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淡淡地看了一眼张素影,说道。
“儿臣记得。”
张素影羞涩地低着头,不敢发一言。
太后便找了个由头,让朱厚照陪着素影用膳。
朱厚照心中清楚太后的用意,但他并未点破,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声。
就在朱厚照在慈宁宫应付太后之时,另一边,在户部之内,户部尚书梁储正拿着一月份的税收统计,看着上面的一串数字,震惊得无以复加。
“这……这怎么可能?”
梁储反复地看着那份统计。
户部郎中见梁储如此惊愕,便上前问道。
“尚书大人,可是这数据有何不妥?”
梁储没有回答,他只是将那份统计递给了郎中,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你看看,这上面的数据,你再看看!”
郎中接过统计,当他的目光落在上面时,脸上同样露出了惊愕的表情。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
正德二年一月,农业税收,二百万石;商业税收,三百万两。
郎中倒吸了一口凉气,颤声说道。
“尚书大人,这……这商业税收,竟然比农业税收还要高?”
梁储点了点头,他的目光落在“二百万石”和“三百万两”这两个数字上,久久无法平复心情。
要知道,在正德元年,皇帝朱厚照力排众议,开征商税,规定百钱收税一成。
当时,朝堂上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文武百官纷纷上奏,言称“重农抑商”乃大明立国之本,不可轻动。
可朱厚照却力排众议,强行推行商税。
而如今,仅仅是一个月的时间,商税的收入,便达到了三百万两,这几乎是正德元年全年商税收入的数倍!
而更让梁储感到震惊的,是那二百万石的农业税收。
要知道,在朱厚照初登基时,他便下旨调整税收,令内阁重臣推进丈量天下良田。
当时,梁储曾谏言称,大明赋税不可轻动,恐乱国之根基。
可朱厚照却并未听从他的谏言,仍旧推行了税法改革。起初,内阁推行丈量天下良田,可谓是举步维艰。
那些世家豪门,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势和财富,拒不配合。
直至朱厚照诛杀八虎,抄没贪官家产,丈量天下良田的进度,才有所加快。
那些世家豪门,迫于皇权的威慑,才有所退让。
真正让天下良田清查进度一日千里的,还是朱厚照平定白莲教,株连十八万人之后。
当时,朱厚照以雷霆手段,平定了白莲教之乱,将所有涉事之人,尽数诛杀。
这等血腥残酷的手段,让天下人,都见识到了皇权的无情与威严。
那些平日里仗着权势,鱼肉百姓的藩王,以及那些隐匿良田的世家豪门,在见识到皇权的残酷无情后,再也不敢有的异心。
他们纷纷主动向官府报备地契,将自己隐匿的良田,尽数上报。
正是因为如此,天下良田的清查速度,才一日千里,进展神速。
而朱厚照推行的税法改革,不仅仅是丈量天下良田,更是将赋税的征收方式,从“户一石”调整为“亩三斗”。
仅仅是这一个从“户”到“亩”的转变,便让那些世家豪门,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避税。
他们必须按照自己实际拥有的良田数量,来缴纳赋税。
在过去,一个拥有百亩良田的富户,和一个仅有十亩良田的农户,所缴纳的赋税,竟然是一样的。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而朱厚照的税法改革,则彻底杜绝了这种不公平。富者多缴,贫者少缴,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正德二年首月,农业赋税便达到了二百万石,这几乎是正德元年全年农业税收的三分之一!
要知道,正德元年全年,农业税收仅为六百万石,月均五十万石。
也就是说,仅仅是一个月的税收改革,便让农业税收,提升了足足四倍!
而更让梁储感到震撼的,是朱厚照的变法,不仅让国库收入大幅增长,还减轻了百姓的赋税。
在过去,百姓们为了缴纳赋税,常常是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
而如今,他们只需要按照自己拥有的田亩数量,缴纳少量的赋税,便可以安居乐业。
梁储看着那份统计,心中感慨万千。
他回想当初,自己曾对皇帝的变法提出谏言,言语中充满了担忧。
可如今看来,皇帝的变法,是何等的高明,何等的正确!
此举意味着大明从此不再缺粮,国库收入大幅增长,国力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强大。
“梁大人,这……这数据,可有差错?”
郎中在一旁小心地问道。
梁储摇了摇头,他拿起那份统计,仔细地看了起来。
这份数据,是绝对不会有差错的。
他当初对皇帝的谏言,如今看来,是何等的愚昧,何等的短视。
他终于明白,皇帝的眼光,是何等的长远,何等的深邃。
“陛下……陛下深谙赋税改革之道,老臣当初,当真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了。”
梁储喃喃自语,语气中充满了惭愧。
他收起那份统计,脸上露出了坚毅的表情。
从今往后,他必须更加努力地辅佐皇帝,为大明帝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更令梁储感到震撼的,并非是那二百万石的农业税,而是那五百万两的商业税。
商业税,按百钱收十钱,也就是一成来征收。
这个税率看似平常,但因为是遍及帝国各处,所以积累起来,便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正德二年一月,商业税便达到了五百万两,这个数字,让梁储感到心惊肉跳。
他查阅了相关的账目,发现这个月京城内外的商人,可谓是叫苦不迭。
“一千两白银的茶叶,便要缴一百两的税,这税负,也未免太重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