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刘备:种田三造大汉 > 第13章 到达庐江
换源:


       扬州的庐江郡,

治所在舒县,

下辖十四个县。

其北邻汝南、九江,

东接丹阳,

南界豫章,

西连江夏。

郡内地势复杂,

河网密布,

西北部多山峦起伏,

东南部则有大江蜿蜒流过。

此刻,刘备正立于卢植身后,

注视着城门处涌出的一大群迎客之人。

江南的风土人情,

果然与北地大相径庭,

无论是风景气候,

还是人物的衣着打扮,

皆透露出别样的风情。

北方人身材多高大健壮,

而南方人则稍显矮小。

在衣物上,

北地风格简朴,

南方则偏好华丽服饰。

夜幕降临,

庐江郡的全体官绅为卢植一行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接风宴。

宴席上,歌舞升平,

觥筹交错,宾主尽欢,

气氛热烈异常。

回到太守府,

卢植更衣后,

与卢敏、刘备相对而坐。

刘恪因晕船而身体不适,

仍在调养之中,

未能出席今晚的宴会。

卢植面色平静如水,

轻声问道:“对于今晚的宴会,

你们有何看法?”

刘备心中暗赞,

自己紧跟卢植的决定果然明智。

老师无时无刻不在以身作则,

教导自己。

这一路上,

从卢植的言行举止、

思维方式等方面,

刘备都受益匪浅。

卢敏神情激动:

“大人,庐江全境局势混乱,

百姓人心惶惶,

而地方官吏却无动于衷,

坐视局势恶化。

今日宴会上,

歌舞升平,

靡靡之音不绝于耳。

恳请大人明日发文斥责,

以正风气!”

刘备心中暗想,

卢敏年少热血,

是非分明,

对庐江官场的腐败现象看不惯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官场上的迎来送往乃是惯例,

若以此事为由发难,

只怕会触犯众怒。

老师久经官场,

又怎会如卢敏所愿呢?

刘备抬眼望向卢植,

只见卢植轻轻摇头,

目光转向自己。

刘备稍作思索,

便道:“老师,

您初到庐江,

官绅前来迎接乃是常例,

不可过分责备。

且老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平定叛乱,

其他诸事可暂且搁置,

听其言、

观其行,

再徐徐图之。”

刘备此言,

正合卢植心意。

他一心只想回洛阳编书,

对庐江的诸多琐事并无兴趣。

且官场上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

只要不太过分,

他也乐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平叛乃是当务之急,

如今叛乱已呈燎原之势,

许多百姓流离失所,

他岂能坐视不管?

次日清晨,

卢植便在公厅召集郡丞等僚属,

调阅文档仔细研究。

郡丞乃佐贰之官,

秩六百石,

负责一郡的民政事务,

地位仅次于太守。

庐江郡丞孙海乃益州人,

也是新任之官,

到庐江后不久便遭遇叛乱,

对庐江的局势尚不甚了解。

面对卢植的询问,

他只能将自己所知的情况一一汇报。

“太守大人,

据卑职调查了解,

此次祸乱起于灊县。

当地大族黄氏欺压山民,

强抢山货,

导致数人死亡。

山民愤而聚众围攻黄府,

黄氏派人报官。

县令便派遣县尉发兵镇压驱散,

结果双方发生冲突,

各有死伤。

山民一怒之下便纵火焚毁了黄府。

六安、龙舒等地的山民闻讯后也纷纷起事。

他们与龙舒等地的乱贼相互呼应,

直逼庐江城。

前任太守陈使君征发健儿迎战,

却不幸被流矢射中身亡……”

说到此处,

孙海不禁唏嘘不已。

国朝郡国不过百余个,

太守乃一郡之军政长官,

位高权重。

百余年来,

战死于阵前的太守寥寥无几。

难怪天子与四府会委派卢植前来,

并担心再有闪失,

还派遣了一支北军作为卢植的部曲。

局势颇为严峻。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

庐江全郡十四个县从东北到东南依次排列,

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类似“”的图案。

而西北与西南地区除了寻阳县外再无一县。

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多山峦起伏,

大别山脉便位于此处。

因此人烟稀少不如东北和东南地区适宜人居。

此时六安、灊县、龙舒、临湖、

襄安等数县皆已反叛真是让人大伤脑筋。

这些县份皆为庐江的富庶之地

此番乱起不知多少人丧命又不知多少人沦为流民。

卢植想到战后境内必将一片萧条

心中不禁大为头痛对引起祸端的黄家也是愤怒不已。

卢植出身贫寒对挣扎于社会底层的百姓深为了解。

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求能够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若非被逼得走投无路谁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呢?

这可是条不归路啊!

因此自古以来只有官逼民反的道理。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无数的自耕农变成了佃户和流民。

社会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许多有思想且正直的官员都发现了这个问题

其中就包括刘备的老师卢植。

他们一次次地向天子上书进言希望革新政治、

整肃吏治、抚慰地方以缓解社会矛盾。

可惜天子却亲信宦官四处敛财搞得四海之内鸡犬不宁。

再加上西北羌乱数十年

因政治腐败导致局势反复无常浪费钱财无数。

甚至导致朝廷国库空虚。

而后黄巾之乱爆发张角一声令下天下响应四海震动。

而当时朝廷竟然无力平叛只好下令让地方官员自行募兵。

从此朝廷权威日渐丧失

而那些拥有募兵权且把持一地军政

自行养兵的地方诸侯便开始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

这也是黄巾之乱后诸侯割据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卢植与孙海又聊了数句,

把一郡之政事悉数托与孙海,

又命孙海遣人往叛军处打探消息。

这才结束公事,退回内厅。

卢敏与刘备两个闲来无事,

把庐江舆图翻来覆去的看了又看,

你一句我一句的如何引诱,

如何设伏,

讨论得甚是激烈。

卢植回来见他们争得面红脖子粗的,

不由好笑,道:

“何需引诱,何需设伏?

吾堂堂之精兵,

岂惧无序之乱民?”

一句话震住师兄弟两个,

卢敏还好,卢植一发话,

他就不敢吱声。

刘备却是道:“老师,

我等形势不明,

而贼势甚众,

万万不可大意啊!”

卢植笑着头,

道:“言之有理。

不过吾乃官,彼乃贼。

吾之部曲乃天下精锐,

而彼却只依仗人多。

贼**乱庐江,

官府威信大丧。

吾便更欲以堂堂之军阵击破之。

使之领略大汉之军威,

从此不敢再犯。

且细作已经遣出,

不数日,

必有消息传来。。。。。。”

卢植了一大堆,

大概意思就是战略上要藐视对方,

战术上则精心准备。

刘备前世不懂军事,

但见识还是有的。

不禁觉得卢植得好有道理。

我态度上不把你当一回事,

自然就会提高士兵的斗志,

若是心翼翼,

缩手缩脚,

士卒反而会觉得悲观。

这是一个心理上的问题。

看来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啊,

刘备想道。

又思及自己方才按着《三国演义》里的故事,

准备和卢敏讨论火攻,

水攻,奇袭等计,

不由脸都红了。

数日后,消息一一传来,

北方三县贼兵蚁集于龙舒,

龙舒县令正召集城中人马,

防守县城。

而临湖贼众却是绕城而走,

连破当地大族坞寨数座,

贼兵进寨后,

烧杀抢掠,

无恶不作,

临湖百姓已经是死伤无数。

大批乱民正扶老携幼,

往庐江而来。

这一日,

卢植于太守府宴请城中诸豪绅,

酒过三巡。

卢植道:“承诸位之情,

今日前来赴宴。

吾已决定,

克日募兵,

前往平贼。”

到此处,卢植顿了一顿。

众人听见太守马上要去平贼了,

纷纷叫好。

一个个把酒持觞来劝,

以壮太守行色。

卢植善饮,

也不多话,

来者不拒。

一轮酒喝过后,

又道:“只是府中钱粮颇有不足。

吾欲向诸君暂借军粮,

以赏壮士。

如何?”

顿时,

刚才还轰闹的宴席上,

鸦雀无声。

妈的,居然敢把主意打到我们身上。

有人心中暗骂道。

筵上,无数眼神在相聚,

碰撞,然后达成默契。

而卢植却一手持杯,

面带微笑的看着这一切。

其实卢植也是没办法,

三军未动,

粮草先行,

前太守征发大军去破贼,

结果自己死了不,

一应钱粮财簿也损失殆尽,

现在府库中不仅缺少钱粮,

还全都是糊涂账。

再往朝中请粮却又来不及,

时间紧急,

卢植没时间去一一厘清,

只能把主意打到庐江各大地主身上。

半晌后,

一个老叟出席一礼,

道:“卢使君,我李家愿献粮食百斛,

钱一万,以供军资。”

此人卢植认得,

庐江李家家主李著。

李家田林山地无数,

光良田就不下万亩,

又经营数支商队。

乃庐江数一数二的豪绅,

如今却只愿捐粮食百斛,

钱一万。

哼,当自己是要饭的么。

有了带头大哥,

于是一个个纷纷出来表态,

你捐一百,

我捐八十,

反正在座十数人,

就没一个超过李著的粮百斛,

钱一万的。

卢植面上仍然在笑,

但这笑意却渐渐冷了,

他如何看不出这些人,

在联合抵制他。

卢植不动声色,

笑吟吟的举杯感谢大家为庐江为朝廷做出的贡献。

众人见太守言笑如初,

心中一颗提着的心也不由自主的落了下去。

要他们出钱粮着实是心痛。

不过卢太守还蛮好话的,

看来不用再加码了。

众人想道。

却不知道卢植在想着打算秋后算账。

ps:庐江郡,领十四县:

郡治舒县,阳泉,蓼县,安风,六安,

安丰,灊县,龙舒,雩娄,襄安,

临湖,居巢,皖县,寻阳。

“国朝”一,指当前朝廷,

在汉时,已出现该词。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