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如同绚烂的彩虹,
而现实却常布满荆棘。
刘备携刘恪满怀期待地前往卢府投递书信,
期望能得到卢植的亲自接见,
却不料仅迎来一位管事的冷淡回复:
“书信已悉数收下,
二位请回府静候佳音,
我家主人必有回复。”
刘恪心中焦急,
欲追问具体回复时间,
却被刘备制止。
在礼貌地感谢管事之后,
两人满脸失落地离开了卢府。
卢植近期颇为烦恼。
他不过是回乡祭祖,
却引来众多门生故吏的登门拜访,
求托之事络绎不绝。
他不禁自问,
自己的学问真有那么高吗?
要知道,当世大儒比比皆是,
单论学问,师兄郑玄便远胜于他。
然而,这些人之所以蜂拥而至,
无非是看中了卢植身上的利益。
卢植胸怀宽广,
所思所虑远非常人所能及,
自然不会在意这些世俗利益。
但那些登门拜访的人却想得明白,
卢植不仅才学兼备,
更得大将军、太尉、司空、司徒等四府器重,
即便如今辞官归隐,
依然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跟着卢植,就意味着有机会进入京师上层名流圈,
这条大腿,不仅刘备想抱,
还有很多人也梦寐以求。
汉朝虽然读书人入仕容易,
但官场腐败,
州郡察举被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牢牢把控。
士子们为了进仕,
不得不四处托关系、找门路。
卢植一回乡,自然便成了众人争相巴结的对象。
桑梓父老对卢植的热情让他难以招架,
天天宴请,即便他酒量再好,
也终有招架不住的一天。
最后,他只得托病闭门谢客。
刘备兄弟贸然上门,
自然无法得见。
对于那些慕名而来的求学者,
卢植也精力有限。
虽然他不忍拒绝乡亲们的请求,
但也不可能来者不拒。
于是,他将遴选门生的重任交给了长子卢敏。
此次回乡祭祖,路途遥远,
卢植只带了亲眷和仆从随行。
没有弟子伺候左右,
他只得派儿子卢敏上阵。
刘备面前站着一位高冠儒服的美少年,
正是今日的考官卢敏。
他一脸肃然地问道:“你曾进学吗?”
刘备恭敬地回答:“曾随先父学习。”
卢敏又问:“哦,原来是家学渊源。
那你曾读过哪些书?”
刘备谦逊地说:“五经都曾粗粗读过,
但理解得不够深刻。”
卢敏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就来试试吧。”
说着,他从身旁选了几卷题目递给刘备,
都是五经中的内容。
刘备不敢怠慢,仔细审题后,
便一一在竹片上作答。
卢敏代父择徒,自然格外仔细。
他早就对刘备的相貌端正、
风姿不凡颇有好感,
如今又看到刘备一手古朴的隶书,
心中更是满意。
他查阅了刘备的籍贯和家族背景,
知道刘备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入仕,
祖父甚至被察举为孝廉,
官至东郡范令。
作为本地人,
卢敏对刘备的家族背景了如指掌。
刘备和刘恪双双通过考核,
一个淡定从容,一个质朴活泼。
卢敏心中暗叹:不愧是天家血脉,
哪怕势微百年,
也能培养出如此毓秀的弟子。
最终,刘备没有动用母亲的积蓄来求学。
不是他不想给,而是卢植没收。
因为办学的一切费用都被那些心怀鬼胎的涿郡土豪们和地方官员无偿赞助了。
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
儒家学说正式成为官方学说,
在大汉盛行了数百年。
如今,有名望的儒门传人都以推广儒学为己任。
官学势微,私学兴盛,
儒者们对大户人家的捐助向来是来者不拒的。
像郑玄这样的宗师,门徒数千,
如果没有赞助,
仅靠收取学费早就无法维持了。
卢植的办学费用更是被人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赞助。
捐资助学的大户人家不仅落得好名声,
还能让子弟有机会拜入名师门下,
因此他们心甘情愿地赞助,
只嫌卢植收得少。
地方官们也对兴教办学兴致勃勃。
在这个农业经济的年代,
他们不需要追求GDP,
政绩主要靠无盗匪纠纷、无命案、
按时完成税收任务和人口持续增长来衡量。
然而,这些政绩几乎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
因此,他们只能在教化上下功夫。
办学校,兴教化。
倡导百姓男耕女织,
遵守秩序的同时,
再出几个读书种子,
那便再妙不过了。
汉代没有科举,
那么要入仕,
除了以父兄余荫者外,
那就是察举了。
汉时的天子经常下诏让公卿郡国使举贤才,
还屡派使者咨访名士。
当然,你要有自信的,
也可以直接上书朝廷自荐。
卢植就是以布衣身份上书大将军窦武而引起关注的。此事此处不表。
察举,科目很多,孝廉,茂才(秀才),
贤良方正,明经明法能知兵的,
天子通通都要。
而且每年都有机会。
孝廉和茂才都是岁举,
每年选拔一次,
但别忘了其他的都可以特举呢。
所以,有这么个机会,
地方官们还不得牢牢把握住啊。
治下多为朝廷输送几个人才,
这份功劳谁也不能抹杀。
升迁那是迟早的事。
土豪们捐了钱,
地方官比钱比不过土豪,
地却多得是。
拿着县城地图看了看,
便把县学“暂借”给卢植了。
刘备知道这一切后,
不由感叹当今学风之盛。
有如此多的自觉主动推广学术思想的学者,
怪不得有汉一代,儒学大兴。
不像某朝,
把关乎兴亡的教育当作一个产业来做,
只在乎阿堵物,
于是上至教授,下至学生,
皆沾满一身铜臭。
拜金主义盛行的同时,
学术传承却几乎断层。
再想移风易俗,
再使风俗淳,
却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不由令无数有识之士扼腕叹息。
卢植郁闷了,喂喂喂,
我还要回洛阳注经好不好,
没在涿县长待啊?
没办法,土豪和官员们行动太迅速,
卢植憋到嘴边的话又憋了回去。
此时的刘备,
便带着刘恪在这学苑里边走边瞧。
刘恪看着学苑道:“五哥,
这地方可还真大。
县里还真舍得啊。“
刘备笑着拨自家弟弟,
道:”有甚舍不得?如今可比不得当初,
阉宦弄权,从朝堂到郡县乌七八糟,
县学早就荒废得差不多了。
有条件的要么出游寻访名师,
要么重金聘请西席。
像那些世代簪缨的世家豪强们都是家学渊源。
谁还把子弟送来县学?
像咱兄弟俩,
不也是在自家族学启蒙的么?
如今县学学子寥寥无几,
偌大地方空着也是空着,
不如让给卢师来讲学。
既卖了人情,又获得口碑,
县令做得好买卖啊!“
刘恪正要话,
却见门口又进来一人,
身高八尺,黄脸微须,
相貌堂堂,身着一身玄衣。
见得刘备二人,目光一亮,
停步微笑道:“可是卢师门下同学当面?”
刘备抬眼望去,
见此人年方弱冠,
形貌俊郎,气度不凡。
当下便上前一礼,
道:“某家刘备,
携弟刘恪,见过师兄。
不知师兄是?”
这人朗笑一声,同施一礼,
道:“某乃辽西公孙瓒,草字伯珪。
见过二位贤弟,
日后同在卢师门下,
大家可得相互照顾才是!“
刘备看着这位未来的诸侯,
心中无限感慨。
公孙氏乃幽州大族,
公孙瓒因是庶出,
母亲又是奴婢地位低下,
向来不受家族重视。
公孙瓒长大了只是在辽西郡中当个的书佐。
后来因为长得帅,
声音洪亮,
又比较机智。
故被辽西太守赏识,
把女儿下嫁给他。
这次来涿郡拜入卢植门下,
也是他岳父资助,
让公孙瓒来镀金来了。
当下三人叙了年齿,
公孙瓒居长。
刘备与刘恪便以伯珪兄呼之。
三人都是开朗的性子,
三言二语过后便聊得热烈。
断断续续的又有新同学进来,
刘备目光扫来扫去,
心底下最想见的二个人却未曾出现,
颇为遗憾。
看来时机未到,
只能等来日了。
回家途中,刘备想了想,
卢植不收学费,
那么遵古礼给师傅送十条腊肉去?
束脩是弟子拜师时赠送给教师的一种礼物,
表示尊敬。
束脩的轻重,
和学校的性质以及其他因素有关系。
官学轻,私学重。寒家子轻,富家子重。
刘母给刘备准备了学费,
但卢植因刘备乃故人之子,
又怜他幼年丧父,
殊为不易,便没收。
可卢植不收,
不代表刘备便可以不用送束脩了。
这时是炎炎夏天,
家中哪里还有腊肉。
刘备思来想去,
觉得在集市上买些礼物也不好,
关键是太大众了,
显不出自己的心意来。
想了想,还是觉得上山猎两只野兽献与老师比较好。
当下把这想法和刘恪一,
刘恪立马同意,
刘备笑道:“那得赶紧回去找三叔,
你我二人,要准备二只,
时间紧,任务重。
得劳驾三叔出马才行!”
兄弟二人笑笑,
一路往楼桑而去。
回家见了叔父,
把此事一,却只见刘恭应了,
便匆匆而出。
后面婶母跟着一路埋怨:
“跟鬼打了似的,
整日价的不着家,
去跟你的狐朋狗友过日子罢!
不要回来了!”
刘备与刘恪听了,面面相觑。
不知道自家大人(叔父)又在鼓捣什么事儿。
刘备正欲问,却见刘恭去得远了,
自家婶娘估计也不清楚,
便把到嘴边的话给咽了回去,
和婶娘又了几句闲话,
便自归家去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