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这人可神了,懂点推算命理的门道。皇子刚落地那会儿,玄宗皇帝赶紧把生辰八字递给他算。张说揣回家扒拉着算盘一算,心里咯噔一下——这小家伙怕是难养活。
巧了,玄宗跟王皇后唠起这事儿,王皇后正愁自己没孩子,眼睛一亮:给我养!一把抱过去疼得跟心头肉似的,这便是后来的肃宗皇帝。张说也凭着这层关系,深得皇上信任,一路做到了丞相。
元献贵妃后来又生了个闺女,就是宁亲公主。这姑娘长到十八九岁,嫁给了张说的儿子张垍。当然啦,这都是后话了。
再说说睿宗皇帝,自从退居二线当太上皇,虽说不算太老,身子骨却总出毛病,精神头也差得很。他在西宫天天斋戒念佛,想起从前刘皇后和窦德妃死得冤,心里不是滋味,便在宫里设了道场,给她俩超度亡魂。
窦德妃可是玄宗的亲妈,如今西宫办这场法事,玄宗便和王皇后一块儿过去拜神佛,顺便给太上皇请安。
这位刘皇后,是睿宗还在仪凤年间当藩王时娶的。起初封了孺人,五年后升成王妃,生了宁王、寿王和代国二公主。武则天当皇太后那会儿,睿宗即位,把刘氏立为皇后。后来武则天自己称帝,睿宗降成皇嗣,被关在宫里,刘皇后也跟着降回王妃,还跟睿宗分开住,想见一面都难。
那会儿刘皇后和窦德妃住一块儿,窦德妃是睿宗当相王时纳的孺人,睿宗称帝后升为德妃,生了玄宗和金仙、玉真二公主。俩人见睿宗被关着,天天以泪洗面。
每到夜深人静,她俩就对着老天焚香祷告,宁愿自己遭罪,也盼着睿宗能早点重见天日。
可这事儿没藏住,被看守的宫婢捅到了武则天那儿,说后妃俩天天咒诅您。武则天一听,火冒三丈,喊来内侍:把那俩贱婢给我揪来!
没多久,刘皇后和窦德妃就被一群跟狼似的太监揪着发髻拖了过来。可怜她俩,见祸从天降,吓得脸都白了,对着武则天一个劲儿磕头求饶。
武则天瞅着她俩,眼里都快冒火了,一声打,七八根朱漆棍子就往她俩身上招呼。俩人在地上滚着,嘴里不停地喊天啊!万岁啊。武则天还不解气,下令把她俩的舌头连根挖掉。这娇弱的身子哪经得住这折腾,当场就晕过去了。
武则天见人活不成了,又传旨把她俩的尸首处理掉。刀斧手上来,把尸体抬到御苑偏僻处,砍成二三十块,扔得满地都是。第二天,草地上飞来一大群鸦鹊,叼着尸肉四处飞散了。
如今睿宗想起她俩死得惨,连尸身都找不着,只好请了高明道士在御苑筑台招魂,备了皇后的衣冠装在空棺里,用皇太后的车马旌旗出丧。
送葬队伍在京师大街上一过,看的人都鼻子发酸。灵柩抬到东都南郊埋了,堆起两座大坟。下旨封刘氏为肃明顺圣皇后,窦氏为昭成顺圣皇后,陵墓分别叫惠陵和靖陵。
太上皇自个儿安葬了两后,心里总闷闷不乐,精神头更差了。玄宗拉着他到安福门看了三天歌舞,本想让他开心点,谁知看完就病倒在西宫。拖到开元四年六月,太上皇在百福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
玄宗在宫里守孝,朝廷大事全交给丞相张说打理。闲着没事,就总跟后妃们凑一块儿说笑解闷。
那会儿玄宗后宫受宠的妃嫔有四十多个,孩子也多,光皇子就有三十个。
这些妃嫔里,玄宗原本最宠元献贵妃。杨氏生下三皇子亨和宁亲公主后,身体变得很虚,老生病,十年上就去世了。玄宗想起从前的儿女情长,还有在殿里给她煎药的日子,心里别提多难过了,本想追封她为皇后,可碍于王皇后的面子,只好作罢。
这时候,还有个受宠的武惠妃,她是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从小在宫里长大,跟玄宗打小就认识。玄宗当藩王时,俩人就好上了。玄宗称帝后,封武氏为惠妃。
后宫这堆莺莺燕燕里,数武惠妃最懂玄宗的心思。每次皇上翻她的牌子,宫里的摆设、伺候的流程,都能精准踩在玄宗的舒适点上,让他浑身舒坦。
惠妃长得那叫一个绝色,平时不爱咋咋呼呼,可就那么安安静静坐着,眉眼间的风情就能让人心里透亮。所以杨氏一走,玄宗就总往惠妃宫里钻,跟她待着,啥烦心事都能消了大半。惠妃也就成了后宫最得宠的主儿。
她前后怀了几胎,俩皇子一个公主,可惜都没熬过三岁就没了。惠妃哭得肝儿颤,玄宗搂着她好一阵哄。后来又生了个皇子叫瑁,玄宗想让她高兴,小家伙还在襁褓里呢,就封了寿王。又怕宫里养不活,干脆抱到宁王府让别人代养。
打从寿王之后,惠妃又生了盛王,还有咸宜、大华两位公主,总算顺遂了些。
可宫里还有位王皇后呢,这位主儿在后宫说一不二。仗着自己是太上皇那会儿娶的正头皇后,压根没把其他妃嫔放眼里。想当初太平公主作乱,王皇后还掺和过大事,这会儿更是拿功劳当资本,尾巴翘得老高。
可她入宫这么多年,肚子一直没动静。眼看玄宗天天黏着武惠妃,心里那醋坛子早翻了,见了玄宗就没好话,全是说惠妃的坏话。俩人手撕起来也是家常便饭,谁都不让谁。
这当口惠妃怀了六个月身孕,王皇后瞅着更眼红了。没成想因为几次争吵动了胎气,孩子没保住。玄宗又气又心疼,当下就动了废后的念头。
这天姜皎进宫汇报工作,玄宗顺口提了句想废后。姜皎噗通跪下:皇上,帝后不和可不是国家好事啊!转头就把这话捅给了王皇后。
皇后一听魂都吓飞了,赶紧把国舅王守一叫进宫,兄妹俩急得团团转。皇后想先下手为强,毒死惠妃算了。王守一劝了半天,又想起京城里崇圣寺有个叫明悟的和尚,据说会搞些压胜的把戏,就让王守一去问问。
明悟本就跟王守一有交情,听了这事儿拍胸脯:贫僧有法子让帝后和好,还能让皇后生龙子!王守一乐坏了,立马送了一万两银子过去。
和尚在寺里搭了座七层高台,按二十八宿摆了阵仗,二十八个小和尚举着幡旗站在台阶上。又偷偷摸进宫,弄了件玄宗常穿的衣裳,写上生辰八字,压在坛底下。
这和尚每天天不亮就上坛拜北斗,整整拜了四十九天。完事从坛上取下块香木,让王守一拿给皇后,说贴身戴着,皇上自然会回心转意。皇后信以为真,日夜把这香木贴肉戴着,盼着能得宠。
可惠妃和皇后早就互相安插了眼线,皇后的一举一动,惠妃那边门儿清。这会儿玄宗天天宿在惠妃宫里,惠妃一门心思要把皇后拉下马,自己好上位。
俩人温存完,惠妃就开始吹枕边风,说皇后让崇圣寺和尚搞巫蛊,又添油加醋:皇后还贴身挂着勾魂木呢,想勾走皇上的魂!等您百年之后,国舅就要造反当皇帝啦!
玄宗本就烦透了皇后,被这么一挑唆,气得火冒三丈,也不叫侍卫,自己大步流星就往正宫闯。宫女们见皇上怒冲冲冲进来,吓得都忘了通报。
皇后正坐在镜台前梳妆,从镜子里瞅见皇帝站在身后,吓得一哆嗦,赶紧起身回头。见玄宗脸黑得跟铁块似的,知道要出事,噗通跪下就磕头。
皇后正披头散发地坐着,唐玄宗几步冲过去,薅住她耳边那绺软发。这位娘娘本就身量娇小,被他这么一拎,整个人都悬空了。皇帝怒火上头,另一只手猛一扯,只听“刺啦”一声,皇后腰间的围裙被撕开老大一个口子,露出里头系着的贴身腰带。
眼尖的皇帝一眼瞅见,那腰带上坠着块香木牌。他气得双手直打颤,一把抢过来细看——正面刻着“霹雳木”三个大字,底下还配着些天地日月的纹样,翻过来一瞧,阴面竟端端正正刻着“李隆基”三个字。
这不就是自己的名字吗?玄宗脑子里“嗡”的一声,武惠妃先前哭诉的“有人想勾走皇上魂魄”的话,瞬间有了实锤。他扬手就给了皇后一记耳光,可怜那粉白的脸颊“唰”地就肿了起来,嘴角也破了皮。
按皇帝这火头,还想冲上去再踹几脚,可这时候一群妃嫔早涌了进来,齐刷刷跪了一地,都替皇后求情。几个平时略受宠的,赶紧上去架住皇帝,半扶半劝地让他在椅子上坐下。
皇后趴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哭着辩解,说自己实在是太想得到皇上垂怜,才病急乱投医用了这压胜之术。又把怎么从姜皎那儿得到消息,怎么托国舅王守一找明悟和尚作法,怎么求来这块霹雳木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说了个遍。
可玄宗心里早被惠妃的话先入为主,哪听得进皇后的解释?当即吼道:“把这贱人捆了,送刑部处死!”
圣旨一下,四个内侍立马冲上来要架皇后。皇后吓得死死扒着地面,哭着挣扎:“陛下就算不念咱们夫妻一场,难道忘了当年阿忠脱下紫半臂,换了斗面给您做生日汤饼的事吗?”
“阿忠”是皇后父亲王仁皎的小名。这话一出口,玄宗的动作猛地顿住了,显然是被戳到了旧日情分。
正闹得不可开交,外头通报说丞相张说求见。张说本就是玄宗亲信,常在宫里走动,这会儿也顾不上规矩,直接闯进了皇后寝宫。一眼看见皇后趴在地上的惨状,赶紧摘了帽子跪在地上磕头。
玄宗气呼呼地说:“这皇后想害朕性命!”
张说忙劝道:“天底下最尊贵的是天子,最亲近的是夫妻!皇后位居中宫,荣宠到了顶。就算夫妻俩拌嘴,也万万不至于想害陛下啊!她若没了陛下,所有荣宠都没了,再笨也不会做这赔本买卖不是?”
玄宗听着这席话,火气慢慢降了些,当即下诏把皇后废为庶人。姜皎、王守一和和尚明悟,则全被砍了头。处理完这些,他又动了立武惠妃为后的心思。
可御史潘好礼立马递了奏折,说:“按礼法,父母之仇不共戴天。陛下要是立武氏为后,怎么面对天下人?惠妃的叔公武三思、叔父武延秀,都是乱臣贼子,天下人都恨他们!歪脖子树底下,有志气的人都不肯歇脚;盗泉的水,清廉的人都不肯喝。普通人找对象还挑挑拣拣呢,何况天子?您得选个正经人家的姑娘,才对得起天地神明啊!”
奏折里还说,春秋时候就没把小妾扶正的道理,齐桓公也说过不能让妾做妻子,这都是为了分清嫡庶,免得有人起歪心思。现在大家都在传,右丞相想靠立后立功求宠。太子又不是惠妃生的,她自己有儿子,真成了皇后,太子之位肯定保不住,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啊!
玄宗看完,想想惠妃确实是罪臣之后,立她为后怕是对不起祖宗,只好作罢。但从此后宫没了皇后,惠妃的权力越来越大,跟皇后也没两样了。她记恨潘好礼坏了自己的事,后来找了个由头,把他的御史官帽给撸了。
那会儿玄宗正对惠妃宠得不行,天天黏在她宫里。惠妃趁机在皇帝跟前说坏话,把那些她看不顺眼的妃嫔全打进了冷宫。其中有个林昭仪,以前也挺得宠,自从惠妃来了就失了势,这会儿也被撂去了冷板凳。
林昭仪不恨皇帝,就恨武惠妃。她在宫里攒了不少私房钱,全给了一个姓黄的太监,让他出宫买个绝色美女,等皇帝路过的时候献上去,分走惠妃的恩宠,也好出出自己这口恶气。
这年冬天,皇帝按规矩去各地皇陵祭祖,路过潞州城,住在行宫里。傍晚正闷得慌,忽然有个绝色女子托着盘子进来献酒菜。光看她那双白净纤细的手,玄宗的魂儿就被勾走了。他当即传旨,把这女子留下。
一夜温存下来,皇帝的心彻底被这女子勾住了。女子说自己姓赵,是看守行宫的赵侍郎的女儿,玄宗信以为真,对她百般宠爱。
第二天一早就下旨,封赵氏为丽妃,还把赵侍郎升成了尚书。在行宫腻歪了五六天,才带着丽妃回宫,在御花园收拾出一间精致宫室让她住下。从此玄宗一天不见赵丽妃就不舒坦,吃喝睡觉全在她宫里,早把武惠妃忘到后脑勺去了。
谁知道这赵丽妃原是娼妓出身,是林昭仪让黄太监花三千两银子买来的,先寄养在赵侍郎家,就等玄宗在行宫孤单的时候,好趁机送上去。赵丽妃把青楼里那些勾人的本事全使了出来,皇帝果然乖乖上钩。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