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章揭示了苏联红军在编制、装备和指挥体系上的严重问题,如同一个体弱多病、大脑受损的巨人。这一章,光幕将聚焦于另一个关键领域——战术思想与实际运用,展现这头“巨熊”在面对德军迅猛凌厉的“闪击战”时,其战术上的呆板、落后和混乱,是如何将无数士兵推向毁灭深渊的。
【战术对比:闪击战vs呆板防御】
光幕之上,开始清晰地对比德军与苏军在1941年战争爆发时的核心战术理念与实践。
德军“闪击战”(Blitzkrieg):
画面以动画或示意图形式,生动展示了“闪击战”的核心要素:
集中优势兵力于突破点:将精锐的装甲师、摩托化师集中在选定的狭窄地段。
空地一体协同: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如同“飞行炮兵”,精确摧毁苏军前沿支撑点、炮兵阵地和指挥所,为地面进攻扫清障碍。
装甲矛头高速突穿:坦克集群利用速度和火力优势,快速撕裂苏军防线,直插纵深,不与坚固据点过多纠缠。
摩托化步兵跟进巩固:快速机动的摩托化步兵紧随坦克之后,肃清被突破地域的残敌,巩固突破口,保护装甲部队的侧翼。
钳形包围,分割歼灭:两个或多个装甲矛头在苏军后方会师,形成巨大的包围圈,将苏军主力分割包围,然后由后续跟进的步兵部队进行围歼。
系统声音强调:“闪击战的核心在于速度、突然性、集中性和协同性。它要求前线指挥官具备高度的自主判断和灵活应变能力,要求各兵种之间进行精密高效的协同配合。”
苏军的呆板战术与混乱实践:
视角切换到苏军方面。系统首先提到,战前苏联并非没有先进的军事理论。
系统解说:“讽刺的是,苏联红军在战前也曾诞生过先进的军事理论,如图哈切夫斯基等人倡导的**‘大纵深作战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多梯队部署,利用强大的炮火和航空兵突击,以坦克和机械化军为核心,对敌实施连续、深远的突击,分割、包围、歼灭敌军主力。其核心思想与德军的‘闪击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由于‘大清洗’清洗了能够理解和推行这一理论的大批优秀将领,加上训练水平低下、装备落后、通讯不畅等诸多客观因素,导致在1941年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的实际作战表现,与先进理论完全脱节,反而显得异常呆板、混乱和落后!”
光幕开始展示苏军在实战中常见的错误战术:
线性防御,处处设防:画面示意苏军将大量步兵师沿着数千公里漫长的边境线一字排开,试图处处设防。结果导致兵力分散,任何一点都无法承受德军集中优势兵力的重点突破。防线如同薄纸一般被轻易撕裂。
坦克分散,“胡椒面”式撒播:与德军集中使用坦克集群不同,苏军常常将坦克以连、营为单位,分散配属给各个步兵师,用于伴随步兵作战。这使得坦克无法发挥集群突击的威力,反而因为缺乏步坦协同训练和有效的反坦克支援,容易被德军性能更优、战术更灵活的坦克或反坦克炮逐一“点名”消灭。画面展示苏军坦克零星地冲向德军阵地,然后被轻易击毁的场景。
迷信“乌拉”冲锋,轻视火力协同:在缺乏足够炮火准备和空中支援的情况下,苏军指挥官常常迷信“革命热情”和“人海优势”,组织大规模步兵发动密集冲锋,高喊着“乌拉!”冲向德军严密的机枪、迫击炮和坦克火力网。结果往往是尸横遍野,伤亡极其惨重,却收效甚微。画面展现苏军士兵如同潮水般涌向德军阵地,又如同被割倒的麦子般成片倒下的惨烈景象。
反击混乱,缺乏协调:即使组织反击,也往往是仓促而混乱的。不同部队之间缺乏有效的通讯和协同,反击目标不明确,时机把握不当,常常一头撞进德军预设的包围圈或火力陷阱中,迅速溃败。
【抗战世界反应】
看到德军闪击战的凌厉高效和苏军战术的呆板笨拙,抗战世界的观众们再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也引发了对自身战术的反思。
“我的乖乖!这德国佬的打法真他娘的狠!坦克飞机配合得天衣无缝!突破、包抄、分割!一套接一套!”李云龙看得是心惊肉跳,同时也对苏军的应对感到极度不解,“这苏联人是傻了吗?!明知道人家要从一点突破,还把兵力撒那么开?坦克那么好的东西,拆开来给步兵当保姆?这不是糟蹋东西吗?!还有那冲锋!跟送死有什么区别?!”他觉得这种打法简直是愚蠢到了极点。
赵刚脸色凝重,飞快地记录着:“德军战术的核心在于集中、速度和协同。而苏军则暴露了防御思想僵化、兵力部署分散、兵种协同能力差、战术运用呆板等诸多问题。面对全新的战争模式,他们显然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说,失去了灵活应变的能力。”
楚云飞看得最为投入,他本身就对现代军事理论有所涉猎。此刻看到德军闪击战的实战演示,眼神中充满了凝重和思考:“闪击战术,将速度与火力发挥到了极致,确实是现代战争的利器。反观苏军,其战术思想似乎还停留在一次大战的堑壕战思维,或者国内战争的经验上,与时代严重脱节。兵种协同之混乱,指挥之呆板,令人扼腕!若我军面对此等战法,又当如何应对?”他开始思考如何防御和反制这种战术。
【帝皇空间反应】
皇帝们虽然不懂现代武器的具体原理,但从排兵布阵、攻防策略、以及战场态势的演变上,也能清晰地看出双方战术水平的高下之别。
“敌军如锥,锐不可当,专攻一点,使其突破;我军如墙,处处设防,反致处处薄弱!”秦始皇嬴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苏军防御的问题,“此乃兵家大忌!当效仿锥形之阵,或集中精锐,重点防御,方为上策!”
“敌军其疾如风,侵掠如火;我军其徐如林,不动如山……却成了任人宰割之山!”汉武帝刘彻冷笑道,“反应迟钝,指挥失灵,战术呆板!纵有百万雄兵,亦难逃被动挨打之局!将帅无能,可见一斑!”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唐太宗李世民叹息道,“此苏军将领,显然不知变通之道,墨守成规,以己之钝,挡敌之锐,焉能不败?图哈切夫斯基若在,或不至此……”他再次惋惜那些被清洗的将领。
“蠢!太蠢了!”明太祖朱元璋气得直拍大腿,“把兵力撒那么开干嘛?等着敌人来包饺子吗?!坦克那么好的东西(在他看来),不集中起来冲锋,分开来送死?!还有那冲锋!明知道前面是火坑还往里跳?!这指挥官脑子里装的都是浆糊吧!”
乾隆皇帝摇着扇子,脸上写满了“恨铁不成钢”:“唉,朕观此苏军之战法,可谓‘呆若木鸡’!敌变我不变,敌快我更慢!毫无章法,毫无灵性!与德军之灵动迅猛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空有庞大之躯壳,而无用兵之智慧,可悲!可叹!”
【经典错误案例:围歼战的重演】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苏军战术失误的灾难性后果,光幕开始重点回放苏德战争初期几个著名的围歼战役。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围歼战(1941年6月底-7月初):画面展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两个强大的装甲集群,如同两把巨大的钳子,快速突破苏军西部方面军的防线,并在明斯克以东合围。数十万装备落后、指挥混乱的苏军被包围在巨大的口袋里,最终大部分被歼灭或俘虏。画面中充斥着苏军溃散、被俘、遗弃大量装备的场景。
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7月-9月):类似的场景再次上演,德军再次通过快速突击和钳形攻势,合围了苏军大量有生力量。
基辅围歼战(1941年8月-9月):这场战役更是堪称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画面展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巧妙配合,在基辅以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超过60万大军围困其中!尽管包围圈内的苏军进行了抵抗,但在斯大林“不准后退一步”的严令下,最终几乎全军覆没!被俘人数高达数十万!
看着屏幕上那一个个巨大的、象征着苏军被合围歼灭的红色箭头和区域,以及那触目惊心的伤亡和被俘数字,两个世界的观众都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他们终于明白,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的崩溃,绝非偶然。呆板落后的战术思想,面对德军先进高效的闪击战术,其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所谓的“人海优势”,在缺乏有效指挥、协同和战术配合的情况下,只能沦为敌人屠杀的对象。
然而,压垮这头“纸面巨熊”的,还不仅仅是指挥和战术的问题。下一章,将揭示另一个同样致命的短板——瘫痪的后勤与崩溃的士气,是如何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