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节日的氛围已随着大雪降临。秀娟起床披了件旧棉衣,推开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让她不由得打了个哆嗦。“这天真是越来越冷了。”她望了望外面阴沉沉的天空,心想怕不是又要下雪。看到院子里昨夜八两拿回那条大鱼冻得硬邦邦的,就知道昨夜有多冷。
秀娟瞥了一眼钟,赶忙进屋催陈八两起床,好给“稻香”送豆芽去。
八两的美梦还没做完,迷迷糊糊地嘟囔:“再让我眯一会儿……”翻了个身,又睡了过去。
秀娟转身进了厨房,端下昨夜炖在煤炉上的黄小米南瓜粥,把火拨旺了些。又从碗柜里舀出面粉,磕了两个鸡蛋,加点水搅成面糊。锅里下油,烙了两张香喷喷的鸡蛋饼。厨房里的烟火气渐渐驱散了空气中的寒意。她再次进屋催八两,这回他才慢吞吞地爬起来,叹气道:“这么冷的天,真舍不得这热被窝啊……”
秀娟没接他的话,只在客厅点燃炭火,一边忙活一边说:“谁舍得?可人总得张罗吃的。马上入冬了,连动物都知道存粮,何况是人?我今天还得去市场老吴那儿割点肉做腊肉腊肠。柳叶最爱吃麻辣味的,我得赶紧准备。哎,八两,你去稻香送货,记得跟他们老板要些调味料,我上回跟他说好了的。”
“自己调调不就得了,哪用那么麻烦。去年你做的那味儿不就挺好?”八两说着起了身。秀娟早已在脸盆里兑好了热水。他洗漱完,两人匆匆吃过早饭,便各自忙开。
秀娟把要送到稻香的豆芽交给八两,自己则将剩下的装筐拎到集市。这时集市早已热闹起来,弥漫着大饼、油条、包子和牛肉面的香气,叫卖声此起彼伏。
“早呀,王姐。”秀娟打招呼道。
“秀娟来啦?今儿个可真冷。”王姐一边回话,一边看着她老伴不停咳嗽。
“大哥这是怎么了?咳得这么厉害?”
“前阵子受了风寒,一直没见好。唉,这大冬天真是磨人。”王姐拿包子给客人,扭头对老伴说:“别在这儿咳了,客人该嫌晦气啦,回家歇着去吧。”
“咳……咳咳……人老啦,一点风寒都扛不住,不中用喽。”老人一边捂嘴一边退到摊子远处的避风处,揣着袖子,却不肯真回去。
“家鸡打的团团转哟。”王姐嘴上唠叨,手里仍利落地卖着包子。
秀娟笑了笑,先去牛肉面馆送了豆芽,又转到老吴那儿买了十斤猪前腿肉,三分肥七分瘦,正是最合适做腊肉的比例。老吴摊子上灌腊肠的工具早已备好,问秀娟:“你自己灌还是在我这儿灌?”
“你这儿怎么算?”
“五块一斤。”
秀娟心里盘算了一下,菜地里的菜再过一星期就能收,时间挤一挤还是有的,便说:“还是我自己回去灌吧。”
老吴递过来一挂猪小肠:“用这个当肠衣。”
“这肠衣多少钱?”秀娟问。
“哎,街里街坊的,送你啦!”老吴大方地摆摆手。
秀娟连声道谢,拎着肉回到自己摊前。看见刘彩娥一边啃着大饼,一边朝她瞥了两眼。秀娟只当没看到那眼神,扬声吆喝起来。
没过多久,豆芽卖完了。她打电话给稻香的老板,问调味料有没有交给八两。老板这才一拍脑门:“哎哟我给忘了!你家八两也没提。这样,你一会儿过来拿,我准备好交给前台小妹。”
“那太谢谢了,多少钱?”
“这点调料算什么,送你了!”老板很是爽快。
秀娟为人实在,豆芽品质好、从不斤斤计较,大家都乐意跟她打交道。
她骑上车赶到稻香,果然有个眉清目秀的小姑娘一见到她,就拎出一大包东西递过来:“是秀娟婶子吧?老板交代啦,您一来就交给您。”
秀娟看这姑娘聪明伶俐,笑着说:“哎哟,我只要一点,怎么好意思拿这么多!”
“没事儿,用不完可以分给亲戚朋友。料都是配好的,您加点儿白酒就能用。”小妹笑盈盈地回答。
“好嘞,太谢谢了!”秀娟把调料挂在车把上,朝小妹挥挥手,骑上车往家赶。
回到家,她系上围裙就钻进厨房。先把肉斩成碎丁,端出大盆喷上高度白酒杀菌,再把调料和肉倒进去拌匀,腌上十二到二十四个小时。加白酒既能提香,也能杀菌防腐,让腊肠存得更久。
接着她把肠衣清洗干净,加点盐和小苏打用温水泡上,做好灌肠的准备。
最后找来一个饮料瓶,剪开瓶口,把肠衣套在上头,肉馅慢慢灌进去。灌好一截就用棉绳系一段,每段大约十厘米长。
香肠要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晒,存一个冬天都不会坏。要是有空气进去也不怕,拿牙签扎个小孔就行。外面再喷一层白酒,就能防苍蝇来叮。
秀娟站在小院里,腊梅花开,一条铁丝上挂起香肠还有鱼肉,让人感觉这日子过的真是让人欢喜,她收拾完后,一个人去田地里。
田地里,绿油油的菜等候着采摘,秀娟算了下,如果高速通了,这菜能卖个一元一斤,这菜地里至少能收个二万斤”扑拉颗。“,就是二万元呢。哈,如果真得能卖到一元一斤就好了。
她想高速通了,怎么样也能将菜快速的运出去吧,来收菜的的货车一定很多,她这地里的菜一定不愁卖啦
想到这儿,她高兴的在田梗上快速的走来走去,看着自己辛苦的种植的菜即将上市,那心底的喜悦无法用言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