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营的风波,以雷霆之势,被迅速平定。
其结果,超乎了京城所有人的预料。
懿安娘娘张嫣不仅未被问罪,反而因铁腕平乱,威望于无形中再次攀升。
周皇后亦因安抚饥民、散发钱粮,在民间赢得了“仁后”的美名。
双后合璧,一刚一柔。
自此,朝野上下,再无人敢小觑这深宫中的两位女主人。
温体仁在内阁中沉寂了整整三日,一言不发。
他精心策划的一场风暴,最终却化作了两位皇后名动京华的舞台,这让他品尝到了远比政治斗争失败更苦涩的滋味——那是对人心失算的挫败感。
此时的张嫣深知,必须趁热打铁。
她敏锐地抓住了崇祯对此次事件心悸,以及对后宫掌控力开始产生动摇的微妙时机。
与周皇后彻夜长谈后,二人一同前往乾清宫。
“皇上。”
一入殿,张嫣便率先开口,神情肃穆,直入正题。
“此次流民营之变,与先前的巫蛊案,臣妾以为,其根源,皆在一处。”
崇祯正批阅着奏折,闻言抬起头,眉毛微微一挑,示意她继续。
“皇嫂请讲。”
“病根,就在于宫闱管束不严,内外消息隔绝。”
张嫣一针见血。
“巫蛊案,是宫人品行败坏,内廷监察失职。而流民营之变,则是外间奸人肆意煽动,内廷却消息闭塞,竟无一人能提前预警,终至酿成大祸!”
周皇后立刻上前一步,声音带着一丝后怕与自责。
“皇嫂所言极是。臣妾身为后宫之主,亦感力不从心。宫中人员繁杂,耳目众多,若无一个专门的机构加以整肃清查,今日之事,难保他日不会重演。”
她话锋一转,巧妙地提到了崇祯最敏感的软肋。
“尤其是几位皇子日渐长大,臣妾每每思及田妃之事,便夜不能寐,深恐有所疏漏。”
皇嗣安危,是帝王不可触碰的底线。
崇祯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手中的朱笔被他重重放下。
“依二位之见,该当如何?”
这句问话,正是张嫣等待已久的机会。
她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奏疏,由身后的芸香,恭敬地呈了上去。
“臣妾与皇后娘娘商议,斗胆奏请,在后宫之中,设立一‘内宫察访司’。”
“内宫察访司?”
崇祯吐出这五个字,眼神锐利,充满了审慎。
他最忌讳的,就是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出现第二个东厂,或是第二个锦衣卫。
张嫣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不疾不徐地解释道:
“皇上请放心,此司,非官非职,不涉外朝,更不掌刑罚。”
她微微躬身,声音清晰而坚定。
“它的职权,只为肃清宫闱,仅有三条。”
“其一,监察宫规。凡宫中巫蛊、诅咒、造谣、攀诬等败坏风气之举,由察访司先行查访,搜集实证,再呈报皇上与皇后娘娘圣裁。以此,肃清宫内邪风。”
“其二,沟通内外。建立顺畅的渠道,上达后妃请安、皇子公主的起居康健,下抵底层宫人的冤屈诉求。务必让宫中上下信息流通,再无壅塞隔绝之患。”
“其三,总揽宫情。搜集宫中各处用度、人员调动、亲眷访客等琐碎情报,汇总成册,以备皇上随时查阅,洞悉后宫全局。”
这三条,条条都精准地打在了崇祯的需求上。
监察宫规,能防巫蛊。
沟通内外,能解烦忧。
总揽宫情,更是满足了他身为帝王的掌控欲。
最关键的是那句“不涉外朝,不掌刑罚”,彻底为这个新机构划定了安全的边界,打消了他最大的顾虑。
崇祯的目光,转向了周皇后。
“皇后意下如何?”
周皇后毫不犹豫,屈膝一福。
“臣妾完全赞同皇嫂的提议。后宫不可一日无序,为皇嗣安康,为内廷宁静,设立此司,势在必行。”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竟主动将这份天大的权柄,推向了张嫣。
“只是,臣妾自知才疏德薄,恐难当此重任。皇嫂历经两朝,经验老成,威望卓著,且身份超然,不涉妃嫔争宠,由您来主管此司,最是公允,也最能服众。臣妾愿在旁总揽其事,全力襄助皇嫂。”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是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真心实意地推举。
一个主动提议,一个主动放权。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崇祯看着眼前配合默契的两个女人,心中那丝对后宫权力联合的隐忧,被这份坦荡的“分工”,冲淡了大半。
他沉吟了许久,指节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殿内一片死寂。
最终,他吐出了两个字。
“准奏。”
见二人面露喜色,他又立刻补充道,声音带着威严。
“此事,便由慈庆、坤宁二宫共掌。设正副掌事,人选由你们商定。但有一条,给朕牢牢记住——”
他的目光扫过张嫣和周皇后。
“唯不涉外朝政务!”
“臣妾(妾)遵旨!”
张嫣与周皇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难以抑制的喜悦。
成了!
一道“凤诏”,虽非正式圣旨,却在事实上,赋予了张嫣前所未有的、制度性的内廷权力!
消息传出,整个后宫为之震动。
**远在皇陵为先帝守陵的前司礼监掌印王体乾,从亲信太监口中得知此事后,正在抄录经文的手猛地一抖,一滴浓墨落下,瞬间污了满纸佛言。他盯着那团刺目的墨迹,半晌无言,眼中只剩一片死灰。**
内阁首辅温体仁,则是在值房内枯坐了半个时辰,眉头紧锁,一言不发。
他们都敏锐地意识到,从此以后,大明的后宫,将成为一块铁板。
想要再从内部渗透、构陷、挑拨,已是难如登天。
张嫣,这位懿安娘娘,不仅从一次次的危机中全身而退,反而借着危机,完成了权力的原始积累。
她的根基,不再仅仅是皇帝一时的信任与感激。
而是实实在在的、被皇权认可的制度!
她的影响力,从一座孤零零的慈庆宫,扩展到了整个紫禁城的内廷!
深秋,寒风凛冽。
慈庆宫的灯火,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通明。
张嫣坐在灯下,手中拿着的,正是刚刚拟好的《内宫察访司章程》。芸香和福安,将被委以重任,成为她最信赖的左膀右臂。
她看着那一条条缜密的规章,目光却仿佛穿透了纸背,望向了紫禁城外,那片充满了未知与危险的广袤土地。
流民营的危机暂时解除了。
但大明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如鬼魅般出现在门口,是王承恩。
他压低了声音,神情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娘娘,刚截获一封密信。”
张嫣抬起头,烛火在她的眼眸中跳动。
“是温首辅,发往南边的。”
王承恩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惊疑。
“信中,他提到了南京的几家大族……似乎,是在联络他们,商议‘清田亩’和‘京察’之事。”
南京……大族……京察……
这几个词,像一道惊雷,在张嫣的脑海中炸响。
她的瞳孔猛地一缩。
别人不知道,她却清楚得很!东林党的根基,就在江南士绅。温体仁身为阉党余孽,与东林党是死敌,他此举绝非为了推行新政!
他是要借“清田亩”和“京察”这两把刀,去联络江南那些与东林党有宿怨的士绅大族,结成新的利益集团,名为国事,实为党争!
这是要引南制北,在朝堂上掀起一场更大的风暴!
张嫣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一把推开了窗户。
一股冰冷的寒风,夹杂着山雨欲来的肃杀之气,猛地扑在她的脸上。
她知道,她的下一个战场,已经不再是这小小的后宫了。
而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朝堂。
她的对手,也不再是善妒的妃嫔和失势的太监。
而是以当朝首辅温体仁为首的,那个庞大、狡猾,且盘根错节的文官集团。
前路,漫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