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异世召唤之一统天下 > 第121章 艰难的冬天
换源:


       乾元十一年,深秋已过,初冬将至。

坤宁宫内,暖意融融,蔡琰身着华贵的锦袍,端坐在绣榻之上,眉眼间满是温柔与幸福。她轻轻抚摸着尚不明显的腹部,眼中满是期待。

蔡琰腹中的小生命,如同冬日里最珍贵的礼物,给这寒冷的季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高渊轻轻握着她的手,一改往日的威严,目光中满是疼爱与柔情,连日来的疲惫仿佛在这一刻尽数消散。

王上,您今日气色好多了。蔡琰轻声说道,声音如春风拂过湖面。

高渊握住她的手,笑道:爱妃又为寡人怀上龙种,寡人怎能不高兴?这几日连疲惫都减轻了许多。

“大王言重了。”蔡琰微微一笑,“臣妾能再为大王添一子嗣,实乃幸事。”

“琰儿,你且安心养胎,一切有我。”高渊声音低沉而温柔,似是在向爱人承诺,又像是在向整个世界宣告他的喜悦。

蔡琰微微颔首,脸颊泛起红晕,嘴角勾起一抹甜蜜的笑意。这一刻,时光仿佛静止,唯有两人的心跳声交织在一起。

窗外,几片枯黄的落叶打着旋儿落下,仿佛在提醒着时光的流逝。高渊抬头望了望天色,虽有不舍,却还是站起身来。

国事繁忙,寡人先去乾阳宫了。爱妃好生休养,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宫人。

蔡琰微微颔首:王上也要保重龙体。

离开坤宁宫时,高渊的脚步比往日轻快了几分。随行的内侍总管怀恩见状,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自从南郡水患以来,王上已经许久没有这般神清气爽了。

乾阳宫内,堆积如山的奏章铺满了御案。

高渊坐在龙椅上,神情专注,手中的朱笔不时落下,批下一道道政令。

这些天的休养,让他的身体恢复了不少精力,但他深知,申国的发展容不得丝毫懈怠。

在处理完一些紧急事务后,他揉了揉发酸的眉心,沉声下令:“宣尚书令蒋琬觐见。”

不多时,蒋琬迈着沉稳的步伐踏入乾阳宫。

他身着一袭墨色官袍,面容清瘦却透着睿智,见到高渊,连忙行礼:“臣蒋琬拜见大王!”

高渊放下朱笔,抬手示意:爱卿平身。这几日寡人身体不适,朝中事务多劳爱卿操持了。

此乃臣分内之事。蒋琬直起身,关切地问道,不知大王龙体可大安了?

在他心中,高渊是申国的主心骨,如今申国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高渊的健康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高渊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无论蒋琬的关心是出于真心还是职责所在,这份心意都让他感动。

“寡人休养了几日,身体已经大好。”高渊微微一笑,随即正色道,“今日找蒋卿来,主要是想了解南郡和江夏两郡的灾情。眼看寒冬将至,百姓安置得如何了?”

蒋琬答道:“回禀大王,两郡水灾虽重,但因朝廷及时调拨粮草、药材,并派医者进驻各县,如今灾情已然得到控制,百姓生活逐步恢复,未有大规模疫病爆发。”

“朝堂诸公办事,寡人很放心。不过还有两个月就是冬天了,传令两郡,一定要赶在入冬之前,帮助百姓重建房屋。另外,让两郡太守府,一定要保障百姓有粮食过冬,不得有误!”

高渊神情严肃,目光中透着忧虑。

水灾虽然渐渐平息,但南郡和江夏今年的粮产几乎颗粒无收,百姓家中的存粮也大多被洪水淹没,即将到来的寒冬,对他们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大王放心,尚书省已经勒令户部,紧急调集了大批粮食,分批送往两郡,而且也派出大量官吏协助,一定保证将粮食全数送到百姓手上。”蒋琬语气坚定。

这些事,即便高渊不说,他们也早已在筹备之中。身为朝廷重臣,他们比谁都清楚百姓的安危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高渊缓缓点头,目光深远:“民生为本,社稷之基。你们辛苦了。”

蒋琬退下之后,高渊望向窗外,心中暗思:申国虽强,然根基仍在民,若不能护百姓安康,何谈天下归心?

在南郡和江夏两郡官员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灾后恢复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终于,在十月入冬之前,所有受灾百姓都得到了妥善安顿。

新搭建的房屋在寒风中挺立,一批批粮食也顺利分发到百姓手中。

两郡官员们松了一口气,百姓们也暂时放下了心中的担忧,虽然这个冬天注定艰难,但至少有了生存的希望。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北疆幽州,蓟城之内,寒风呼啸,白雪纷飞。

昔日繁华的蓟城,如今却死气沉沉。

乾元十一年十月,隆冬如期而至,凛冽的北风裹挟着鹅毛大雪,将整个燕国大地覆盖在一片银白之下。

蓟城外,曾经剑拔弩张的战场如今一片寂静,赵军早已陆续退去,撤至上谷郡。他们如同蛰伏的猛兽,等待着开春后再次出击,给予燕国致命一击。

随着燕王携主力撤往辽东,蓟城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由于大量百姓随燕王前往辽东,曾经热闹的城池如今变得冷冷清清,街道上鲜有人迹,唯有寒风卷起积雪,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乐磊与郭闿并肩而立,身披厚重战袍,围坐在中军帐内的火炉旁。

“赵军终于退了。”乐磊低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总算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可惜,粮草的问题依旧严峻。”

郭闿苦笑一声,摇头道:“这些日子来,我派人在一些公卿家中,找到了他们带不走的粮食,笼统算了一下,也够我们一月之用了。

而且我也派人去襄平,向大王求粮,不过如今大雪封路,就算辽东可以支援我们粮食,也得要开春之后才能运来。

接下来让将士们省着吃,应该还能撑过这个冬天。”

郭闿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可粮食危机依旧如同高悬在蓟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燕国世居幽州苦寒之地,若不是曾经拿下南方四郡,根本无法在乱世中立足,更不可能与赵国抗衡这么久。

长久以来,南方四郡的粮食支援,勉强维持着燕国的生存,可如今,一切都变得岌岌可危。

乐磊神情颓败,眼神黯淡无光。沉默良久,低声道:“开春之后,赵信必卷土重来。若到那时仍无粮草补充,十五万大军恐怕撑不过这个冬天。”

乐磊心中清楚,赵军虽然暂时退去,但并未真正放弃。

停在上谷郡的赵军,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饿狼,开春之后,定会卷土重来。

而燕军缺粮的问题,赵信不可能不知道。

这也是赵信之前一直屯兵蓟城下的原因,他就是要将燕军拖入绝境,不费一兵一卒,活活饿死他们。

如果再想不出办法,这个冬天,恐怕就是蓟城的最后一个冬天了。

他抬头望向帐外,远处城墙上的旗帜在风雪中猎猎作响,仿佛在无声地哀鸣。

而在数百里之外的上谷郡沮阳城,赵军大营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酒香四溢,歌舞升平。赵信端坐主位,身旁将领们觥筹交错,欢笑声此起彼伏。

“恭喜大将军!”司马卫举杯高呼,“灭燕之功,指日可待!”

赵信淡然一笑,举起酒杯:“诸位莫要得意太早,蓟城虽困,然仍有十五万精兵。若有一丝疏忽,恐生变故。”

众人闻言,皆露出敬佩之色。他们知道,这位被誉为“赵国第一将”的统帅,素来谨慎果断,从不轻敌。

“大将军所言极是。”副将张希附和道,“但以目前形势来看,只要我军继续屯兵于蓟城之下,断其粮道,不出三个月,燕军便会不战自溃。”

赵信微微颔首,目光投向东方,心中已有决断。

他知道,蓟城之围已是胜局已定。乐磊与郭闿虽非庸将,但在如此绝境之下,即便再有谋略,也无法改变现实——缺粮,是致命的软肋。

“传令各军,”赵信忽然开口,语气坚定,“严密封锁蓟城外围,不得放任何一支燕军突围。同时,加强巡逻,以防敌军奇袭。”

众将齐声应诺,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赵信放下酒杯,低声道:“这个冬天,将是乐磊最后的冬天。”

乾元十一年的冬天,注定不平凡。

一边是申国王宫中温暖如春,君臣协力,共筑盛世;

一边是北疆蓟城,风雪弥漫,孤军奋战,只为守住最后一份尊严;

另一边,赵军大营中,胜券在握,只待春风来临,便可挥军破城。

在这场命运的博弈中,谁又能真正笑到最后?

这个冬天,或许是燕国最难熬的冬天,但也可能是他们涅槃重生的起点。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