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崇说出挖墙脚三个字时,李云龙的眼睛亮得可怕,仿佛饿狼看到了猎物。他抓起桌上的搪瓷缸猛灌一口,呛得直咳嗽,却顾不上擦拭嘴角的水渍:你是说,去丁伟那儿挖人?
张崇点点头,掏出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信息:新一团的王有胜,射击精准度能打飞鸟;独立营的孙德胜,马术在整个晋西北都是拔尖的;还有分区警卫连的段鹏,攀爬和潜伏技术一流。这些人都是可造之材。他的话语中透着精准与自信,仿佛这些人早已是囊中之物。
赵刚皱起眉头,一脸严肃:这不合规矩吧?都是兄弟部队,这样做岂不是拆台?在他看来,这种做法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有失道义。
李云龙却一拍大腿,笑得露出后槽牙:老赵,你这书呆子!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咱们这是为了打鬼子,又不是搞内讧。等咱把部队拉起来,打几个漂亮仗,他们感谢咱还来不及呢!他突然凑近张崇,压低声音,眼神中满是狡黠:你能出多少血?
一千支莫辛纳甘,十万发子弹。张崇的声音不疾不徐,仿佛在谈论一件平常小事,外加三十挺捷克式,还有五千支盘尼西林。另外,我可以安排专人对这些战士进行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新装备。
这话让李云龙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他望着窗外纷飞的落叶,仿佛已经看到自家战士换上崭新的苏式装备,手持先进武器,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有了这些装备和人才,独立团必将成为日军的噩梦。
等等!赵刚突然举手,神色凝重,张先生,您说的这些物资,从何而来?如此庞大的数量,绝非个人之力能够筹集。会议室瞬间陷入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张崇身上。
张崇沉默片刻,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神秘:有些事,知道得越少越安全。但请相信,我和八路军是一条心。我的背后,是无数爱国华侨的支持。他们身在海外,却心系祖国,倾家荡产也要为抗战出力。这支特种部队,能让小鬼子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战争!他的目光坚定而有力,让众人不由自主地选择相信。
夜幕降临,团部的油灯次第熄灭,黑暗如潮水般涌来。赵刚独坐窗前,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为他披上一层银纱。他反复摩挲着张崇留下的装备清单,那些陌生的武器型号和数字,像谜团般萦绕在脑海。这个张崇,究竟有着怎样的背景?为何能搞到如此多先进的装备?他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突然,窗外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李云龙叼着烟卷推门而入,火光在他脸上明明灭灭,勾勒出他棱角分明的轮廓。想什么呢,老赵?他大大咧咧地坐在椅子上,吐出一个烟圈。
老李,这个张崇......赵刚欲言又止,眉头紧锁,他说自己是华侨,但我总觉得没那么简单。你想,一个华侨怎么会对德国军事如此了解?又怎么能调动这么多资源?他心中的疑惑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直觉告诉他,这件事绝不简单。
李云龙吐了个烟圈,火光在他脸上明明灭灭:管他什么来历,能打鬼子就是好同志!在这乱世,只要是站在咱这边的,就是朋友。再说了,咱们现在缺枪少弹,有了这些装备,就能多杀几个鬼子。他凑近压低声音,眼神中带着一丝警惕,不过你小子记住,不该问的别瞎打听。有些事,知道得太多反而危险。在这乱世中,有时候知道得太多,反而不是好事。
赵刚点点头,虽然心中的疑虑并未消除,但他也明白李云龙说得在理。当前最重要的,是尽快组建起这支特种部队,提升独立团的战斗力。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图上,标注着特种部队营地的红圈格外醒目。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狼嚎,混着战士们的口令声,在太行山的夜空回荡。赵刚望着窗外的冷月,突然意识到,这支即将诞生的神秘部队,或许真能改变整个晋西北的战局。它就像一颗即将引爆的炸弹,积蓄着巨大的能量,只等时机成熟,便要在这抗日的战场上,炸出一片新天地。
当张崇的枣红马消失在山道尽头时,李云龙攥着那张写满承诺的纸条,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他已经想好,明天一早就去旅部找旅长借兵。至于那些从天而降的装备,就当是老天爷赏给独立团的大礼!毕竟在这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能打胜仗,才是硬道理。而独立团的特种部队,必将成为插在日寇心脏上的一把利刃,让他们尝尝中国军人的厉害!
接下来的日子里,独立团上下都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二营长沈泉被正式任命为特种部队的队长,他带着挑选出来的战士们开始了艰苦的训练。每天天不亮,训练场上就响起了枪声和呐喊声。战士们要学习使用新装备,掌握各种战术技巧,还要进行体能和耐力的极限训练。
张崇兑现承诺,派来了专业的教官团队。他们不仅传授武器使用方法,还带来了先进的军事理念和训练方法。战士们一开始很不适应,觉得这些训练太苛刻、太复杂,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
赵刚亲自参与到部队的组建工作中,他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为战士们讲解战术理论,分析战例。在他的努力下,战士们不仅学会了怎么打仗,还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打。
李云龙则忙着去找他的旅长汇报,顺便看能不能挖点人过来!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