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九河漕案 > 第三十六章 蝗灾
换源:


       沈青梧没贸然上前,毕竟马车内动静暧昧,冒然掀帘总归不妥。

她寻到守在车旁的车夫,温声道:“劳烦通传一声,沈志远前来拜会苏小姐。”

车夫应了声,掀起车帘一角低语了几句。

不过片刻,车内的嬉笑声和丝竹声渐渐淡了,只听苏曼卿清亮的声音传来:“沈大人快请过来,外面冷,别冻着。”

得到应允,沈青梧才踩着马车旁的脚凳上前两步,恰好见苏曼卿从车内探出头。

她今日与以往不同,不但上了淡妆,还换了件宝石蓝锦缎短袄,下搭墨色大褶裙,比初见时更多了几分明艳和张扬。

沈青梧朝车内瞥了一眼,马车内空间宽敞,靠窗摆着张小桌,上面放着温酒壶和两碟点心,角落坐着个抱琵琶的女子,还有个穿青衫的男子正整理笛膜,见她望过来,都识趣地低了头,显然是苏曼卿的伴游和乐师。

她连忙摆手:“不了,队伍还等着出发,就不叨扰苏小姐了。”

“沈大人这就要走?”苏曼卿笑着掀开车帘,侧身让出半边空位,“外面风凉,进来说话更妥帖些。”

话音未落,不等沈青梧再推辞,车厢内的一男一女已齐齐向她躬身行礼,动作利落地下了马车。

沈青梧见状,心中知道再拒便是驳人颜面,只得带着几分尴尬,上了马车。

马车内弥漫着一股淡雅的香气,像是某种菊花或者兰草清雅的气息,在鼻尖萦绕不散。

苏曼卿仿佛没注意到她的不自在,笑着递过来一张图纸:“这是山阳县漕运码头的分布详图,都标注清楚了,往后许能帮上沈大人的忙。”

沈青梧接过图纸,飞快的翻阅了一番,抬眼道:“苏小姐等在这里,就是特意来送这图纸的吗?”

“自然不止。”苏曼卿忽然凑近,声音压得极轻,“家父已升任淮津府知府,七日后府中会设宴。恰巧户部张大人来江南巡查,大概率会赴宴,届时我可替你引荐。沈大人是实干之才,张大人见了定会赏识,往后在山阳任职,也能少些阻碍。”

沈青梧心头一动。

她早听闻淮津府前任知府任职十余年,可苏曼卿来江南周旋不过一年,前任便“因病请辞”;

其父却从正五品监察御史,擢升为四品的淮津府知府,这般升擢速度,当真罕见,也难怪旁人称她一声“女诸葛”。

今日苏曼卿如此说,明显就是把她当做了自己人,要好好提携她,按理说她根本不应该拒绝。

只是她现在还没找到沈志远生母的娘家林家人的去处,她曾秘密派人打听了小半年,也只知道他们早年在淮津府开药材铺,如今下落不明。

山阳本就属淮津府辖地,她必须尽快查清林家下落,否则日后身份一旦露了破绽,后果不堪设想。

见沈青梧面露迟疑,苏曼卿蹙眉问道,“沈大人可是有什么难处吗?”

沈青梧连忙道:“多谢苏小姐美意,只是我刚到任,山阳县的情况尚未摸清。若仓促赴宴,恐失了礼节,反倒给苏小姐丢脸。”

“不妨事。”苏曼卿眼底闪过一丝笑意,“张大人会在淮津府停留十日,沈大人若是放心不下,待处理完交接再赴宴便是。哪怕我让父亲把府宴往后延几日,也无妨。”

她话音刚落,马车外突然响起了一阵极细微的响动,车帘微微晃动,马夫的声音从车外传来:“小姐,这万万不可!老爷的请帖都已发出去了,哪能说改府宴时间就改?”

苏曼卿闻言,眉梢一挑,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不过改个宴期,有什么大不了的!”

来到这个世界以来,沈青梧是第一次感受到汗流浃背的感觉。

她迅速按住苏曼卿的手:“苏小姐万万不可!府宴关乎苏府体面,哪能因我一人变动?待我七日内理清公务,定准时赴宴。”

要真是因为她一个人,让苏知府更改早已准备好的府宴,那她的罪过可就大了!

苏曼卿见她态度坚决,眼底笑意更深,点了点头不再坚持。

马夫在外松了口气,车帘晃了晃便没了动静。

……

马车继续往山阳方向行去,沈青梧掀帘回望,见苏曼卿一行人连同那辆马车的身影渐渐缩成黑点,才缓缓收回目光。

王二骑马跟在车旁,见她神色凝重,终究按捺不住开口问道:“大人,方才苏小姐提的那位张大人,此次巡查江南是要查漕运吗?”

“是。”沈青梧揉了揉眉心,“山阳本就是淮津府的漕运要道,常年船来船往,底下藏的猫腻绝不会少。咱们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在张大人到之前,把这里的底细摸清楚。”

从海陵城到山阳县不过数百里路,马车虽慢于快马,但紧赶慢赶,三四日也该到了。

可越靠近山阳地界,沈青梧心里的疑云就越重。

路上的行人竟莫名多了起来,大多是面黄肌瘦的百姓,背着鼓囊囊却破旧的包袱,拖家带口地从县城方向往外走,神色里满是疲惫与茫然。

周明抱着一摞卷宗账册凑到车边,望着窗外百姓的身影,眉头拧成了疙瘩:“大人,这些百姓看着像是从山阳县里出来的,这是要往哪儿去啊?”

一直默不作声的阿吉忽然开口,声音带着几分不确定:“看方向,应当是往苏北去的。前几日我跟表哥通信,他提过一嘴,山阳这月雨水格外多,先前又闹了蝗灾,好些田地都被淹了。活不下去的百姓,就沿着运河北上,有的想去苏北垦荒,有的则打算往川东、川北那边讨生活。”

“蝗灾?”周明惊讶地拔高了声音,“可蝗灾不是三个月前就过了吗?我还听说,朝廷的赈灾粮一个多月前就运到淮津府了,怎么他们还要背井离乡?”

这话一出,车厢内外顿时没了声响。

阿吉出身市井,见惯了底层疾苦;王二在县衙当差二十多年,更是老于世故,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了然,也看到了一丝沉重。

沈青梧轻叹一声。

答案其实再明显不过,赈灾粮在层层盘剥下,到了百姓手里早已所剩无几。

若不是实在活不下去,谁又愿意抛家舍业,冒着严寒去陌生之地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