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房间的灯光彻夜未熄。
可想了一晚,还是没有想到解决方案。
第二天一早,马明海又将职校相关负责人叫了过来。
“今天必须拿出方案!”他的手指重重戳在在桌面上,桌角的搪瓷杯跟着震颤,里面的罗布麻茶漾出褐色的涟漪。
陈疆生突然站起来,军用水壶在腰间撞出闷响。
他昨晚也想了一宿,干脆提议道:"让学员自己教自己!"他把一张泛黄的合影推到众人面前——照片里,古丽娜正用维语给湖南专家当翻译,身后的实训大棚挂着"湘疆共融"的横幅,"古丽娜、艾尔肯他们,已经跟着李教授学了两年,核心技术术语都懂。"
教育组的王干事立刻摇头:"他们连‘光合作用’都翻译成‘叶子吃阳光’,怎么教?"话音未落,会议室的门被推开,阿依努尔抱着本笔记本闯进来,扉页上密密麻麻记着 37条错误译法,最显眼的"硅钙替钠"旁边,画着个撒盐的小人。
"我们能改!"古丽娜突然从阿依努尔身后钻出来,辫子上还缠着实训基地的红柳枝,"李教授临走前,给我们留了术语对照表!"她翻开笔记本,湖南专家的娟秀字迹旁,是她用维吾尔语做的注解,"只是......有些地方还是不懂。"
苏晴的目光落在"基因编辑"那页。李教授写的"定向修饰"被古丽娜画成了梳辫子的姑娘,旁边批注"就像给稻子梳漂亮发型"。她突然笑出声:"这不是挺好吗?"手指在笔记本上划出弧线,"把专业术语变成故事,让牧民听得懂。"
马明海抓起搪瓷杯猛灌一口,这位外表粗犷的新任援疆指挥长,此时茶渣粘在胡子上浑然不觉。
他只冥思一刻,就点头道:
“就这么办!”他在清单上重重划了道线,“成立‘学员助教团’,古丽娜任团长,苏晴牵头编教材,陈疆生负责协调资源,一周内必须复课!”窗外的启明星刚爬上防风林,红柳枝在晨光中泛着冷光。
…………
实训基地的盐碱地上,临时搭起的黑板被风沙磨得发白。古丽娜用红柳枝在沙地上写"蒸腾作用",旁边画了个流汗的稻草人:“李老师说,这就像稻苗在夏天出汗,把多余的盐碱排出去。”艾尔肯举着手机直播,屏幕上的弹幕已经刷到 99 ,湖南网友发来的“建议用葡萄架露水比喻”被顶到最上面。
苏晴蹲在一旁校对教材初稿,指尖划过“微生物肥料”那页。古丽娜把它翻译成"土壤酸奶",下面用维吾尔语小字注解“像给土地喝益生菌”,旁边贴着老马叔发酵驼粪的照片。“再加个对比图,”苏晴突然想起什么,“左边放实验室的显微镜图,右边放牧民的发酵池。”
陈疆生带着木工师傅赶来时,艾尔肯正因为"杂种优势"和学员争执。“这不是骂稻子是混血儿吗?”戴白帽的老汉气得胡子发抖,古丽娜急得满脸通红,手里的粉笔在黑板上断成两截。"看这个!"陈疆生举起块红柳枝编的展板,左边是湖南籼稻的饱满谷粒,右边是新疆粳稻的坚韧茎秆,中间用箭头连成穗大粒满的新稻种。
"就像湖南小伙娶了新疆姑娘,生的孩子又壮实又聪明!"苏晴的比喻让老汉突然笑起来,皱纹里的沙粒跟着簌簌掉落。那天下午,助教团的笔记本上多了条新规矩:每个术语必须配三个东西——科学解释、生活类比、本地案例。
最热闹的是"硅钙替钠"的讨论。当苏晴展示新疆农科院的检测报告,显示土壤钠离子含量下降 42%时,老马叔突然抢过粉笔:"这就是我们说的‘换土骨’!"他在地上画了个骆驼刺扎根的截面,"骆驼刺的根能把硬土变松,和你们说的硅钙一个道理!"古丽娜立刻把"换土骨"三个字写进教材,旁边画了株昂首的骆驼刺。
…………
苏晴的实验室成了编书车间,培养皿与笔记本堆成小山。她把李教授留下的《耐盐碱水稻栽培学》拆成单页,古丽娜和阿依努尔蹲在地上,用红柳枝将页面分成三栏:左栏抄原文,中栏写维语翻译,右栏画示意图。
"卡尔文循环"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苏晴在黑板上画了六圈环形箭头,古丽娜盯着看了半晌,突然拍腿:"像馕坑烤馕!"她抓起支彩笔,把化学方程式改成馕坑旋转的流程图,每个步骤旁标着"和面""发酵""烘烤","阳光就是烤馕的火,最后出来的葡萄糖,就是香喷喷的馕!"
编到"光伏-水稻共生系统"时,艾尔肯扛来块光伏板模型。"板上发电,板下种稻,"他转动模型演示遮阳效果,阴影在稿纸上投下移动的光斑,"这就像给稻子撑伞,又能防晒又能赚钱。"古丽娜立刻添了行注解:"一亩地两份收入,稻子和太阳一起打工。"
第七天清晨,第一批油印的《盐碱地农技口袋书》新鲜出炉。封面是苏晴画的红柳与稻穗交缠图案,第一页就印着老马叔的话:“种地和说话一样,让人听懂最重要。”最特别的是最后三页空白,标注着“请牧民朋友补充土办法”。
陈疆生带着助教团去各村送书时,正赶上哈萨克族牧民的剪羊毛节。古丽娜在晒谷场上翻开口袋书,当讲到“红柳根分泌物改良土壤”时,白发老汉突然站起来,说要补充"梭梭根汁"的用法。苏晴赶紧掏出笔,在空白页记下“梭梭根汁:盐碱地的凉茶”,旁边画了个汲水的葫芦。
…………
复课铃声响起时,古丽娜站在实训大棚的讲台上,手里举着两罐微生物肥。“这个是‘土壤酸奶’,”她晃了晃左边的罐子,褐色液体泛起泡沫,“这个是‘盐碱克星’,"又举起右边的,"混在一起用,相当于给稻苗吃了健胃消食片。"
台下爆发出善意的哄笑,艾尔肯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焕然一新的黑板:"光合作用"旁边贴了张向日葵追逐阳光的照片,"基因编辑"那栏画着梳辫子的稻穗。老马叔坐在第一排,口袋书的折角处露出他补画的"铁耙耙地"示意图,旁边批注"兵团老法子,防返盐"。
苏晴蹲在最后一排,看着古丽娜用红柳枝在沙盘里演示"稻-牧-光"模型。光伏板的阴影区种着苜蓿,稻苗在模拟的盐碱地里舒展根系,那些曾经让湖南专家头疼的术语,此刻变成了牧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王干事悄悄数着人数,37个座位全满了,还有人搬来小马扎挤在过道。
下课铃响时,马明海带着哈萨克斯坦考察团出现在门口。古丽娜突然有些慌乱,苏晴轻轻推了她一把。姑娘深吸一口气,用流利的汉语开始讲解,当说到“我们的稻种在 pH9.0的土壤里存活率 63%"时,考察团的翻译突然惊呼:”比我们引进的欧洲品种还高 17%!"
那天傍晚,陈疆生在指挥部的墙上挂了张新地图。古丽娜和艾尔肯用红钉标注着已经掌握术语的牧民家庭,短短一周,白碱滩周边已经钉满了 32个红点。苏晴的口袋书在牧民手中传阅,最珍贵的是最后几页空白处,填满了各种土办法:"芦苇根烧成灰能防虫害""骆驼粪发酵要加三捧沙"......
马明海看着地图上的红点。窗外的光伏矩阵正将夕阳的金光转化为电流,实训大棚的灯光次第亮起,古丽娜他们还在给晚来的牧民补课,红柳枝黑板上的术语,在灯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
这场由术语翻译引发的危机,最终变成了湘疆协作的新起点。当湖南专家再次来到白碱滩时,惊讶地发现牧民们讨论“耐盐基因 Nax2”就像说家常,而古丽娜编写的双语教材,已经被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收录为培训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