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载雨渡前津,往事如烟渐失痕。
蜗角蝇头驰半世,萍根絮影委微尘。
镜中鬓色添霜色,梦里乡音唤客魂。
休叹浮荣逐流水,茅檐煮酒话朝昏。
这首《感怀》是一首借景抒情、感怀人生的诗。全诗以“漂泊”为线索,从行旅的实景到往事的追忆,从对功利半生的反思到对衰老、乡愁的感怀,最终归于对平淡生活的向往。情感由怅惘、感慨渐至释然,既藏着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也透着历经世事后的通透——人生不必追逐虚浮,守住内心的安宁与本真,便是归宿。
首联:起于漂泊,引向往事
“扁舟载雨渡前津”,开篇以“扁舟”“雨”“前津”三个意象勾勒出一幅萧瑟的行旅图:小船载着雨意,缓缓渡过前方的渡口。“扁舟”常喻漂泊无定的人生,“雨”添凄清之感,“渡津”则暗喻人生旅途的行进而未停歇,为全诗奠定“漂泊”的基调。
“往事如烟渐失痕”,由眼前的行旅转入对往事的追忆:过往的经历如烟雾般消散,渐渐模糊了痕迹。“如烟”“失痕”既写时光流逝的自然,也暗含对往事难留的怅惘,轻轻牵出“感怀”的核心——对逝去岁月的回望。
颔联:反思半生,叹人生微末
“蜗角蝇头驰半世”,化用《庄子》“蜗角之争”的典故,“蜗角”“蝇头”皆指极微小的利益。诗中自嘲般感慨:半生都在为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奔波追逐。“驰半世”四字道尽奔波的疲惫,暗含对功利生活的反思——如此辛劳,究竟意义何在?
“萍根絮影委微尘”,以“萍根”(浮萍无定根,喻漂泊)、“絮影”(柳絮随风飘荡,喻身不由己)为喻,写自己的人生如无根浮萍、随风柳絮,最终不过是寄托于微尘之中。“委微尘”三字极写人生的渺小与无奈,与“驰半世”形成对照:半生追逐的,终究抵不过命运的漂泊与自身的微末。
颈联:直面衰老,牵动乡愁
“镜中鬓色添霜色”,镜头转向自我审视:镜中两鬓的发色,又添了几分霜白。“霜色”既写鬓发斑白,更喻岁月的凛冽,直白点出衰老的不可抗拒,是对“半世”光阴流逝的具象化印证。
“梦里乡音唤客魂”,由“镜中”的现实转入“梦里”的情思:梦中,故乡的声音(乡音)声声呼唤着漂泊的“客魂”(游子的灵魂)。“乡音唤魂”则将乡愁推向深处:即便岁月流逝、奔波半生,故乡仍是牵动灵魂的归宿,乡愁在梦中愈发浓烈。
尾联:释然放下,向往平淡
“休叹浮荣逐流水”,在前文的怅惘、感慨之后,诗人转而自我宽慰:不必叹息那些虚浮的荣华(浮荣)如流水般逝去。
“茅檐煮酒话朝昏”,写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不如守着简陋的茅檐,煮酒闲话,在朝夕相伴的平淡中度过余生。“茅檐”喻简朴,“煮酒”“话朝昏”写日常闲趣,与前文的“驰半世”“逐浮荣”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放下功利、回归本真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