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刘备:种田三造大汉 > 第14章 开始募兵
换源:


       募兵令早已颁布。

汉代兵制,

于西汉时期以征兵为主,

东汉则转为募兵为主,

辅以征兵制度。

以下是对两汉兵制的简要介绍。

事实上,在两汉时期,

从军与服役是同一概念。

由于土地归朝廷所有,

百姓自然对朝廷抱有臣属之心。

所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因此,每年农闲之时,

朝廷都会征召百姓无偿参与河渠疏通、

城墙修筑、陵墓建设、

宫殿营造及兵役等事务。

关于服役的起始年龄,

《汉仪注》中记载,

男子年满二十三即需服役。

一年为卫士,

负责宫廷守卫;

一年为材官骑士,

学习射箭驾车及战阵之法。

另据许慎《五经异义》所述,

汉代沿袭前制,

规定男子二十三服役,

五十六岁免役。

之所以选择二十三岁,

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即视为成年,

分配田地耕种。

经过三年耕作,

积累了一定积蓄,

便能承担起对朝廷的义务,

这其中也包含了经济考量。

服役形式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加入中央军,

包括驻守京城的北军和守卫宫门的南军。

西汉时,

郡国还会选拔良家子担任材官、骑士,

但东汉光武帝时这一制度被废除。

二是边防军,天下百姓均有戍边三天的义务,

即便是丞相、三公之子也不例外。

若不愿前往边地,

可缴纳三百钱以豁免,

而朝廷如何使用这笔钱则无从得知。

三是地方劳役,

如郡县征召百姓守城门或挖掘河道等,

此类劳役每年轮流服役一月。

对于不愿承受劳役之苦的大户人家,

可选择出钱请人代替,

费用为每月二千钱。

中央军待遇优厚,

作为王牌部队,

其士兵的吃穿用度及往返路费均由朝廷承担,

皇帝还时常接见并赏赐酒食。

边防戍守则待遇较差,

士兵需自行承担路费和干粮。

每人仅需戍边三天,

看似不合逻辑,

实则源于先秦制度并为秦汉所继承。

先秦时期,

诸侯国众多,

戍边三天并携带五至六天干粮已足够。

然而秦统一六国后,

秦始皇未能及时调整边戍制度,

导致陈胜、

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戍守途中因路途遥远、

秦法严苛而起义。

汉高祖刘邦也曾因押送刑徒服劳役而面临误期之危,

最终选择释放刑徒并一同起义。

大秦帝国的覆灭似乎与边戍制度息息相关。

尽管二世胡亥荒唐、

赵高弄权、李斯堕落,

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真正的根源在于役民过重。

秦与隋皆因百姓无法忍受重负而起义。

若对百姓稍加关爱、

节省民力、不过于严苛,

历史或许将走向另一个方向。

最后一种劳役为纯粹的义务劳动,

类似于后世的农村修路、

修水库等任务。

西汉初期以征兵为主,

士兵无军饷。

然而随着国境扩张及越来越多的人用钱免役,

皇帝发现正常征发已无法满足国家需求。

于是有人提出募民实边之策,

即迁徙百姓至边郡种田戍守。

至汉武帝时期,

因长年征战导致兵源不足,

他开始实行募兵制,

招募熟悉边地的汉民、

少数民族、奴隶、

罪人及恶少年等为兵。

同时设立七科谪兵制度,

将犯官、亡命之徒、

商人及入赘者等纳入兵源。

为吸引更多人从军,

汉武帝还给予免死、

免罪及免役等特权。

自此,募兵制得以确立。

到了东汉,

光武帝因为自己手里的兵太复杂,

有征发,招募,收编,

有麾下将领的门人宗族,

有汉有胡。

于是他索性就开始整顿改编。

首先是罢免了天下郡国兵,

都尉也不要了,

省得地方尾大不掉。

然后着手改编中、央军。

改北军八校为五校,

以刘秀自己的亲军充任,

宿卫两宫。

这些刘秀的亲兵,

分散在光禄勋麾下的羽林、虎贲;

以及执金吾麾下的缇骑和卫士当中,

父死子继,

驻守洛阳,

若天下有事,

便奉命出征。

光武帝刘秀深得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的三味,

罢了天下郡国兵,

然后又让自己的亲信部队卫戍京城,

掌控宫禁。

既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有利于战乱后的国家迅速恢复生产,

又让自己得到了安全保障。

当然,弊端也是很明显,

地方和关隘无常备之兵,

地方治安大为败坏。

再就是一旦有事,

便措手不及,

要临时征募兵员,

白白浪费战机。

就像这次庐江叛乱,

要是郡国兵还在,

早就可以在叛乱一开始的时候,

由都尉带兵去镇压了,

何至于让叛乱席卷四方,

太守都战殁?

卢植募兵,

也不是什么人都收。

他用的乃是选募法。

首先就是身高,

身高太矮的不要。

然后就是身体健康无疾病,

再就是胆量要好,

最后就是有一技之长,

比如你会骑术,

会拳脚刀剑,

会箭术等等。

刘备和卢敏跟在身边,

参与其事,

扎扎实实的学了不少东西。

其实卢植最中意的还是山蛮。

我们历史上所载的武陵蛮、

荆州蛮、九江蛮和现在要平定的庐江蛮可不是异族。

他们和我们汉人同文同种,

只是因为各种原因,

遁入山野,

不服政府教化,

不入户籍,

更不用纳税服役什么的。

而流落在野久了,

可能在衣裳发饰上就不怎么讲究,

是以,

我们看不惯,

便谓之曰:“蛮”。

山蛮因为常年劳作,

大多身强力壮。

拥有一把好气力的同时,

射术也不错。

经常打猎嘛。

后来跟随刘备转战天下的丹阳兵和孙权麾下的山越兵,

都是所谓的山蛮。

可惜庐江山蛮造反,

就算是没造反的,

也不会投奔卢植了。

这几日,

刘备天天和卢敏耗在募兵,

累得不行。

可是刘备也蛮失望的,

他还想看能不能招募到一个他记忆中的名将呢,

毫无疑问,

什么也没有。

挑挑捡捡,

合得健士两千。

刘备看着募兵外排成长队的人群,

疑惑的去问卢植:

“老师,为何不再招了?

应募者多为流民,

颠沛流离,

无衣无食。

不若选其壮者而募之,

也好过他等饿死于他途。”

卢植看着刘备脸带不忍,

心下暗赞,却道:“五郎,

为师治下百姓离乱,

难道我便不想救?

非不救,

实不能救也!”

刘备脱口便问:“为何?”

卢植叹道:“军粮不足!”

刘备这才反应过来,

钱粮全靠庐江大族“自愿捐献”,

而此次募兵,

除了自愿从军,

欲从军中博取功名的热血儿郎外,

其他的都是要发饷的。

还有战后的赏赐和抚恤,

都是一笔大开支。

想到此处,刘备不禁默然。

他虽然善良,

却不迂腐,

军粮不足却去募更多的人,

只会造成全军崩溃。

他只能也只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人,

否则就是愚蠢。

这里想通了,

却又要为卢植隐隐头痛了。

当然卢植也可以选择征发兵员,

可是前太守已经征过一次,

而且死伤不,

民多怨气;

再就是人们宁肯付钱也不应征怎么办?

当然,卢植有的是法子来应付。

只是战事已经刻不容缓,

卢植没时间在这里耗了。

兵贵神速,

三日后乃良辰吉日,

卢植击鼓聚兵。

三通鼓罢,营门大开,

卢植全身披挂,

王松,卢敏,刘备,刘恪等人尾随于后,

率众直出东门。

本来卢植让刘备和卢敏等待在后方,

与郡丞孙海学习如何处理政事。

但刘备死活不干,

又刘恪唯恐天下不乱,

拍胸保证刘备功夫不错,

再加上自己,万无一失。

这才让卢植首肯。

卢敏见刘备都去了,

自己又岂敢不去?卢植可是自己的亲爹!

东门外,各豪绅率了部曲在此相送。

之前,卢植言兵少,

北军精锐要摧锋破敌,

新募之士不敢信,

让每家出精锐奴仆家丁数十以为护卫。

众大户大喜,

以为从此巴结上了太守。

于是今日抖擞精神,

率了精心挑选的部曲于此相候。

卢植下马,安抚几句,

便取了各户家丁,

率了大军直扑叛军而去。

ps:西汉北军八校:

中垒、屯骑、步兵、胡骑、

越骑、射声、长水、虎贲;

东汉北军五校:屯骑、越骑、

步兵、长水、射声。兵种:

车骑为骑兵;

材官为步卒;

楼船为水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