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刘备:种田三造大汉 > 第8章 格物致知
换源:


       在垣水边,一行数骑踏着马蹄声,

扬起阵阵尘土,疾驰而来。

为首一人,身着锦袍,头戴玉冠,

英姿勃发,正是公孙瓒。

他骑着一匹纯白无杂色的骏马,

显得格外神骏。

公孙瓒朗声笑道:

“五郎、子达,各位贤弟,枫华谷已至!”

言罢,他一马当先,

冲进了前方的山谷。

刘备、刘恪兄弟等人紧随其后,

策马扬鞭,一同冲入谷中。

枫华谷两侧山峰连绵不绝,

纵深达数十里之远。

谷中及两侧山峦上,

枫树郁郁葱葱,

每逢秋季,枫叶如火,绚烂至极。

更有数股清泉环绕其间,

最终汇入垣水,流淌不息。

众人勒马停下,公孙瓒调转马头,

笑道:“诸位贤弟,此处风景如何?”

徐子平望着满山青翠,

泉水叮咚,鸟鸣声声,

不禁拍手笑道:

“果真是避暑游玩的绝佳去处,

子达功不可没啊!”

卢敏闻言,微微一笑,道:

“昔日家父曾携友出游,我有幸陪同。

那时正值秋季,满山红叶如火,

美不胜收,因此对此地记忆犹新。”

刘备下马,感慨道:“惭愧,

我与十一弟虽生长于此,

却至今才发现身边竟有如此美景。”

张玄子打趣道:

“幸亏贤兄弟今日才得知,

否则这谷中的飞禽走兽,

恐怕早已被你二人射杀殆尽。

如此,我们今日也不必前来了。”

众人闻言大笑。

这数人皆是卢植门下的佼佼者,

志同道合,相聚一处。

这月余以来,

众人朝夕相处,已颇为熟稔。

刘备与刘恪擅长箭术,

常上山狩猎,众人亦有所耳闻。

今日卢植休假,

公孙瓒闲来无事,

便提议外出游玩。

众人皆是青春年少,

精力充沛,纷纷响应。

卢敏听后大为心动,

便引领众人来到此处。

众人牵着马匹,来到一处高地。

只见上面有一座亭子,

不知何人所筑。

亭子位置极佳,

下面有一股清泉在此回旋,

又正值风口。

山风吹来,水气弥漫,

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众人一进亭子,

便觉一身暑气尽消,

纷纷称赞此处真是个歇脚的好地方。

众人取出酒食,

围坐一圈,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刘备却凝视着亭外的流水,

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卢植并非易于相处之人,

自初见便心生敬畏。

刘备本想表现一番,

给卢植留下深刻印象,

以便日后求得庇护。

然而面对卢植那双深邃的眼眸,

他却毫无自信,

生怕弄巧成拙。

他时常想,

是否先贤之书读多了便能拥有大智慧,

洞悉人心?

经过月余的观察,

刘备确定卢植并无心成为一个好老师。

他该教的都教,

但学生们是否愿意学,

他并不在意。

或许在卢植看来,

学生们大多只是来混日子的,

那便随意吧。

难怪历史上卢植的弟子除了公孙瓒和自己,

并无其他闻名之士。

而公孙瓒和自己偏偏都是未来的大军阀,

这才得以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刘备心想,

这或许与卢植的教学态度不无关系。

刘备又回想起史书上关于卢植的记载。

卢植常怀济世之志,

布衣时便上书大将军,

然而州郡屡次征辟他都不应。

直到朝廷征他为博士时,他才出仕。

此后他似乎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

编写《尚书章句》和《三礼解诂》。

当时朝廷正《五经》文字时,

卢植上书请求参与,

却未被皇帝准许。

后来庐江蛮叛乱,

因卢植曾在九江平过一次叛,

于是朝廷又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让他前去平叛。

叛乱平定后,

卢植回朝担任议郎,

后来又帮助蔡邕等人在东观编修《汉记》。

然而没多久,皇帝便认为此事不急,

将卢植转为侍中、尚书。

在金商门奏对时,

卢植上疏言政事,

却碰了一鼻子灰。

再后来便是黄巾之乱,

卢植被选为三大主帅之一前去平叛。

经过综合分析,

刘备认为自己的这位便宜老师卢植,

他可能志在中枢,

想走清流之路,

成为社稷重臣。

这样既能搞学术又能实现他匡扶天下的大志。

从他积极著书立说,

以及在上疏中针对当时政治衰弱提出的解决方案中便可看出端倪。

然而朝廷却偏偏想将他培养成地方能吏或名将。

两任太守、三次平叛便是最好的证明。

刘备不禁感慨,

难怪卢植在庐江干得不错,

史书上也只是简略提及他弘大体。

原来卢植并不太愿意干这差事。

刘备心想,老师啊老师,

您一个经学博士、大汉学霸,

四府是怎么发现您有武略的呢?

难道长得高的人便很能打吗?

(卢植身高八尺二寸,

换算成现代身高约为一米八八左右)

老师的大腿,可真不好抱啊!

刘备心中悠悠叹息。

正沉思间,身后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

“五郎,何不前来饮酒?

所思何事?”

刘备回头一看,原来是卢敏。

刘备目光一亮,

心想直接与卢植交流只怕不妥,

卢植给人压力太大,

三两句话便难以应对,

自己搞不好便要原形毕露。

那便走走迂回路线,

先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也好有个缓冲。

嗯,这样应该可行。

于是他笑吟吟地回答道:

“子达兄,我在思考格物之道呢。”

卢敏延熹三年出生,

比刘备刚好大一岁。

“格物?”此话一出,不仅卢敏,

其他人也被吸引了过来。

刘备转过身来,笑道:“正是。

《礼记·大学》有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说到最后,

竟然是几人同时背诵起来。

诵完之后,

众人疑惑道:“五郎欲治《礼记》乎?”

卢植五经成就最高的就是三礼和尚书,

是以众人有此问。

刘备笑着摇头道:

“非也,只是先贤云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须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愚意以为,格物致知乃大道之基,

是以心向往之。”

这个时候,

还没有后来的《四书》,

《大学》和《中庸》还没有从《礼记》中分列出来,

《孟子》和《论语》只是诸子传记,

远远没有达到后世的高度。

众人一听,不禁愕然。

卢敏蹙眉道:“五郎,此言过了罢?

《五经》所言,字字珠玑,

何独尊此四字?”

刘备避而不答,反问道:

“子达兄,何谓格物致知?”

卢敏未开口,

旁边公孙瓒便高声道:

“何为格物致知?

师伯郑康成曰格,来也。

物、犹事也。

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

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

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此致或为至。”

格,即是来的意思。

从汉到唐,

从郑玄到孔颖达,

基本上都这么解释。

这样解释挺唯心的,

大概意思就是人要行善事,

然后善物就来了。

公孙瓒罢便和众人一起看向刘备。

刘备一脸严肃

沉声道:“不然,

吾意以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天下万物皆有其理,

故名之为道。

穷其理而后足以致知,

不穷不以致也。

人心之灵,

莫不有知,

而天下之物,

莫不有理。

如日月之盈昃,

如四时之变幻,

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

穷其理,而后致知。

格物致知后,

以人心体大道,

继而知行合一,

方为先贤之本意。

诸位以为然否?”

一时间,亭子里面鸦雀无声。

大家读《礼记》,

多是学习里面的礼制礼仪,

关于《大学》这种关于性命天道哲学方面的,

只是泛泛一观,

哪里有刘备想得这么透彻深入。

亭中诸人皆为一时之翘楚,

郑玄与刘备之言论,

孰优孰劣一听便知。

其实道理很简单,

犹如一层窗户纸般一捅就破,

关键是之前没有人这么去认真想。

因为格物致知,

只有在《礼记-大学》中提及过几句。

然后所有的儒家经典中都没有再出现。

后世《大学》单列出来后,

格物致知才让儒者们争论个不休,

成为热话题。

但在此时,则只有郑玄为此作注。

史载第一个为格物致知作注的人便是郑康成。

一般的儒者,

都在治《春秋》,《易》,《诗》,《书》等经,

《礼记》分为三部分,

而《大学》只是《戴礼记》中的一篇,

关注度实在是不高。

刘备这几句饱含了后世大儒智慧的言论一出,

对卢敏等人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此时众人心里那个震惊哪,

对刘备的感觉简直就是高山仰止。

套用一句无厘头的话就是

“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尼玛,我们还混混沌沌,

这家伙便居然想着要研究天下万物之理,

想着要以人心体大道。

这等雄心壮志,

他们自认是望尘莫及。

卢敏更是激动,

他家学渊源,

比其他人更加清楚刘备这寥寥几句,

将在儒学上产生何等的影响。

两汉的经学家们为诸经作注,

章句繁琐不知其数,

然在学术上几乎是未能脱前人之窠臼。

甚少有如刘备今日之语一般能让人耳目一新者。

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啊。

想不到刘家子还有此等慧根,

回家后定要和大人好好分。

公孙瓒也是一脸钦佩,

他素来与刘备亲近,

除了性格融洽外,

与身世处境相类同也有关。

刘备是幼年丧父,

而他是家中庶子,

素来不得父亲怜爱,

是以才与刘备惺惺相惜。

今日听了刘备所言,

不由暗想:自己得多努力了,

五郎年幼丧父却依然敏慧好学,

我又有甚资格自怨自艾?

正所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丈夫生于世,

当建不世功业才是,

纠结于过往,

没的让人瞧了去。

自此,公孙瓒心中积累多年之戾气竟渐渐消散。

张玄子和徐子平对视一眼,

心道真乃妖孽啊。

刘备见众人沉默不语,

心中忐忑,不由笑道:

“弟胡乱琢磨,一家之言。

诸位兄长可别当真。”

卧槽,难道我记错了,

这个时候已经有人提出过这个观了?

别玩脱了啊!

卢敏回过神来,

出声笑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尼宣公此言诚不欺我。

五郎大才,我等不如也。”

众人纷纷抚掌称是,

刘备苦笑不已的同时,

一颗心也终于落了下来。

只有刘恪,懵懵懂懂,

见得众人称许自家五哥,

不由得在一旁咧嘴憨笑。

其实刘备也是捏着一把汗,

生怕他们跳起脚来大骂他乱解先贤之语,

幸好,效果不错。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