退?做梦!打得他们伤筋动骨,打得他们知道疼,这才对!”

赵刚则更加理性地分析:“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战场对日军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消耗。我们的持久抗战,虽然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但也确实起到了拖垮敌人、消耗敌人的战略目的。这些日军主力师团的惨重伤亡,就是明证。”

楚云飞默默点头:“百战精兵,亦难挡持续消耗。日寇虽强,然陷入人民战争之汪洋大海,终究难逃失败之命运。只可惜,我中华健儿,亦付出了十倍、百倍于敌之牺牲”他眼神中流露出对牺牲同胞的痛惜。

【第12师团的“平行世界”】

就在观众们为正面战场的惨烈和日军主力的消耗而感慨之际,光幕画风再次突变!切换到了第12师团在东北的“平行世界”。

与关内友军的“血与火”形成鲜明对比,第12师团的画面显得如此“岁月静好”:

场景一:大规模演习如“实战”。

蓝天白云下,广阔的草原或丘陵地带。第12师团正在举行大规模的师团级对抗演习。坦克集群隆隆开进,炮兵阵地猛烈开火,步兵们穿着整齐的军服,精神饱满地发起“冲锋”。演习场面宏大,组织有序,看起来“非常专业”。

旁白(带着讽刺):“当友军在关内与中国军队进行着你死我活的真实搏杀时,第12师团正在东北,一丝不苟地进行着针对‘假想敌’苏联的大规模实战演习,演习的激烈程度,有时甚至‘不亚于实战’。”

场景二:阅兵式上的“荣耀时刻”。

伪满洲国的某“新京”(长春)或其他大城市。宽阔的街道上,第12师团的士兵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正步,组成一个个方阵,接受关东军高官和伪满皇帝溥仪的检阅。他们军容严整,钢盔锃亮,步枪雪亮,装备精良的炮兵和骑兵部队也依次通过,尽显“皇军之花”的“威武雄壮”。

旁白:“在伪满洲国的各种庆典和阅兵式上,第12师团往往作为‘皇军’的代表,展示其‘赫赫军威’,成为关东军炫耀武力、震慑地方的工具。”

场景三:相对安稳的驻防生活。

镜头扫过第12师团整洁的兵营,士兵们在进行日常的操练、保养武器、甚至可能还有一些文体活动。虽然也有对付抗联的小规模战斗,但整体氛围与关内前线的朝不保夕、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状态截然不同。

甚至可能有这样的画面:春季,兵营附近的樱花盛开,一些第12师团的士兵在樱花树下拍照留念,或者短暂休假,享受着难得的“和平时光”。

旁白:“相比于关内前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伤病肆虐、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同僚,驻扎在东北的第12师团官兵,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拥有更稳定的后勤,更安全的驻地,以及一种与惨烈战争格格不入的‘平静’。”

【士兵心态对比】

光幕甚至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士兵心态的推测演绎:

一个在长沙前线浑身是伤、面容憔悴的日军老兵,得知“皇军之花”第12师团还在东北“保存实力”时,眼中可能闪过一丝绝望、愤怒和不解:“我们在这里拼死他们他们却”

一个驻扎在东北的第12师团新兵,看着报纸上关内战场的“辉煌战果”(被粉饰过的),可能充满了对前往主战场“建功立业”的渴望,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没能赶上“真正的战斗”。

而另一个第12师团的老兵油子,则可能暗自庆幸自己的“好运”,能够远离关内那个可怕的“泥潭”,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服役”。

这种心态上的对比,将第12师团“完美缺席”所带来的荒诞感和讽刺意味推向了顶峰。

【双线反应:讽刺、不平与嘲弄】

面对这“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反差,两个世界的观众都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讽刺和不平。

抗战世界:

李云龙看着屏幕上第12师团“悠闲”的画面,气得直乐,但这次是嘲讽的冷笑:“哈哈哈!‘皇军之花’?我看是‘温室里的花朵’,中看不中用!真刀真枪的仗不敢打,就会在演习场上耍威风!阅兵?阅给谁看?给溥仪那个傀儡看吗?笑话!天大的笑话!”

赵刚也是摇头叹息:“这简直是对那些在正面战场死去的日军士兵的莫大讽刺!他们浴血奋战,他们的‘精锐同僚’却在后方养尊处优。这种内部的不公和资源错配,足以摧毁任何一支军队的士气。”

楚云飞的眼神中充满了轻蔑:“名为精锐,实则避战。军人之荣誉,已被其玷污。此等军队,纵然装备再好,训练再精,亦不过是徒有其表的仪仗队罢了,不足为惧!”

帝皇空间:

皇帝们对这种“苦乐不均”的现象更是极为不满,认为这严重损害了军队的公平和战斗意志。

秦始皇嬴政冷声道:“赏罚不明,苦乐不均,则军心必乱!为将者偏袒,为君者不明,国之大患!”

汉武帝刘彻皱眉道:“沙场百战之卒,与安逸守备之兵,岂能同日而语?若功勋赏赐无别,则谁肯用命杀敌?!”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尉缭子》云:‘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此樱花国,显然未能做到公平公正。精锐虚置,偏师死战,此乃乱政之象。”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直接:“不公平!太他娘的不公平了!凭什么他们在前线卖命,那帮‘花朵’在后面享福?!要是咱当皇帝,早就把他们拉到一块儿,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谁有本事谁上!”

乾隆皇帝也觉得不妥:“嗯养兵之道,在于恩威并施,赏罚分明。若厚此薄彼,使前方将士心寒,则非但无益于战事,反而可能动摇军心。此举欠妥,甚为欠妥。”

“友军皆玉碎,我自樱花开”,这句略带调侃的总结,成为了第12师团在侵华战争大部分时间里最真实的写照。它的“完美缺席”,不仅是对“皇军之花”名号的巨大讽刺,更是对日军内部混乱、不公和战略失误的无情揭露。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日军战线的全面吃紧,这朵“温室里的花朵”,终究也有被推向风雨的一天。它的“迟到首秀”,又将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

............

新书发布,求收藏求鲜花求评价求一切!

免费的花花和评价月票评论点赞跪求多多益善!

新书期这些数据十分重要,跪求彦祖们动动发财的小手。

也希望大家不要吝啬催更票,虽然作者手速不快,但是你投投试试看就完事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