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我在新朝搞基建 > 第45章 有教无类
换源:


       王卓君摇了摇头:“我有自己喜欢的计算方式,就像是耿老师不也没用。”

薛桓莫名的觉得这位好像在自夸,耿老师根本就是一代算术大家,而眼前这位同窗就已经觉得她可以与之匹敌了?当然现在的他完全没想到眼前的小姑娘,未来会成为更加厉害的人物,只是现在,看着对方肉嘟嘟的脸,却透着与长相并不相符的成熟感。

薛桓毕竟还是个儿童,尽管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智商,但还是会相信很多东西,看到王卓君淡然的神态,迅速相信了她的说法。

“好吧,但是算术课,经常会用到算筹,你下节课还是带上吧,今天要是想用,就跟我说。”

“可是……算筹我不会用啊。”

王卓君说完,看着薛桓桌面上散乱的算筹,摇了摇头,要用也是用算盘啊。

虽然算盘她不太会用,但是她小学的时候是有珠算的课程的,所以,算盘推珠的规律她是知道的,只是没用过几次,所以不熟。

制作起来,更没有问题了,毕竟这里聚集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匠人。

王卓君将毛笔搭在砚台边上,笑眯眯地说道:“等过几天,我给你带一个比算筹更好用的东西送你。”

“是你算得快的秘诀吗?”薛桓也有些期待地瞪大了眼睛。

王卓君有些迟疑地点了点头:“算是吧。”自己是用列竖式的方式,虽然学过珠心算,但是那个没用熟,长大后都用的电脑直接计算,所以也就只是个入门的程度。

“那快点儿做出来啊,我等着你哦。”薛恒说完,就等着耿老师讲解刚刚习题的答案。

王卓君就从包里拿出了一张纸,她想把算盘做出来,要画草稿图的话,纸张比竹简看起来清晰一些。

算盘的构图简单,三两笔就把算盘画好了。

王卓君在下面画的差不多了,上面耿老师的课也讲得差不多了,这里的老师也不大看重什么课堂互动性,所以基本上课一讲完,人也就走了。

第三节的教材是《墨子》。

王卓君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墨家的主旨思想还是记得的。

兼爱非攻。

这个思想在底层黔首中很受欢迎,和儒家不同。

而从近现代穿越过来的王莽明显也很喜欢这个思想,所以跟这代的墨家巨子关系很是亲密,但为了获取更多支持,还是一步步把自己打造或者说伪装成一个儒家君子。

如果说前两节是基础理论课程,那这一节就是思想文化课程,但是《墨子》这本书不仅仅具有先进的思想,延伸出的还有科学文化知识,因此课堂上的人数比前两节多了许多。

甚至有一些看上去已经人到中年了,没想到这边学堂的课程还挺开放的。

这些中年人约莫就是在这里工作的匠人们,祖父和墨家的人都没有限制这里匠人们继续学习甚至从衣服上也能看出,有些孩子应该是匠人家的孩子。

这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只是有些可惜暂时不能大范围的推广。

不过,王卓君知道,这个秘密基地的存在本身就是祖父多年努力的成果。

即使现在做不到,但是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总是能改变这个时代。

这个世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本就是不公平的,但她总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得到生存的机会。

不能因为是平民就让他们去死,不能因为是贵族,就让他们去随意欺压百姓。

总有一天,她希望能够去重新改写这个世界的规则,让封建的古代能够更快地去进化成现代的世界。

王卓君一边在竹简上写下自己的理想信念,一边听着墨子的思想哲学。

学得有些斗志昂扬。

等到第三节下课,一直坐在自己身边的薛桓收拾好东西站起了身:“我先走了,第四节课太难了,基本上都是那些年级大些的人听得。”

“这个学堂不学五经吗?”王卓君虽然没有正式上过学,但她的堂兄堂姊们都学过,偶尔闲聊时也知道,五经是所有学堂标准的教材。

启蒙两年后,就开始学习五经。

“你不知道吗?这里是墨家的地方,我们可是墨家的弟子,五经乃儒家教材。”薛桓说着,非常自豪地拍了拍胸脯。

不学五经?其实,如果把五经仔细研读的话,并不完全是儒家思想。

毕竟五经都是在先秦以前成书,那时候正是百家争鸣的时候,儒家并非正统,故而作品也并不是一家之言。

但如今五经成了儒家教材,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儒们不断地对这些经典著作进行修改。

雕琢成了如今的模样,成了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但墨家传下来的作品则完全不同,故而这里,只讲墨家的知识。

王卓君对今日最后一节课,越发好奇。

本来已经听了一个半时辰的课,从早上辰时到现在巳时,而且中间休息也只有一炷香的时间,约莫一刻钟。

她才五岁,正是好动的年级,尤其是看到同桌还提前下学了,她想下学的心蠢蠢欲动。

不过还是耐心坐着等下一个老师过来。

薛桓刚走没多久,王卓君身边就又来了一个人坐下,他看上去有十七八岁,皮肤黝黑,手指粗糙,一看就是匠人。

王卓君正想搭话,老师就进来了。

这位老师比这前三位看起来年轻很多,而且从进来后,没有坐在讲台旁的圆椅上,而是站着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材料和一些数据,并进行提问。

王卓君坐在中间,她看得出来,这种场景,比起课堂,更像是一个会议。

在这个老师引导下,能够让匠人更清晰的描述出准确的数据和实验时的具体情况,这样更方便记录。

而且前排正好坐着一个少年快速地记录着下面回答的工匠说出的内容。

王卓君听着听着就发现这个实验正是昨天自己提出的那个灌钢法的实验结果。

而且,听起来,实验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新打出来的铁较之前的铁韧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