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新婚夜,我掏灵泉给禁欲糙汉治病 > 第22章 这生意,靠谱
换源:


       “我先回去了,晚上见。”

“嗯,走吧。”

吴雅琴轻轻拍了拍女儿的手背,示意她放心。

她吴雅琴可不是软柿子。

一个寡妇带着闺女,硬是把民宿撑了起来。

容易吗?

区区一个白玲,再加个赌钱不回家的丈夫,根本不在话下。

白璐回到陆家。

看见王氏和陆月月正坐在门口搓草绳。

陆安乔拿着斧头在劈柴。

“回来啦?”

王氏语气温和。

“亲家母没一块来?”

她一边问,一边手上不停。

“我娘今儿身子不太舒服。”

白璐挨着陆月月坐下,也跟着搓起草绳。

“等过两天缓过劲儿再说。”

“是得好好养,女人这一生孩子,可是受大罪。”

王氏语气里满是感慨。

“咱们村鸡蛋收多少钱?都是自己拿去镇上卖吗?”

白璐应了一声,打探起村里物价。

“有自己卖的,不多。鸡蛋娇气,路上一碰就破。多数卖给吴货郎,三个换一文钱。”

王氏话里无奈。

村里人不是不想多赚点。

可鸡蛋太容易碎,走山路颠簸。

十颗里有五六颗完整的带到镇上就不错了。

而且镇上集市有固定摊位,外村人不容易进。

就算进了,也可能被压价。

“差这么多?我在镇上看到两个就能换一文。”

白璐心里一算。

要是能在村里收,再拿出去卖,赚头不小啊。

桃杏村家家养鸡,货源根本不愁。

有些人家吃不完,便低价处理。

有的干脆拿去喂猪。

这么好的资源白白浪费,实在太可惜了。

这生意,靠谱。

白璐眼睛亮了。

心里已经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路子:

她可以白天在村里收蛋,晚上整理打包,第二天一早送去镇上。

只要找好摊位,销路肯定没问题。

“可不是嘛,去镇上一趟要花两文钱,自己跑一趟还不一定能卖上好价。”

王氏说。

“万一路上摔了碰了,更划不来。还不如直接卖给货郎,省事又安心。”

确实有道理。

白璐点点头,表示理解。

对大多数人来说,稳妥才是首选。

可对她而言,只有冒险,才可能翻身。

那吴货郎,也就是吴德军,每次来村里收点鸡蛋、山货带去镇上卖。

来回都不空手,两边都能赚点。

白璐看着远处山路,心中已经有了计划。

她想,或许自己也能做点这样的事。

她虽然没真干过生意,但好歹是在现代长大的,见多识广。

那些超市打折、满减促销、会员积分的套路。

她在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

这些手段虽然在这个时代未必能照搬。

但其背后的逻辑却是一样的。

抓住人心,激发需求。

只要稍加变通,未必不能在这个小村子里发挥作用。

“你要收蛋的话,我先帮你问问。”

王氏接着说。

“村尾白远昌家最近攒了不少,他媳妇早上还念叨呢,说那货郎怎么还不来。”

“他们家母鸡养得多,每天都能收上七八个蛋,可堆了快十天了,一直没人来收。要是再放下去,怕是要坏。”

白璐心里明白怎么回事。

吴德军被白玲拦在村外,根本进不来。

“行,那待会儿我跟您一起去。”

白璐语气坚定。

亲自上门收购,不仅能了解存货情况。

还能和各家各户建立联系。

她深知,在这种小地方,关系网就是生意的根基。

早一天打开局面,就少一天受制于人。

“打算收多少?”

王氏微微侧头。

白璐闻言,微微抿了抿唇。

片刻后,她抬起眼睛。

“先拿二十个吧。”

鸡蛋每天都会准时刷新,刚好就是二十个。

再加上她前些天特意省下没用的那几枚,凑一凑。

明天出摊时差不多能有三十个左右。

她心里盘算得清楚。

头一回摆摊,她想先试试水。

看看村里人对这买卖的反应如何。

若是真没人买,也不至于一下子亏得太多,还能及时收手,不至于伤了本钱。

“二十个算起来麻烦。”

王氏皱了皱眉,手指轻轻敲了敲下巴。

“干脆凑个整数,要二十一吧。二十一正好是七文钱,三个一文,好算账,也整整齐齐的,你看这样行不行?”

白璐一听,眼睛微微一亮。

“行,就听您的。”

她心里其实并不在意多一个少一个,反正鸡蛋也不值几个钱。

两人说完,便一同沿着村中那条青石小路往村东头走去。

夕阳的余晖洒在黄土墙边。

不一会儿,便到了白远昌家的院门口。

门“吱呀”一声被拉开。

白远昌家的婶子探出头来,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

“哎呀,我正愁没人来收呢,你就到了!”

婶子一见是王氏,顿时眉开眼笑。

她目光一转,忽然瞥见王氏身后的白璐。

“哟,还带着媳妇一起来啦?快进来坐,别站门口吹风,我这就去拿蛋!”

白璐脸颊微红,连忙低头不语。

这院子比陆家的大了不少。

地面用黄土夯实过,扫得干干净净。

连角落的柴草都码得整整齐齐。

院墙边种了几株向日葵,叶子宽大。

墙角还摆着几个陶罐。

里头种了些葱蒜。

白远昌是村里的村长。

平日里做事公道,说话也有分量。

他家条件在桃杏村算是上等的。

不然他儿子白家诚也不会在镇上学堂念书。

镇上私塾一年的束脩就得三两银子。

再加上书本、笔墨、食宿,普通人家根本扛不住。

那个白家诚,原主对他的印象并不深。

只依稀记得在村口或镇上见过一两回。

那人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衫,走路时不疾不徐。

可他在村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是这些年头一个考上秀才的读书人。

放榜那天,白家放了整整三天的鞭炮。

杀猪宰羊,大摆宴席,足足办了二十多桌。

全村男女老少都被请去吃酒。

连路过的外村人都来凑热闹。

原主那时还住在陆家,也跟着蹭了一顿饭。

记得那顿饭足足吃了六个菜,还有甜汤和果子。

没过一会儿,那婶子提着一个浅黄色的竹篮从屋里出来了。

篮子编得细致,边角还用麻绳加固过。

她一边走一边笑:“喏,二十一个,你数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不用数了,还能不信你?”

王氏笑着上前一步,伸手接过那竹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