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丞相,我替您走完了长安之路 > 第六十三章独在北方守边疆
换源:


       刘琨,西晋中山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没错,和刘备一样)。刘琨的母亲郭氏是郭槐的妹妹,郭槐嫁于贾充,他们的女儿叫贾南风。也就是说皇后贾南风是他表姐,表姐夫是惠帝司马衷。

刘琨是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是一个阳春白雪的文学社团。在当时,二十四友是通过溜须拍马贾谧,因而获得贾南风的重用。

刘琨文武双全,美男子潘安,富豪石崇,而最丑最有才的是引起“洛阳纸贵”的《三都赋》作者左思。

后来,因为同朝为官,刘琨和祖逖成了好朋友,两人每天都听着鸡叫声起床“起舞”,练习武术。

当祖逖在南方筹备北伐时,刘琨在北方坚守晋国最后的北方领土。枕戈待旦、闻鸡起舞这两个成语就出自他俩。祖逖和刘琨相互约定:“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后来,刘琨参加了好几次反对司马越政敌的战争。其中一次豫州刺史刘乔攻破许昌,抓获了刘琨的父母。

刘琨劝说原冀州刺史让位给司马虓,之后向幽州刺史王浚借八百突骑,和司马虓的冀州兵一同打下许昌,救回父母。

原来坐镇并州的司马腾抵不住匈奴刘渊的冲击,带着军队和百姓南下内迁到邺城,因此并州地区已没有晋军。

匈奴人认刘禅为先祖,本身也体现了汉化的特征。晋国派刘琨去做并州刺史,治所在晋阳。刘琨以光杆司令赴任,又从刘渊占据的上党地区通过,险象环生。

一路上风尘仆仆,所见皆江山残破,民不聊生。路上有一千多义士追随刘琨,辗转数千里到达晋阳附近时,刘渊的伏兵杀出。当刘琨进入晋阳城时,身边只有一半兵力。

此时的晋阳,往日繁华的通衢大邑,早已在战乱中被毁。城中满目疮痍,断壁残垣,饿殍遍地;城外尸骨盈野,胡虏塞路,豺狼当道。全城人口不到两万户。

刘琨十分心痛,他让部属帮助城中百姓掩埋尸骨,重修房屋城池。

他大力发展生产,推动经济发展,积极与其他势力发展贸易。面对随时出现的匈奴侵扰,他筑补城池,招兵募丁,强化防御,使这一地区渐渐恢复了生机。

在刘琨的治理下,晋阳的城防体系逐渐恢复,流民纷纷赶来依附,城中也出现了多年不闻的鸡犬之声。并州军民同仇敌忾,耕田耨地时仍不忘带着盾牌,背着弓箭。

关于人口的引进,刘越石同志还用了个小计谋。

刘渊当时驻扎在离晋阳300里外的离石,刘琨派人悄悄潜入,离间不同种族部落之间的关系,拆散其联盟,前来归降的有一万多口。

为了进一步稳定人心,刘琨给百姓们分发武器,还把自己年迈的父母和妻子儿女从洛阳接到晋阳。表示自己一家将与晋阳生死与共,这更坚定了晋阳百姓守城的决心。

晋阳城迅速成为北方汉人的聚集地,北方唯一一颗发光的晋国城市,变成刘渊的心腹大患。刘渊的儿子刘聪曾送书给刘琨,希望他投降,并且赋予高官厚禄,但刘琨拒绝了。

刘渊的大本营在离石,自然不可能放弃晋阳。第二年,匈奴人的十几万大军将晋阳包围得水泄不通。刘琨手下兵不满万,粮食也极度匮乏,城中百姓都以为这次晋阳是守不住了。

然而刘琨却泰然自若,他仔细观察了匈奴人的大营,发现匈奴人士气普遍不高。就猜测这些士兵是临时征召来的,战斗力不高却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绪。

当天晚上,在瑟瑟的寒风中,刘琨穿着一身白衣登上城楼。乘着月色,刘琨仰天长啸,无尽的悲伤和苍凉。啸声传到匈奴人的大营后,匈奴骑兵不但没有向城头万箭齐发,反而都跟着啸声叹息。

半夜的时候,刘琨再次走上城头。他用胡笳吹奏起匈奴人的曲调“胡笳十八拍”,乐音哀婉感人,如同远方的姑娘在呼唤自己的情人,又如同母亲在思念外出的儿子。

这首“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从北方匈奴故地带回的音乐,汉丞相曹操将此曲保存至汉乐府。而此时刘琨的演奏,让匈奴士兵知道了谁才是真正的汉家后裔。正是这种混乱的想法,让汉军不攻自破。

天快亮的时候,刘琨再次走上城头,继续吹奏哀婉的曲调。这回匈奴士兵的心理彻底崩溃了,被勾起了思乡厌战的情绪,成群的士兵抱头痛哭。

他们不顾头领的呵斥,自发撤围而走,晋阳的危机彻底解除了。

不得不说,经历大风大浪之后,这看似柔弱的文人真敢玩命,也真能想法子。这操作放到今天,简直是情绪价值横扫敌营。

晋阳之战后,刘渊只好南下,拿下了晋东南长治地区,成为在晋国首都洛阳和并州晋阳之间的关键关卡。

刘琨曾派兵南下救援,无奈新兵军力不强,被击退,他只能实施新的策略。

在山西地区,还有一支强大的军力,那就是北方的拓跋鲜卑。

刘渊的南下让出了离石,刘琨迅速平定晋中地区。面对晋东南的刘渊汉国,刘琨希望整合山西的势力,而将主要对手锁定在北方的匈奴和凶残的羯族人石勒上。

北方的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猗卢,为人真诚。刘琨与他结拜为异姓兄弟,彼此扶持。拓跋猗卢多次配合刘琨攻击刘渊汉军。

刘渊不久去世,他的儿子刘聪继位,改国号为赵,史称汉赵,就是避免与刘琨的汉家后裔身份正面对抗。

石勒是羯人,对于匈奴并不尽心,羯族是继匈奴之后第二个坑汉的少数民族。刘琨分化石勒,无异于对于汉赵国力的一次巨大打击。与祖逖相似,刘琨后期在晋阳的军事对手也是匈奴大将石勒。

刘琨曾拉拢过石勒。他派人远赴河南找到了石勒失散多年的老母和侄儿石虎送与石勒,并修书一封:如果您能和我一起匡扶晋室,解救万民于水火,何愁不能建功立业长享富贵呢?

羽翼渐丰的石勒名马珠宝厚礼回答刘琨,又不无讥笑:做大事情的路数,不是腐儒所能知道的。对刘琨的军事打击并未因此缓和。

自此民族联合政策已初见端倪,作为晋国最大反叛势力,汉赵岌岌可危。别忘了此时,南方的祖逖已经北上,欲与刘琨合兵一处。

晋国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刘琨的民族政策非常受欢迎,拓跋猗卢此时已是代公,不久升为代王。在刘琨的影响下,不仅拓跋鲜卑支持刘琨,连幽州(北京)的段氏鲜卑也支持他。

但并州疲敝却是不争的事实,刘琨最大的短板就是自身军力不强。表现在刘琨自己的军队与汉赵军队对战时,输多胜少。

汉赵军队并不怕刘琨自己的军队,在一次击败刘琨军队后,汉赵军队迅速攻入关中,占领洛阳。而此时的刘琨军队并未集结,特别是北方的拓跋鲜卑援军未到。

可刘琨真是想救国家啊,他带领军队出征,不出意外地又被击败。

相比于文学才能,在军事上刘琨要差很多,亦缺乏与强敌周旋的政治智慧和团结内部的基本技巧。刘琨长于招抚,但不善于发挥人们的才干,反而因用人不当而使得一些英才弃他而去。

但正是他的存在,“自河以北,幽并以南,丑类有所顾惮者,唯琨而已。”这样的功绩,在胡人铁蹄横行下,能有几人能及?12年的时间,刘琨孤军奋战,“独御鲸鲵之锐”。

当那些在背后指责他的豪门大族仓惶南渡之时,他却在北方坚持。尽管后来因各种原因而亡,但远不是那些争权夺利,清谈误国之人所能指手画脚的。

刘琨的主要问题在于门阀作风:即使局势艰难,他的公子哥脾气也没改变,在并州依然起居豪奢,嗜好声色。这些低级趣味使他与底层民众相隔膜。

永嘉之乱后,虽然大量士族选择衣冠南渡,但北奔的也不在少数,并州就是大家主要选择的一个地点。然而面对获取巨大人望和人口红利的机会,刘琨却没能抓住。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刘琨长期处于防御之势。但可惜刘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乱世,单纯依靠防守是没有用的。

刘琨能在孤城晋阳打出一片天地,拓跋猗卢部功不可没。拓跋鲜卑的战斗力为当时各军之冠,屡战屡胜,而且手段残忍,战后必屠营,令匈奴军害怕。

原本拓跋猗卢的封邑在塞外,拓跋猗卢对刘琨说每次帮他打仗都要远离家乡,因此希望把家迁到关内。于是刘琨就让拓跋猗卢部落迁到代郡,并封拓跋猗卢为代公,治所在代县。

问题是:代郡属于幽州,刺史王浚的地盘。身为并州刺史的刘琨,不仅没有权力动王浚的地盘,更无权强拿别人的东西送自己的人情。更何况,王浚对刘琨是有恩的。

当年刘琨父母被刘乔俘虏,刘琨无计可施,是王浚借给刘琨800突骑。

王浚的帮忙不仅使得刘琨救出自己的父母,还扭转了司马越的颓势,为司马越赢得八王之乱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有了司马越的胜利,才使得刘琨有机会成为一方诸侯。

同时,以目前局势来看,刘琨在并州抵挡刘聪的军队,而王浚则在幽州抵挡石勒军队。两军互为犄角,又相互比邻,两军相互支援,正好进退有据。

刘琨是并州刺史,他给拓跋猗卢幽州代郡的委任状本是一纸空文。拓跋猗卢却借着梯子往上爬,他大摇大摆地进驻了代郡。

代郡的主人王浚派兵驱赶,可是他打不过战斗力雄冠天下的拓跋猗卢,只得将怒火发向刘琨。刘琨的战斗力不如王浚,屡次遭到失败,于是,刘琨和王浚这两支晋军开始在内耗中消耗。

王浚和刘琨一样,都是坚定的抵抗外侮者,也都对前来依附的士民不能存抚。但刘琨转而与同僚为敌,不仅削弱了抵抗力量,也让天下英雄看着寒心。

此时,刘琨手下有个河南人叫徐润,懂音律,刘琨很喜欢他,让他担任了晋阳令。徐润恃宠而骄,干预刘琨的政事。奋威护军令狐盛多次因这事进谏,并劝刘琨除掉徐润,刘琨没有采纳,徐润记恨在心。

后来徐润逮到机会说令狐盛的坏话:“令狐盛要劝你叛逆称帝。”刘琨被蒙蔽,就杀了令狐盛。

刘琨父母都在晋阳城中,母亲看到儿子如此冲动,指着他骂道:“你这小子胸中无韬略,既不能做大事业,也不能驾驭豪杰,相反还总是嫉妒比自己强的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如此,必会牵连我们一起遭难。”

刘母一语成谶。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