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一纸不谅书 > 第50章 “黄昏恋”中的“怕输”与“怕空”
换源:


       周三上午去星光社区送调解文书,刚把材料递给网格员小周,就看见服务站门口的长椅上坐着个老人——穿件洗得发白的浅灰中山装,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购物袋,里面露出半截降压药的药盒。小周顺着我的目光看过去,叹了口气:“陈律师,这是王广中叔叔,上周跟儿子吵完架,就总在这儿坐着,午饭都没好好吃。”

我走过去时,老人正盯着地上的蚂蚁搬家,听见脚步声慢慢抬起头,眼里的红血丝很明显。“您是陈律师吧?小周跟我提过您。”他站起来,动作有点迟缓,左手下意识扶了扶腰——去年冬天在小区台阶上摔了一跤,腰伤到现在还没好利索。

跟着王广中去他家的路上,他断断续续地说:“我就一个儿子,王源,在国外搞什么材料研究,三年没回来了。我每月退休金五千多,够花,可身子不行了——买菜得歇两趟,做饭怕忘关火,上次熬粥把锅烧糊了,满屋子烟,还是楼下赵阿姨听见动静,帮我灭的火。”

他家在老小区的三楼,没有电梯,爬楼时王广中走几步就喘,我想帮他提购物袋,他摆摆手:“不沉,就两盒药。”开门的瞬间,一股淡淡的药味扑面而来——客厅的茶几上,摆着三个药盒,分别是降压药、降糖药和治腰伤的中成药,其中一盒的盖子没扣严,药片露在外面。沙发上搭着件旧毛衣,领口处有个缝补的补丁是王广中自己缝的,针脚歪歪扭扭。

“赵阿姨叫赵兰,楼下卖早点的,她老伴儿走了五年,跟我一样,一个人过。”王广中给我倒了杯温水,杯子上印着“2018年社区敬老活动纪念”的字样,“每天早上我去买豆浆,她都多给我盛一勺,说‘您血糖高,少放糖’。上次我半夜发烧,头晕得站不起来,给她打了个电话,她披着衣服就跑上来,扶着我去社区医院,还垫付了三百多的医药费。”

说到这儿,老人的声音软了些:“我跟她提,想搭个伴儿过日子,互相照应。她没反对,说‘只要孩子们没意见’。结果我跟王源视频说这事,他当场就急了,说‘您是不是老糊涂了?万一赵阿姨图您的房子和退休金怎么办?’”

正说着,王广中的手机响了,是王源打来的视频电话。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把手机放在茶几上。屏幕里很快出现个穿白衬衫的男人,戴着黑框眼镜,背景是实验室的操作台,上面摆着几个试管,他眼里有红血丝——后来才知道,为了凑国内的白天时间,王源特意调了夜班,刚忙完手里的实验。

“爸,您还在跟陈律师说那事?”王源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出来,带着点疲惫,却还是绷着劲儿,“我不是不让您找伴儿,是赵阿姨您才认识半年,您了解她吗?咱们小区李叔去年找的老伴儿,不到三个月就被哄着转了几万块,最后人跑了,您忘了?”

“我没忘,但你赵阿姨不是那样的人!”王广中提高了声音,手攥紧了茶几边缘,“她每天给我留热乎的小米粥,帮我收拾屋子,我跟她提过房子,她说她自己也有房子呢——你怎么就不信?”

“我不是不信,是不敢赌!”王源的声音也急了,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您的房子是和我妈辛苦一辈子才落下的,退休金是您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要是被骗了,您以后怎么办?我在国外,赶不回来!我已经跟中介联系好了,下周一就有护工上门,专业的,比个人照顾得好,您要是觉得闷,我给您买个智能音箱,能陪您聊天、唱京剧!”

“我不要护工,也不要音箱!”王广中把手机往旁边推了推,声音里带着委屈,“护工是按小时算钱的,到点就走,谁能在我半夜起夜时扶我一把?音箱是机器,能跟我唠唠王源小时候的事吗?你总说忙,可你知道我腰伤犯了,连袜子都穿不上吗?”

眼看父子俩要吵僵,我把手机往自己这边挪了挪,对着屏幕里的王源说:“王先生,您好,我是陈律师。首先跟您明确一点,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六条,婚姻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人不能干涉长辈的婚姻选择——但我也理解您的顾虑,您担心的不是‘父亲找老伴儿’,是‘父亲的晚年保障’,对吗?”

王源的脸色缓和了些,推了推眼镜:“陈律师,您说对了。我不是不孝顺,是怕我爸年纪大了,看不透人心。要是赵阿姨真能好好照顾他,我举双手赞成,可万一……”

“您的顾虑,咱们可以用法律手段解决。”我转向王广中,“王叔,您跟赵阿姨聊过婚前的财产安排吗?比如您的房子、存款,还有以后的生活开支?”

王广中愣了愣,摇了摇头:“我觉得提钱伤感情,都是过日子,哪能算这么细?”

“不是算得细,是让日子过得踏实。”我拿出一张便签纸,边写边说,“您可以和赵阿姨做婚前财产公证,明确您的房子、存款是婚前个人财产,婚后两人的生活费从您的退休金里出,水电燃气费平摊,要是有大额开支,比如看病住院,再商量着来。这样一来,王源担心的‘财产风险’解决了,您和赵阿姨也不用因为钱的事闹别扭——感情里掺了顾虑,才容易出问题。”

王广中盯着便签纸,沉默了一会儿:“这样……她赵阿姨会不会觉得我不信任她?”

“您要是真心跟她过日子,就该把顾虑说开。”我刚说完,就听见敲门声——是赵兰,手里提着个保温桶,还有一兜新鲜的青菜。“广中,我听小周说您在家,给您熬了点南瓜粥,降血糖的。”她看见手机里的王源,愣了一下,赶紧把保温桶放在桌上,有点局促地说:“你是王源吧?我是赵兰。上次你爸腰伤犯了,我帮他贴膏药,他还跟我夸你,说你在国外研究的东西能帮到很多人。”

王源看着屏幕里的赵兰——头发梳得整齐,围裙上沾着点面粉,手里还攥着找零的几块零钱,眼神里的警惕少了些:“赵阿姨,谢谢您照顾我爸。我之前说话有点急,您别往心里去。”

“我懂你的心思,”赵兰笑了笑,从围裙口袋里掏出个牛皮纸信封,“这里面是我的房产证复印件和退休金流水——我在老城区有套五十平的老房子,是老伴儿留下的,退休金每个月三千二,够我自己花。我跟广中搭伴儿,图的是有人说话、互相照应,不是图他的钱。要是你们不放心,婚前财产公证我没问题,婚后开支咱们也可以AA制,不用他一个人扛。”

王广中看着赵兰手里的信封,眼圈红了:“他赵姨,你这是……”“过日子得踏实,”赵兰拍了拍他的手,“王源在国外放心,咱们才能过得舒心。”视频里的王源沉默了好一会儿,突然说:“爸,赵阿姨,对不起,之前是我太固执了。公证的事,我没意见,要是需要我签字,我跟单位请假,远程办手续。护工我还是请了,不是替代赵阿姨是帮着做重活——比如买菜、搬米,您俩年纪大了,别累着。”

王广中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不用请假,我跟你赵阿姨去公证处就行。你在国外好好吃饭,别总熬夜,有空给我发点你那边的照片,我想看看你实验室窗外的树。”

接下来的一周,我帮着联系了公证处,还特意跟公证员沟通了远程视频参与的流程——公证那天,王源提前调好设备看着王广中和赵兰在公证书上签字,突然说:“赵阿姨,我爸爱吃白菜猪肉馅的饺子,您要是有空,多给他包点,他牙口不好,馅儿别太硬;另外,您需要什么随时给我说,我快递给你们发过去。”赵兰笑着答应:“放心吧,下次包了,我拍视频给你看,国内啥都有,你也照顾好自己……。”

之后网格员入户回访的时候特意给我发了一段短视频,老两口的笑声透过屏幕传出来,很轻却很暖。

从事家事法律这么多年,处理过不少老年人再婚的案子,渐渐明白这类矛盾的根源其实不是“孝与不孝”,也不是“爱与不爱”,而是两代人对“晚年幸福”的理解错位——子女以为“钱和护工”就是保障,却忘了老人要的是“有人陪你吃晚饭,有人帮你递杯热水”的烟火气;老人以为“真心就能换真心”,却忽略了子女远隔重洋的牵挂与担忧。

黄昏恋的一些案例中也确实存在过骗钱骗感情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法律能做的是用婚前公证、财产协议这些“硬框架”,给双方搭建起一道安全网,而真正让这道网有温度的是子女放下偏见的倾听,是长辈坦诚布公的沟通,是伴侣彼此体谅的包容——就像王广中阳台的月季,光有阳光不够,得有人浇水、施肥,更得有人陪着等它开花。

老话说“老有所依”,这“依”并不是冷冰冰的物质,也不是机械的照顾,而是有人记着你的口味,有人扶着你的胳膊,有人隔着时差还想看看你吃的饺子香不香。这份带着烟火气的牵挂,才是老年人再婚最该守护的东西,也是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坚实的“晚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