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穿到七零年代:我在部队当厨子 > 第十五章 压扁的橘子
换源:


       “闺女,这些年是爹对不住你。”沈善财说,“若不是我窝囊,若不是我常年不在家,你也不会受那些罪……”

“好了,爹。这些事都过去了,咱就不提了昂。”沈苡秋将灶屋的饭菜端进屋,便坐在自家老爹跟前,说。

看着面前的老实巴交的男人,沈苡秋心中苦涩的紧。她不想让自家老爹为难,便对着沈善财提起那件她一直想干的事——改名字。

“爹,有件事情我一直想和你商量商量。”

“闺女,啥事儿啊?”沈善财问。

“我想着把名儿改了。”

沈善财一拍脑袋,说:“对呀,丫头,我咋把这事儿给忘了?”

沈苡秋开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丫蛋儿,这个名字其实是你的乳名。你的大名爹爹早就给你取了,只不过这几年大家都叫你的乳名叫习惯了,我也不好拽着大家改过来。”

“那我的大名……”

“户口本儿在我的包里,我一直随身带着。”沈善财指着他的行李包说,“还是找了个高人给你起的。我记得是个蛮有书卷气的名字。”

沈苡秋打开包,拿出户口本,翻到自己的那一页……

“姓名:沈苡秋。性别:女。民族:汉族……”沈苡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原主也叫这个名字。

“当然,丫蛋儿如果不喜欢也可以去改掉。名字嘛,无所谓的。我闺女喜欢最重要。”

“爹,不用改了。这名儿……虽说我认不得几个字,但我看着‘秋’这个字就心生欢喜。秋,听着让人觉得暖暖和和的。”说着,沈苡秋就把户口本递给了沈善财。

由于原主没上过几年学,沈苡秋不想惹人注意,所以才装作不认识“苡”这个字。

“喜欢就好。”沈善财顺手接过户口本,看了一眼,说,“另一个字儿念‘苡’。沈苡秋,好听不?”

“好听!我喜欢这个名字!”沈苡秋开心地说。

窗外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简陋却整洁的屋子里,给这小小空间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金边。沈善财瞧着女儿脸上终于有了些神采,不是那种强打精神的模样,心里悬了多年的石头也仿佛落了地,砸在胸口,激起一阵酸涩却温热的震动。

他搓了搓粗糙的大手,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急忙起身去翻那个陈旧的行李包。“看我这记性!这到家都几天了,也不知道在包里放坏了没。”他边说边从包里摸索,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手帕包裹着、已经有些压扁的小纸包。

“在县城,我特意买了点橘子,我记得丫蛋儿……哦,苡秋,我记得你小时候喜欢吃这个,估计你现在也会也喜欢。”沈善财有些笨拙又极力自然地改了口,把那个扁扁的纸包递到沈苡秋面前,憨厚地笑着,带着点讨好,更多的是补偿的意味,“路上挤坏了点,但里头的果肉是好的,透甜。你尝尝?”

沈苡秋看着那破纸包,再看看父亲殷切又带着点局促的脸,那因为常年劳作刻下的深深皱纹,在夕照里显得格外柔和。她的手指微微发抖地接过来,小心翼翼的剥开。橘瓣橙黄饱满,清甜的香气立刻弥漫开来。她掰开最大最完整的两瓣,递回去给父亲:“爹,您也吃。”

“哎,哎,好……”沈善财接过橘子,眼眶又有点热热的,没吃,只是看着女儿。

沈苡秋将一瓣橘子放进口中,瞬间,甜蜜的汁水在舌尖迸开,一路甜到了心坎里,也把那点强压下去的、哽在喉咙口的涩意冲淡了不少。她低着头,不想让父亲看见自己瞬间泛红的眼眶,又怕父亲担心,便轻声问:“爹,这名字…真是找高人起的?‘苡秋’…有啥讲究没?”

沈善财像是等待这个问题很久了,立刻来了精神:“有!当然有讲究!人家先生说了,‘苡’是种草药,就是那薏米,看着不起眼,野地里都能长,根扎得深,果仁厚实有营养,最有韧性最顽强了!”他努力回忆着,眼睛里闪烁着难得的光彩,“‘秋’呢,是说咱庄稼人的闺女,要像秋天的庄稼那样,结了穗,沉甸甸的,稳重、厚实、有收成!当时爹一听就觉得好,顶顶配我闺女!”

沈苡秋的指尖轻轻拂过户口本上那三个清晰规整的字——“沈苡秋”。这三个字不再是轻飘飘落在纸上的陌生符号,更不是前世的秋天的野草;而是被父亲满含期望的解释赋予了沉甸甸的分量。这分量,是她,也是原主的命运,更像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宣告。从此,她就是沈苡秋了。坚韧、饱含生命力,像原野上的薏米,也如秋日沉稳的稻谷,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扎进眼前这个亏欠她却也深爱她的父亲的心里。

“原来是这样……”她把剩下的橘子瓣慢慢塞进嘴里,更甜了。酸涩和微苦都化开了,嘴里心里只余下这股清冽的甜意。她抬起头,终于对上父亲的目光,露出一个发自内心的、带着点释然和坚定的笑容,轻声却清晰地说:“爹,这名儿,真的好。以后就这样叫我。”

沈善财看着女儿那双被泪水浸润过、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清澈明亮的眼睛,也咧开嘴笑了,用力地点着头:“诶!诶!苡秋!爹的苡秋!”空气里橘子皮的清香混着饭菜的香气,父女二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在满室暖意中,让这份久违又崭新的平静与踏实,一点点填补着过往岁月的裂痕。

晚上,大队长拿着张纸来找沈苡秋。

“丫蛋儿啊,你有没有兴趣学点子文化?”

王大柱的这番话把沈苡秋惊了一下——在这个年代,学知识可是大家都避之不及的事情。特别是在乡下,大家都普遍的觉得有那学知识的时间,倒不如多挥两下锄头来的实在。

“大队长,这是咋回事儿啊?”沈苡秋问道。

“是这样子的。”王大柱说,“咱村儿里那几个知青不是嚷嚷着要考大学嘛。为促进大家学习,也为了巩固知识和帮助村儿里,几个人就在知青点儿里开办了个扫盲班。这不拜托我帮忙招几个学生过去。”

“所以你就想到我了?”沈苡秋问道。

“昂。我想着你上过几年小学,去这里应该还合适些。毕竟你有基础。”王大柱说。

“好,我答应了。”沈苡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