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仙侠小说 > 云间长生叹 > 第二百一十回 问心练剑
换源: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转眼间,四载光阴便在鸿丰山的云卷云舒、富春江的潮起潮落间悄然流逝。

对于蛰伏于“敬春秋”酒馆的莫沉而言,这四年,是洗尽铅华、重归璞拙的四年,是将所有对仙途的彷徨与绝望,尽数淬入手中三尺青锋的四年。

昔日炼气修士的荣光与挣扎已被悄然封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名剑客的沉凝与专注。

每日寅时末,天际尚未泛起鱼肚白,山间晨雾氤氲,寒意沁人。莫沉便已悄然起身,如同精准的刻漏。

莫沉先行至院中那棵虬枝盘结的老梨树下,敛息静气,沉腰坐胯,摆开“青山桩”的架势。四年如一日的千锤百炼,早已将这看似朴拙的桩功融入骨血神魂。

初时需咬牙苦撑、汗出如浆的半个时辰,如今便是站上两三个时辰,亦能呼吸绵长深沉,身形稳若脚下磐石,与身后老树、周遭山岩气机隐隐交融,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站桩毕,周身气血融融,暖意自生,天色方始微明。

继而,便是每日雷打不动的万次“滴水刺”。从最初的木剑,到后来陈晋授予的一柄材质寻常却打磨得极其趁手的铁剑,动作无半分花哨,唯有最简单、最纯粹的直刺。意念高度集中于剑尖微末一点,力透其锋,追求那“滴水穿石”般的极致专注与连绵不绝的穿透劲意。

晨曦微光之中,但见剑光如星芒闪烁,破空声细微却尖锐刺耳,剑尖所指之处,草叶露珠为之迸裂,飘落的枯叶被精准洞穿中心脉络,而不损其大体轮廓,显示出对力量精妙入微的掌控。

待到红日初升,金辉洒满山峦江面,他便开始修习《惊鸿照影剑》。此剑法极重身法、速度与剑光变幻,讲究意动剑随,身剑合一。

莫沉的身影在山林间、江滩上倏忽来去,如灵猿跃涧,似苍鹰盘空。他足尖轻点嶙峋怪石,借力腾挪,身形与手中长剑合而为一,化作一道流动不居的凛冽寒光,剑势起落间带起飒飒风响,将《惊鸿照影剑》剑谱上的剑招打出,认真练习。

“惊鸿一瞥!”

只见莫沉腰腹骤然发力,足跟碾地旋身,整个人如一张拉满的强弓,骤然弹直。右臂似绷紧的弓弦猛然松开,长剑如冷电脱鞘,直刺而出。剑尖震颤,发出细微蜂鸣,所有力量凝于一线,破空之声尖锐刺耳。

这一刺毫无花巧,唯快唯准,剑出三分即留七分余力以待变化,残影未消,真剑已至木人桩喉前三寸!

“浮光掠影!”

剑招倏变,莫沉手腕灵巧翻转,化直刺为连绵不绝的圆弧削抹。剑身横平,以腕为轴,小幅度急速震颤,剑光立时爆散开来,如阳光下的碎金流淌,又似晨曦中万千露珠同时迸裂反光。

每一道流光皆虚中有实,实中含虚,剑锋走的是极其刁钻的曲线,专挑关节、脉络等脆弱之处游走,令人目眩神摇,难辨真假。

“雁过无痕!”

莫沉随着陈隐山学剑时,还配合着其传授的独门轻功步法——足尖连点,如踏波而行,身形似失重般飘忽不定。

长剑或藏于肘后,或隐于袖中,要求在出剑时肩不动,膀不摇,全凭手腕寸劲激发。

莫沉剑锋轨迹诡异莫测,常自腋下、膝侧、甚至背后反手刺出,无声无息,如秋雁掠过水面,只余微澜,不见其形。收剑时更是如抽丝剥茧,劲力含而不露,剑回而人犹未觉。

“影遁八方!”

此招极耗心神,需将身法、眼力、剑速催发至巅峰。但见莫沉双足踏八卦,步走九宫,身形高速移动变换,留下道道残影。

同时手腕连抖,剑尖爆出点点寒星,如夜空中繁星同时闪烁,剑光织成一片密集的光网。真身则藏于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剑光与残影之中,气息彻底收敛,如鱼入海,难觅其踪。每一道残影皆可随时由虚化实,发出致命一击。

“回风落雁!”

莫沉身形骤然急停,拧腰转胯,以左脚为轴,右脚划地半圈,带动全身如旋风般急速旋转。长剑借旋转之力横扫而出,划出一道完美凌厉的圆弧,剑风呼啸,带起地面落叶沙石纷飞。

此招攻守一体,剑圈之内水泼不进,绞碎一切近身之物。旋转至巅峰时,又可骤然定住,将离心之力化为突刺或下劈的磅礴劲力,动静转换,只在刹那。

“长虹经天!”

此乃决胜之招。但见莫沉深吸一口气,周身气血奔涌,力贯于臂,凝于剑尖。右脚猛踏地面,身形如离弦之箭激射而出,人剑几乎化为一体,化作一道经天而过的璀璨长虹。

这一剑毫无保留,一往无前,将所有精气神尽数灌注其中,剑未至,那凌厉无匹的剑气已破空先行,直摧敌胆。

有去无回,唯死或生!

为练此剑,莫沉常于晨雾未散时潜入密林,惊起宿鸟,旋即追逐其后,长剑疾点,以剑尖微毫之处轻触飞鸟振动的羽翼末端,感受那细微力道与频率,力求精准而不伤其分毫。

也常立于轰鸣瀑布之下,逆着奔流而下的巨大水练,凝神刺击。每一剑皆需破开厚重水幕,精准命中那奔流中心最不稳定、变化万千的一线水流。

四年苦功,莫沉经过《戳炎决》淬炼的身法在陈隐山的教导下,已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剑光闪动间,寻常人目力已难以清晰捕捉其轨迹,唯见寒光乍闪乍灭,敌已倾颓。

午后日光最盛,阳气沸腾之时,则是锤炼《青山不动剑》之时。

此乃极致防御之剑,讲究“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陈老时常亲自喂莫沉剑招,一根寻常竹枝在手,攻势却如狂风暴雨,从四面八方袭来,角度刁钻,劲力变幻莫测。

“听劲!”陈老低喝,竹枝轻飘飘点来,看似轻柔无力,实则蕴含阴柔暗劲。

莫沉凝神静气,以铁剑剑身轻微接触感知,皮肤与剑柄传递来的细微震动,判断来力之大小、方向、虚实。

“引劲!”竹枝上蕴含的力道汹涌而来,莫沉手腕圆转,剑划弧线,如深谙水性的舟子引导洪流,又如山涧溪流引导洪水,将那凌厉力道悄然引偏,泄于无形。

此乃“山涧引流水”之精要。

“卸劲!”陈晋攻势忽变,力道猛增,刚猛无比。

莫沉剑身微颤,接触瞬间手臂肌肉与周身关节极速微调,似千年山石受风蚀而微妙变形,将来力巧妙卸开,分导引入脚下大地。

正是“磐石卸千浪”的运用。

“借劲!”陈晋提点道,在状态极佳时,莫沉能初步尝试更高深的技巧,剑身如胶似漆般黏住竹枝,感受其力之根源与变化轨迹,试图将其部分劲力吸纳转化,反用于自身下一步的守势或微小的反击,形成“移山填海势”的雏形。

莫沉常被陈晋那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无上武道经验的竹枝打得左支右绌,浑身青紫,但正是在这无数次看似狼狈的格挡、闪避、化劲中,莫沉将“铁锁横江”的沉稳、“云绕雾罩”的圆融、“磐石问心”的后发先至、“漩涡回流”的绞缠之力,一一领悟、消化、吸收。

四年下来,其下盘之稳,已如老树盘根,重心如磐,等闲壮汉合力亦难以撼动其分毫,若再用上《歠炎决》的炼体之效,几头青牛也撞不动莫沉的马步。

待到日头西斜,霞光染红江面,莫沉便默念《歠炎决》调和因整日练剑而沸腾奔涌的气血,温养肉身。

四年来,那道基上的裂痕虽因缺乏灵气仍未能彻底修复,却被日益旺盛磅礴的气血紧紧包裹、浸润、滋养,不再恶化,反而有种被这股纯粹肉身力量强行弥合、以另一种炼体之道缓慢滋养的迹象。

莫沉的肉身强度,早已远超寻常武林中的所谓横练高手,肌肤之下,隐现淡金宝光,筋骨雷音时而微鸣,举手投足间蕴藏着惊人的力量。

夜幕降临,莫沉会在清冷月辉下复盘日间剑招得失,或是静坐调息,内视己身,感受那虽非灵力,却愈发精纯凝练、如汞如浆的气血之劲在体内奔腾流转。

四年磨砺,莫沉在陈老这位浸淫剑术许久的师父指导之下,已将《滴水穿石剑》之极致穿透、《惊鸿照影剑》之鬼魅迅疾、《青山不动剑》之沉稳如山融会贯通。

攻时如疾风暴雨,无孔不入;守时如铜墙铁壁,不动如山;身法变幻如鬼似魅,难以捉摸。更令人惊异的是,当他精神高度集中,意志、气血与剑招高度统一时,那平凡铁剑锋芒之上,竟会凝聚出一股无形的“锋锐之意”!

此气非天地灵力,不借外物,全然源于自身精、气、神的极致锤炼与凝聚,是纯粹武道的体现。

莫沉问过陈老,他说这便是武术中人说的“剑气”。

剑未至,气先临,能轻微扰动空气,令飘落的树叶无声分为两半,剑锋过处,断石削铁,断面光滑如镜。甚至在对练时,能给对手带来一种无形而沉重的精神压迫感,扰其心神。

莫沉曾见过师父陈晋演练。老人依旧那身粗布麻衣,手持寻常青翠竹枝,立于江边,随意一挥,数丈外老树上的几片特定枝叶便悄然分离,缓缓飘落。

地面沙石之上,无声无息地出现一道深不见底的细微划痕,延伸数尺,宛若利刃切割!

那并非灵力外放,而是剑意通玄,已经近乎所谓的“以武入道”之境,自身之劲精纯,足以引动周身稀薄天地灵气产生共颤,故而能显化如斯神异。

莫沉深知,自己这点初成的“剑气”,与师父那近乎于道的境界相比,不啻于萤火之于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