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话听来颇有些老生常谈的味道,然而细想之下,却也不无道理。人之一生,不过是暂住于天地之间的一介过客罢了。
我常于黄昏时分,独坐窗前,看那夕阳西下,余晖染红了半边天空。这时候,街上的行人渐少,偶有归家的脚步声从窗外传来,急促的,迟缓的,都显出几分倦意。人们奔波一日,究竟为何?为糊口,为名利,抑或只为那一点虚无缥缈的所谓“理想”?我想,大抵连世人自己也未必说得清楚。
隔壁住着一位老者,七十有余,头发全白,背已微驼。每日清晨,我见他必拄杖而出,在巷口的小摊上买一份早报,然后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读。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报纸上,登载的是何等惊天动地的大事。我曾问他为何如此坚持,他笑答:“习惯了,不看看,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后来我才知道,他年轻时曾是某报社的编辑,经手的文字不知其数。如今退休多年,仍保持着这个习惯,不过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点执念罢了。
人生在世,往往被各种习惯所束缚。早晨起来先喝一杯温水,上班要走固定的路线,睡前必读几页书——这些微不足道的习惯,日积月累,竟成了生命的轨迹。人以为自己主宰着生活,殊不知更多时候,是生活在塑造着人。
楼下有个修鞋匠,五十来岁,面色黝黑,手上布满老茧。他的摊位很小,工具也简单,却能将一双双破旧的鞋子修补如新。我常见他低头劳作,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手中的鞋子。有一次我问他:“修了一辈子鞋,不觉得厌倦吗?”
他抬头看我,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厌倦?每双鞋的破损都不一样,修法也不同,怎会厌倦?”这话让我沉思良久。原来在旁人看来单调重复的工作,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变化与挑战。
人们总爱追问生命的意义,仿佛那是一个可以轻易捕捉的答案。殊不知意义就在日常的坚持中,在平凡的细节里。那位修鞋匠未必读过多少书,却比许多学者更懂得生活的真谛。
我曾认识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家财万贯,出入豪车,住的是城中最豪华的公寓。某次酒醉后,他却向我吐露心声:“我这一生,看似风光,实则空虚。赚钱成了习惯,停不下来,也不知为何要赚这么多。”
后来听说他患了抑郁症,四处求医问药,豪宅名车都成了摆设。可见人若失去了内心的支点,外在的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
夜已深了,窗外只剩路灯孤独地亮着。偶尔有汽车驶过,灯光在墙上投下转瞬即逝的影子。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来了,留下一些痕迹,然后又匆匆离去。那些曾经以为重要的事,到头来或许不值一提;而那些被忽略的细微时刻,反而在记忆中愈发清晰。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在摸索着自己的路。有人追逐名利,有人甘于平淡;有人渴望轰轰烈烈,有人宁愿默默无闻。没有哪种生活更高尚,关键在于是否忠于自己的内心。
天边已现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人们又将重复着各自的生活轨迹,为柴米油盐奔波,为梦想希望努力。而这一切,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罢了。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