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九河漕案 > 第三十八章 山阳孙承宗
换源:


       一行人刚走出村子,就见远处来了队衙役,为首的穿着青色公服,腰间挂着捕头腰牌,见到沈青梧等人,立刻勒住马:“你们是何人?为何在这荒村逗留?”

“山阳县新任知县,沈志远。”沈青梧亮出公文调令,目光冷冷扫过面前的衙役们,“你们来这里做什么?”

为首的捕头脸色骤变,慌忙翻身下马:“下属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下属来这村子……是来巡查灾情的。”

“巡查灾情?”沈青梧挑眉,“那村口的饿死孩童,井里的绿苔水,你都查着了?”

捕头眼神闪烁,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沈青梧见状,也没再追问下去,只道:“前面带路,去县衙。”

马车重新启动,沈青梧掀帘回望,破败的村子在雨雾中渐渐模糊起来。

她握紧了手中的调令,心里一点点沉了下去,山阳这趟浑水,比她预想的还要深。

回去的路上,天空淅淅沥沥的开始下起雨来,马车在山阳县衙前停下时,雨又大了几分。

青灰的县衙大门漆皮剥落,门前两只石狮子半边被雨水打湿,看着竟有几分萧瑟。

代理县令早已领着衙役候在阶下,见沈青梧下车,忙快步上前拱手,面上满是谄媚:“下官钱文彬,恭迎沈大人!”

他穿着件半旧的青色官袍,腰间的玉带松垮垮的,倒像是临时凑齐的装束。

沈青梧点头回礼,目光扫过空荡荡的县衙庭院,连个引路的皂隶都没有,只有几株枯树歪在廊下。

而他身后的衙役,也大多面带倦色,有的甚至还穿着打补丁的皂衣。

这山阳县县衙,看起来竟是比海陵城县衙还要寒酸几分的样子。

进了正堂,钱文彬亲手奉上粗瓷茶盏,茶水浑浊,飘着几片碎叶。

他局促的笑了笑,先开口提了灾情:“近来山阳多灾,百姓流离,下官每日愁得睡不着觉。好在本地乡绅孙老爷仁善,捐了五十石粮救济,才没出大乱子!”

“孙老爷?”沈青梧端起茶盏,慢悠悠道,“五十石粮,够多少人吃?”

钱文彬愣了愣,眼神飘向窗外:“够……够城西流民棚子的人撑半个月。孙老爷还说了,后续会再捐粮,下官正准备写奏折,恳请朝廷给孙老爷颁块乐善好施的匾额。”

沈青梧没接话,只看向周明。

周明立刻会意,从行囊里掏出抄录的告示副本:“钱大人,这告示上说赈灾粮五百石、银两千两,为何只有孙老爷捐了五十石,朝廷的粮款却没动静?”

钱文彬的脸瞬间涨红,支支吾吾道:“这……这粮船在运河遇了水毁,赈灾粮还在府衙核验,下官也催了好几次,可府衙那边总说再等等……”他起身作揖,“大人刚到任,先歇几日,赈灾的事,咱们从长计议。”

“账册呢?”沈青梧打断他,“粮食遇了水毁,那赈灾款的收支账册给我看看。”

钱文彬咽了咽口水:“账册……账册上周送府衙核验了,说是要核对粮船失事的损耗,暂时拿不回来。”

“拿不回来?”王二在一旁忍不住开口,“按《景朝律·赈灾篇》,县衙该留副本,钱大人不会连副本都没留吧?”

钱文彬的额头渗出冷汗,慌忙摆手:“留了!只是……只是副本被虫蛀了,字迹模糊,怕大人看不清楚,等府衙把正本送回来,下官再给您呈上来。”

沈青梧盯着他慌乱的眼神,心里冷笑一声。

虫蛀的账册?怕是早被人动了手脚!

她没再追问,只道:“流民棚子在哪?我明日去看看。”

钱文彬如蒙大赦,连忙应下:“下官明日陪大人去!”

正说着,门房捧着个朱漆托盘进来,上面放着张帖子,托盘边缘还摆着两匹云锦,色泽鲜亮,与县衙的破败格格不入。

“大人,孙府派人送的接风帖。”门房将托盘递到钱文彬面前,眼神里带着几分敬畏。

钱文彬接过帖子,脸上立刻堆起谄媚的笑:“孙老爷有心了!特意为大人设了接风宴,明日酉时在孙府举办,还请大人务必赏光。”

沈青梧接过帖子,见上面写着“恭请山阳县令沈公志远,酉时赴府中小宴”,落款是山阳孙承宗,字迹张扬,透着股居高临下的傲慢。

“孙府?”王二凑过来,压低声音道,“大人,我听说孙承宗是山阳最大的乡绅,不仅有良田千亩,还跟漕运把总赵德才走得很近,明日突然设宴,怕是没安好心。”

钱文彬在一旁察言观色,连忙道:“孙老爷是好意,大人要是没空,下官替您回了便是。”

沈青梧却将帖子折好塞进袖袋,唇角勾起一抹淡笑:“为何不去?孙老爷的宴,本官宣了。”

钱文彬松了口气,连忙笑着道:“大人英明!下官明日陪您一同去,也好帮您引荐!”

“不必了。”沈青梧将请柬折好塞进袖袋,“我带王二、周明去即可。钱大人还是留在县衙,把流民安置的名册整理出来,明日我要查验。”

钱文彬脸上的笑僵了僵,终究还是应了:“下官遵命。”

回到后院暂居的厢房,王二忍不住又劝:“大人,这宴肯定是鸿门宴!万一他在宴上给您使绊子怎么办?”

“他要真使绊子,才好摸清他的底细。”

沈青梧铺开山阳地图,定定望着孙府的位置,“他捐粮、求匾额,还特意设接风宴,无非是想测试我的底线,刚好我也想去看看,这孙府里到底藏着多少猫腻。”

周明担忧道:“可我们现在没证据,要是孙承宗不认账,反而倒打一耙说我们诬陷他,那该怎么办?”

“证据会有的。”沈青梧指向地图的城西方向,“明日先去流民棚子,看看流民的真实情况,有没有人拿到孙府的救济粮。再让阿吉去查孙府的私码头,粮船水毁一事如果是假,那孙府的码头肯定能查到蛛丝马迹。”

阿吉立刻挺直腰板:“大人放心!我二表哥的三大爷在码头当力夫,孙府的私码头在哪,我一查就知道!”

此话一出,王二周明几人都齐刷刷望过去,不由感慨阿吉的亲戚人脉真是遍布整个淮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