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是什么时期(反正在打仗,就算清末或民国吧),HEN省内的怀庆府,有一位大户人家,手里有着200亩土地。老财主非常信佛,经常去附近的圆融无碍禅寺烧香拜佛。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在中原见到的所有庙宇都是坐北朝南,而圆融无碍禅寺是坐西向东。老财主拜访过许多寺庙,都与这座庙宇有不同。财主问过住持,这座庙的坐落为何与众不同?住持笑而不语,指了指太行山,便低头诵经。
老财主看了看山,一边思索,一边向山的东南方走去,行了半天路也不得其所以然,只得叹息自己悟性差,没有慧根。财主回神一看,已经离开甚远,而自己为了表示对佛的尊敬,则让轿夫在山脚下等自己,现在只得自己回去,万幸太阳当头,天色还早。老财主扭头看了看四周,发现身边是一座瓷窑,便走进去,想歇歇脚,并讨口水喝。待老财主走进近,抬头定睛一看发现此窑名叫阳峪。
本是瓷窑,却有“阳”字,火气本旺,现在怕是…老财主人本就心善,现在见到这等荒唐事,不由暗暗担心。迎面走来一小厮,见到面前这人,衣着不凡,便忙问来此何事?
“本在圆融禅寺参悟,想在附近溜达几步,但是一不小心远离禅寺,本想回,但有些劳累,就想歇歇脚,讨口水喝。”财主道:“我见你这本是火气旺盛之地,名字却带阳字,恐怕有些不妥,给你家管事说一声,还是改名为好。”
小厮笑着回道:“别处却怕那走水,而我这却不怕。您人心善,定会有好报”
老财主听得后,便不再操心。跟着小厮,见了窑瓷旁边的房间歇脚。进了屋子,看见一名账房先生正在掐着算盘,小厮到另外一个间屋子里面端出茶水,旁边又有一中年男子一起进来。老财主猜是管事,便起身相迎。男子连忙还礼,并简单的介绍了一番,此人正是瓷窑的管事。相互就坐,二人畅谈。
当老财主问为何取名阳字,管是笑着答道:“当地最负盛名的瓷器便是绞胎瓷,而不知天目瓷。绞胎瓷也罢,天目瓷也罢,皆为瓷器上品,没有足够的火气,如何练得这瓷中神?走水便走水了,只要出得一件绞胎或天目,那么便也值得。”老财主听了大为感叹,要见一见这天目瓷。管事起身,马上拿来了一件木盒,紫檀色的木盒散发着袅袅的清香。打开木盒,财主的眼睛便离不开这瓷瓶。便忙问多少钱两,管事的笑着摆手,瓷器产量不多,都要送往东京。老财主听罢只得无奈,并对管事的说日后出窑留一件与他下次来时买走。
管事笑了笑:“您若再来瓷器随你挑选,就怕您不便再来。”
老财主觉得奇怪,心中所思是只怕因为战事波及而不便前来,并未多想,便离开了瓷窑。
老财主回到家中,对瓷器念念不忘,不时的找人打听那座瓷窑的情况。但奇怪的是,人们都说没有听过那座瓷窑。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苦行僧,来到此讨要斋饭。财主幸福且心善,便邀请僧人进家中,同自己一同用斋。但苦行僧坚持就地而席,只吃素面,财主便一同就地吃饭。吃饭时,老财主便与僧人聊了起来,说着说着便谈到了那瓷窑。
僧人听闻后便缓缓的说道:“阳峪瓷窑乃宋代民窑,擅长于绞胎瓷。恐怕施主见的并非阳峪瓷窑,可否记错?”
老财主倒吸口凉气:“我虽老迈,但这座瓷窑我特记在心中,不会出错。”
僧人双手相合:“这倒有所奇妙!不如施主与我明日一同前去,看一看那瓷器是否真有传说中的那般动人。”
财主连忙道好,相约明日一同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