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皇帝的情史有点上头 > 第三十二章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李家!
换源:


       宇文化及称的消息跟长了翅膀似的,先飞到魏公李密耳朵里。李密当场拍了桌子,立马带兵堵在巩水、洛水一带,摆明了要跟宇文化及硬碰硬。

吴兴太守沈法兴收到诏书时,正在家喝茶,气得把茶杯都捏碎了:这乱臣贼子也配称帝?当即借着讨伐逆贼的名头,一口气占了江南十几座城,自立门户。

梁王萧铣听说隋炀帝死了,眼睛一亮:机会来了!也自称大皇帝,把都城挪到江陵,搞得有模有样。

李渊那边更热闹。他手下的谋臣们跟打了鸡血似的,天天围着李渊念叨:老板,称帝吧!再不当皇帝,黄花菜都凉了!李渊被吵得头疼,把李建成、李世民哥俩叫回长安商量。没想到这俩比大臣还积极,直接揣着剑闯进皇宫,逼着代王杨侑让位。

代王才多大?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屁孩,哪见过这阵仗,被哥俩吓得腿肚子转筋,忙不迭点头:我让,我让还不行吗?

底下那群想攀高枝的大臣,立马忙起来了。今天给李渊加个九锡,明天允许他戴十二串珠子的帽子,出门用天子仪仗,搞得比真皇帝还排场。磨蹭到五月戊午这天,禅位诏书总算写好了,上面说:

老天爷要亡隋朝啊!太上皇在江都被害,比当年秦二世还惨!我这小屁孩继位,天天哭都来不及,哪有本事收拾烂摊子?还好有唐王李渊,跟救世主似的,东征西讨救万民,功劳比天高,人心都向着他。这天下本来就该是他的,我再占着位置就是违天命了。当年尧舜禅让,现在我也学他们,把皇位让给唐王。只求他能帮我报仇,让我安安稳稳当个老百姓,我就感激不尽了!

诏书一发,刑部尚书萧造和司农少卿裴之隐捧着传国玉玺,屁颠屁颠跑到李渊府上。李渊的手下早就在大堂搭好了受禅台,跟戏台子似的。李渊被请上台,萧造俩人把诏书递过去,他还假模假样推让了三回,才装作勉为其难地接了。

接着,李渊坐着帝王仪仗进了宫,把大兴殿改叫太极殿,选了个黄道吉日登基。

登基那天,辰时一到,先让萧造去南郊祭天,然后开始典礼。五十二岁的李渊,头发胡子都白了,却穿得跟个金元宝似的——因为算出来唐朝是土德,所以朝服全用黄色,戴黄帽子穿黄袍子,被侍卫簇拥着坐上龙椅。底下的大臣们排着队磕头,喊万岁喊得比打雷还响。这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一登基,立马下诏书:改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全国大赦;官员们都升一级;义军走过的地方,免税三年;把郡改成州,太守改称刺史。退朝后,还在偏殿摆了流水席,给百官发红包。

转天又封官:李世民当尚书令,侄子李瑷做刑部侍郎,裴寂任右仆射,刘文静当纳言,萧瑀、窦威做内史令,李纲任礼部尚书,窦琎管户部,屈突通掌兵部,独孤怀恩抓工部。底下的人也都有封赏。

他还在京城建了四座祖庙,追封爷爷李熙为宣简王,太爷爷李天锡为懿王,老爷爷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老爹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女眷们都追封为皇后。追封老婆窦氏为太穆皇后,早死的儿子李玄霸为卫王,立李建成当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把前朝的代王杨侑降为酅国公,给了套房子让他在京城住着,又追封隋炀帝为炀皇帝——这可不是啥好名声。

江都太守陈棱见宇文化及走了,才敢张罗着给隋炀帝办后事。他弄了套天子仪仗,把隋炀帝葬在江都宫西边的吴公台下。当年被宇文化及杀死的蜀王杨秀、齐王杨暕、燕王杨倓,还有虞世基、裴蕴、来护儿等殉难大臣,也都挨着隋炀帝的墓埋了。这位一辈子风流的皇帝,到头来就落得这么个冷清下场。

再说江都宫里,有个叫秦真的老太监,原先是伺候隋文帝的,隋炀帝继位后也跟着当差。他人实在,看着隋炀帝天天胡闹,心里急得冒火,可自己人微言轻,只能憋着。他攒了点钱,这时全拿出来打点关系,跟守苑太监郑理、各门侍卫,还有宇文将军手下的士兵都处得不错。

后来听说司马德堪那帮人要动手,秦真心急火燎地让老妈姜氏带着丫鬟坐马车往宫苑赶。姜氏常来宫里,门卫也没拦,直接就进了宝林院。

一进门,就见清修院的秦夫人、文安院的狄夫人、绮阴院的夏夫人、仪凤院的李夫人,还有袁紫烟、沙夫人,外加沙夫人的儿子赵王,正围着看夏夫人和狄夫人下棋。姜氏急得直跺脚:都啥时候了,还有闲心下棋?外面要翻天了!

众夫人吓了一跳,忙问咋回事。姜氏把司马德堪要逼宫的事一说,大伙当场就哭成一团。沙夫人抹着眼泪说:哭也没用,得赶紧想办法跑!我要是没这赵王,死了殉国也甘心,可他是万岁爷的骨肉啊,求姥姥救救我们娘俩!说着就给姜氏跪下了。

姜氏赶紧把她扶起来:我就是来救你们的!快回房收拾值钱的东西,动作快点!

众人这才醒过神,疯了似的往自己院里跑。正乱着,薛冶儿一头撞进来,喘着气说:朱贵儿姐姐让我告诉沙夫人,外面太乱,咱们怕是见不着了。赵王是圣上的亲儿子,务必带走!

沙夫人拉住薛冶儿不让走,俩人正合计怎么逃,薛冶儿从袖子里掏出一道圣旨:这是前几天要派人去福建买兰花的旨意,万岁爷喝醉了忘了发,贵儿姐姐偷偷拿来给你用的。

说话间,四位夫人都拎着包袱回来了。袁紫烟说:我看得分两拨走,目标小些。姜氏也出主意:把赵王扮成女孩,穿我丫鬟的衣服混出去。丫鬟改扮成小太监,我先带赵王走。你们都扮成太监,慢慢跟着,让丫鬟领路到我家,再跟我儿子秦真商量下一步,保准神不知鬼不觉。

大伙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是愁没太监的衣服。姜氏笑了:早给你们备着呢!说着从包里掏出十来套新旧太监服——都是秦真的衣服,穿在夫人们身上,居然正合适。

眼看赵王换好女装,天也黑了,姜氏拉着小丫鬟似的赵王,慢悠悠走出宫苑,后面的人也赶紧换上衣服,准备跟上。一场逃亡大戏,就这么悄咪咪开场了。

姜氏带着小丫鬟刚拐过月亮门,就见两个巡逻的侍卫正靠在墙根打盹。她故意咳嗽两声,把怀里揣的碎银子往地上不经意撒了两粒,那俩货立马跟打了鸡血似的扑过来捡,眼睛都直勾勾盯着银子,哪还顾得上打量这一老一小。

姥姥,咱这鞋底子都快磨破了,啥时候能到您家啊?赵王憋着嗓子装女声,嫩生生的,倒真像那么回事。姜氏拍了拍他的小手:快了快了,过了前面那道角门就出苑了。

这边刚混出内苑,宝林院里的夫人们正手忙脚乱换衣服。夏夫人套上太监服,对着铜镜左看右看,气得直跺脚:这袖子也太长了,跟唱戏似的!狄夫人一边系腰带一边笑:保命要紧,还管啥好看不好看?你看秦夫人,都把帽子戴成歪瓜裂枣了。

正说笑间,薛冶儿突然嘘了一声:外面有脚步声!众人立马噤声,扒着门缝往外瞅,只见两个小太监提着灯笼打门前走过,嘴里还念叨着:听说了吗?今晚御膳房丢了只烤鸭,总管正发火呢!

等脚步声远了,袁紫烟才松了口气:得亏他们惦记着烤鸭,不然咱这出太监总动员就得露馅。沙夫人把赵王换下的小袍子往包袱里一塞,又摸出块玉佩:这是圣上赏的,带着或许能当个念想。

丫鬟改扮的小太监早已候在院门口,见众人出来,低低说了声:跟我来,秦公公早把路线图画好了。一行人猫着腰跟在后面,跟串蚂蚱似的。路过侍卫房时,里面还传来猜拳喝酒的声音,压根没人注意这群加班晚归的太监。

走到外宫门,守将正歪在椅子上打哈欠。丫鬟赶紧递上早就备好的腰牌,又塞过去一小包点心:张将军辛苦了,这是厨房刚做的,您垫垫肚子。那守将眯着眼瞅了瞅腰牌,又闻了闻点心的香味,挥挥手就放行了:去吧去吧,夜里凉,早点回。

出了宫门,晚风一吹,众人才发现手心全是汗。袁紫烟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牙,突然叹口气:昨儿这时候,我还在院里数萤火虫呢。狄夫人拉了拉她的袖子:别感慨了,前面那盏灯笼就是姜姥姥家的记号。

果然,胡同口挂着盏红灯笼,姜氏正站在门檐下张望。见众人来了,赶紧把人往里拽:可算来了!我家秦真在后院备了马车,天亮前得赶出城去。

刚进院子,就听见西厢房传来磨刀声。夏夫人吓得一哆嗦,姜氏忙解释:那是秦真在给你们备路上吃的酱肉,他说这手艺还是当年跟御膳房的王师傅学的呢。众人这才放下心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群平日里娇滴滴的夫人,此刻穿着灰扑扑的太监服,活像一群刚从戏班子跑出来的龙套。

赵王扯了扯沙夫人的衣角,指着院里晒的干辣椒:娘亲,那红果果能吃吗?沙夫人刚想答话,秦真从厨房探出头来:小公子可别碰,那是用来防追兵的——要是真有人追上来,撒一把保管他们哭爹喊娘!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打更声:咚——咚——三更天了——姜氏一拍大腿:不能等了!马车套好了,咱分两拨走,我带沙夫人和赵王先走,你们随后跟上,到城外三里坡的破庙汇合。

众人七手八脚爬上马车,车帘刚放下,就听见秦真在外头喊:坐稳咯!咱这马车可是改装过的,跑起来比兔子还快!车轮咕噜咕噜转起来,载着这群乱世中的飘零人,消失在茫茫夜色里。

而此时的江都宫,还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假象里。谁也没料到,这一夜逃走的不仅是几位夫人,还有大隋王朝最后一点残存的星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