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一纸不谅书 > 第37章 好的婚姻未必总是滚烫
换源:


       社区法律服务站的玻璃窗蒙着层薄灰,我刚擦完半扇,门就被推开了。风铃没响——去年冬天冻裂后就没修,现在只剩根晃荡的铁丝。进来的是孙紫娟,穿着件藏青色羽绒服,领口别着枚银色校徽,是隔壁中学的标志。她身后跟着个男人,西装外套皱巴巴的,领带歪在一边,是国企的工装样式,我认得,是常来社区开安全讲座的汪书函。

两人进来后,一个坐左边长椅,一个坐右边,中间空出能再塞两个人的距离。孙紫娟从帆布包里掏出张纸,是打印的《离婚协议书》,字里行间透着股冷意:“陈律师,您给看看,财产分割我没意见,就想尽快去把手续给办了。“

汪书函没看协议,从口袋里掏出包烟,刚想抽,想起这是禁烟区,又塞了回去。“陈律师,我不同意离婚,这年纪了又不为啥大事,太丢人!“他的声音有点闷,带着点疲惫,“孩子刚上大学,这时候闹离婚,让她在学校怎么安心念书?多难为情?“

孙紫娟的手指在协议上划了划,没抬头:“难为情的是我。每天回家,家里静得像没人,你在书房待到半夜,我在卧室批作业,一天下来能说的话掰着指头数得清——这样的日子,我一天都不想再熬了。“

我注意到孙紫娟羽绒服口袋里露出半截毛线针,织了一半的围巾是浅灰色的,和汪书函西装里露出的衬衫领子颜色一样。汪书函的公文包侧袋,插着本旧笔记本,封皮上有个小小的“娟“字,是用钢笔描的,颜色已经发淡,显然用了很多年。

七年前的社区亲子活动中我便认识了他们夫妻,那时孙紫娟带着女儿汪子衿做手工,汪书函在旁边打下手,笨手笨脚地把胶水弄了满手。孙紫娟笑着嗔怪他“毛手毛脚“,却从包里掏出湿巾,一点一点给他擦干净。那天的阳光特别好,汪书函把女儿举过头顶骑大马,孙紫娟站在旁边,眼里的笑意像盛满了阳光。

去年秋天汪子衿考上外地大学,家里一下子空了。孙紫娟说,头一个月,她还习惯做三个人的饭,摆好碗筷才想起孩子不在家;汪书函每天下班回来,习惯性地推开女儿房门,看着空荡荡的屋子,总要愣上半天才回自己书房。

“刚开始还能说说话,“孙紫娟终于抬起头,眼里有红血丝,透着深深的倦意,“后来他说厂里项目紧,每天回来都挺晚,带着一身烟味酒气,累得倒头就睡。我跟他说班里学生的事,他要么'嗯嗯'应付两声,要么就说'你看着办吧'。“

汪书函突然开口,声音提高了些:“我不累吗?上个月赶着项目验收,我连续熬了三个通宵,血压都飚上去了!为了谁?还不是为了这个家能宽裕点?“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体检报告,拍在桌上,“医生说我有点轻度抑郁倾向,我跟谁提过半句?“语气里有委屈,也有无处诉说的压力。

这让我想起上周网格员小赵闲聊时提起:“汪师傅最近总在楼下花坛边抽烟,一支接一支抽到挺晚;孙老师呢,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去学校了,说是备课,可总觉得像是躲着什么。“

调解的日子安排在一个周末,地点选在他们家。开门的是孙紫娟,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客厅茶几上摆着水果,有汪书函爱吃的橘子,但都带着皮。汪书函从鞋柜里拿出拖鞋,递给孙紫娟一双粉色的,是她年轻时喜欢的款式,现在鞋底边缘已经磨得有些光滑发亮了。

孙紫娟拉开冰箱门,给我看:“陈律师您瞧,这冰箱也跟分了家似的。“左边是她的餐盒,整整齐齐;右边是他的,码得也齐。中间一层放着各种酱料瓶子。“再看这个,“她指着冷藏室最底层的一个保鲜盒,里面是份红烧肉,“上周三他说想吃,我特意做了。结果他加班没回来,我就一直放这儿,想着他回来热热吃……可现在都还在这儿。“她的声音里带着无奈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汪书函的喉结明显滚动了一下,他默不作声地走向阳台。阳台上堆着些女儿的旧物:落了灰的小提琴盒、画板、还有一摞获奖证书。他拿起一本旧相册,翻开第一页,是他们的结婚照。照片上的孙紫娟穿着白婚纱,笑容温柔。“那会儿她刚当老师没多久,工资不高,却攒钱给我买了支派克笔,说'以后签重要文件用得上'。“他的手指在照片上轻轻摩挲着,眼神有些遥远,“那支笔……还在我公文包里,天天带着。“

孙紫娟的眼圈瞬间红了。她转身走进卧室,从衣柜深处拿出一个盒子,打开里面是条叠得整整齐齐的浅灰色围巾:“去年入冬给他织的,织好了才发现他自己买了条新的……就一直搁这儿了。“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其实我知道他压力大,前阵子听老同事说他负责的项目跟上面想法有冲突,弄得不痛快……可他回来从来不提,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问。“

我把带来的《民法典》轻轻摊在茶几上,翻到第一千零五十九条:“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这个扶养,不只是给钱过日子,更重要的是互相照顾,包括心里头那份支撑。“我的手指点了点冰箱里那盒孤零零的红烧肉,“你们之间,不是情分没了,是太久没好好说话,忘了怎么让对方知道'我在乎你'了。“

第二次调解,我提议接通了他们女儿汪子衿的视频。屏幕里的女孩扎着马尾,笑容很有感染力:“爸,妈!我昨晚还梦见你们呢,带我去吃小时候那家'胖子火锅',你俩还抢最后那块毛肚,跟以前一样!“她顿了顿,语气变得认真了些,“我知道你们最近可能有点不开心。其实我在学校也想家,特别想咱们仨能一起视频聊聊天,不是总分开跟我说话……“

孙紫娟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滴落在手机屏幕上。汪书函下意识伸出手想去擦,手伸到一半又局促地缩了回去。“子衿,“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有点发紧,“下周五不是你妈生日吗?我……我订好机票了,咱们一家三口,就去你们学校旁边那家新开的江南馆子,吃你念叨了好久的松鼠桂鱼!“

孙紫娟猛地抬起头,湿漉漉的眼睛里闪着惊讶又混合着一点期待的光。汪书函像是下了决心,从西装内袋里掏出一个小巧的长方形盒子,打开,里面是支崭新的、看着就很考究的钢笔:“我看你批作业那支旧钢笔用了好久,笔尖都磨秃了……给你买了支新的,还是万宝龙的,你……你喜欢不?“

调解结束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汪书函很自然地伸手接过孙紫娟的帆布包,帮她背在肩上。孙紫娟则走到冰箱前,拿出那盒隔夜的红烧肉:“晚上把这个热热吧,我再下点面条,你不是就好这口红烧肉拌面吗?“

离开时,我站在楼下的路灯旁,抬头望向他们家。厨房的灯亮着,暖黄色的光透过窗户。两个身影并肩站在灶台前,一个在切葱丝,一个在烧水准备下面条,灯光将他们的影子拉长,融在了一起,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多年前那些寻常却温暖的傍晚。

三周后的一个下午,我在菜市场碰巧又遇见了他们。汪书函手里拎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面是红艳艳、水灵灵的草莓;孙紫娟则正从肉摊前转身,手里拎着块上好的五花肉,脸上带着点笑意:“今儿给你做红烧肉,少放点糖,你最近血糖得注意。“汪书函很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袋子,两人的手指不经意间碰到了一起,都微微顿了一下,却都没有躲开,就那么轻轻地挨着。

回到社区法律服务站,那坏掉的风铃依旧无声。但我把最后那半扇蒙灰的玻璃窗也擦得透亮。午后的阳光毫无阻碍地照进来,正好落在那本摊开的《民法典》上,明亮的光斑覆盖着第一千零五十九条“夫妻相互扶养“那几个字,暖洋洋的。我想起孙紫娟那天临走前说的话:“咱们这个岁数的婚姻啊,有时候真像冰箱里的隔夜菜,瞧着凉透了,可你要愿意搁锅里热一热,那股子熟悉的家常味还在里头呢。“

是啊,太多中年夫妻的疏离,并非爱意消磨殆尽,而是被日复一日的生活重担、孩子的牵挂、工作的烦忧一层层裹住了,忘了要轻轻拂去那些灰尘,看看彼此心底那份依然存在的在乎。法律无法直接打通心里的那堵墙,调解能让两个人重新坐到一张桌子前,但最终需要他们自己伸出手去重新感受对方的温度。

傍晚的风带着饭菜的香气从敞开的窗户飘进来。我整理好这份案卷,在扉页空白处轻轻写下一行字:“好的婚姻,未必总是滚烫。它藏在平淡日子里,是为对方热一碗搁置已久的隔夜菜,是递上一支新换上的旧钢笔,是把心底那句'我在乎你',悄悄融进每一个寻常不过的举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