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三日,柳家的人就赶到了万法门。为首的柳家长老提着装满金银的箱子,跪在山门外求见,还承诺与万法门结盟,共同对抗敌对门派。万裂却只让人传了一句话:“我门中规矩,不分身份高低,触犯者必严惩。柳家的东西,万法门不要;柳家的情,我也不领。”
此事很快传遍了江湖。原本还有人质疑万裂广开山门会坏了宗门风气,可看到他铁面无私、严惩特权弟子,所有人都服了。此后,万法门弟子再没人敢轻犯门规,演武场上少了浮躁,多了沉稳;下山办事的弟子,更是将“侠义”二字刻在心里,遇到不平事便出手相助。
百姓们渐渐传开:“万法门的弟子,是真的为百姓着想。”江湖中的英雄豪杰也纷纷慕名而来,有人是冲着万裂的公正,有人是敬佩万法门的侠义。短短一年,万法门的弟子又多了数百人,势力遍布大江南北,真正走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在广纳弟子、整肃门规之外,万裂还做了两件影响江湖百年的大事,不仅让万法门的武学根基愈发稳固,更让宗门在江湖中拥有了无可替代的话语权。
第一件便是修订《万法武学录》。继位之初,万裂便发现门中武学传承散乱——初代门主创下的“自然拳”,拳谱藏在藏经阁最顶层的木箱里,纸页泛黄,边角磨损,部分招式注解已模糊不清;二代门主的“风云腿”,则只在几位长老口中流传,弟子们学的多是残缺版本;至于门中散落的轻功“踏雪步”、内功“混元心法”,更是各有各的传授方式,连招式名称都有差异。
万裂当即决定整合武学。他闭门三月,先将藏经阁里的旧拳谱、心法手稿一一找出,铺在书房的长案上,逐字逐句辨认修补。遇到模糊的注解,他便找来门中最年长的长老,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反复推演,直到还原出最贴合初代、二代门主本意的招式。比如“自然拳”中的“松涛式”,旧谱只写“借力打力”,万裂便在旁补充:“遇敌时沉肩坠肘,顺对方力道转腰,如松枝迎 wind,柔中带刚”,还附上自己与高手对练时的拆解图。
在整合万法门武学的过程中,万裂从不是简单堆砌招式,而是将自己二十余年的实战经验,像针线般细细缝入每一页拳谱,让冰冷的文字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代门主传下的“风云腿”,在万法门武学中素来以“迅疾”闻名,可其中“扫云式”的传承却始终带着缺憾——原谱上只孤零零刻着“低扫敌足,顺势旋身”八个字,墨色早已暗沉,边角因常年翻阅卷了毛边。
弟子们练这一招时,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弟子为求“快”,出腿时只靠腿部蛮力,扫到木桩上时轻飘飘的,连木屑都打不下来;有的倒是用了劲,却因重心不稳,旋身时踉跄着摔在演武场的沙地上;更有甚者,扫腿时脚尖放松,落地时脚踝崴了,养伤半个月才能下床。长老们虽想教,却也只记得师父传下的模糊口诀,说不清个究竟,久而久之,“扫云式”竟成了门中武学的“半吊子招式”。
万裂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日他从演武场回来,便将“风云腿”原谱从藏经阁取来,摊在书房的楠木长案上。案上摆着朱砂墨、狼毫小楷笔,还有一把用来画图示的炭笔——他要亲手为这八字注解,补上招式里藏着的真意。
万裂将“风云腿”原谱在楠木案上展平,指尖轻轻拂过“低扫敌足”四字——纸面因年代久远已有些发脆,墨痕边缘微微晕开。他先取来一方朱砂砚,用清水细细研磨,待墨汁变得浓稠透亮,才捏起一支狼毫小楷笔,笔锋轻蘸朱砂,在“低扫敌足”四字外侧,小心翼翼地圈出一个圆润的红圈。朱砂的艳色落在泛黄的纸页上,格外醒目,像是在提醒翻阅者:这四字背后藏着关键要义。
提笔悬在空白处时,他没有急着落墨,而是微微闭眼,脑海中浮现出往日与高手对练时的场景——曾有对手用“扫云式”攻他下盘,因发力不当被他轻易化解;也见过弟子练招时因重心不稳摔倒。再次睁眼时,目光已变得笃定,笔锋落下,朱色字迹在纸上缓缓铺展:“出腿前需沉腰坐胯,胯部如坠铅块般向下沉,使重心稳在丹田。”写到“如坠铅块”,他特意顿了顿,笔锋稍重,仿佛要将这份“沉”的力道透过文字传递出去。
接着往下写“右膝微屈至与胯同高”,他特意在“微屈”二字旁画了个小小的折角符号,再续道:“如拉满的弓弦,待力道蓄足,再借膝盖回弹的弹力猛地发力”——“拉满的弓弦”几字写得格外舒展,似要模拟出弓身紧绷的弧度。写到末尾,他忽然想起有弟子曾用腰腹蛮力出腿,导致上半身空门大开,便紧接一句警示:“切记不可用腰腹蛮力,否则易露破绽”,“切记”二字用重墨勾勒,笔画间满是郑重。
落笔下句前,万裂停下笔,将狼毫轻轻搁在笔山上。他起身时,墨色长袍扫过案角的镇纸,发出轻微的碰撞声。在书房中央的空地上,他先站稳脚跟,右手轻轻扶着案沿以稳住身形,左腿缓缓抬起,膝盖慢慢弯曲,直到大腿与地面平行——这正是“与胯同高”的姿势。他保持这个动作停顿片刻,感受着右腿支撑身体的稳劲,而后猛地松开扶着案沿的手,左腿如蓄势的鞭子般迅速弹出,动作虽慢,却能看见裤腿因发力而微微绷紧,带着不容小觑的力道。
弹出的左腿停在半空,万裂低头看向自己的脚尖,见脚尖自然下垂,便轻轻皱了皱眉——这正是弟子们常犯的错。他重新调整姿势,将脚尖缓缓绷直,直到脚掌与地面完全平行,才满意地点点头。随后他俯身回到案前,笔尖再次蘸满朱砂,在先前的批注下添道:“左腿横扫时,脚尖务必绷直如剑,脚掌与地面平行”,“如剑”二字写得锋芒毕露,似要刺破纸页。
他又细细解释:“如此扫击时接触面积小、压强足,既能增力度,又能避免脚踝因受力不均而扭伤”,写到“受力不均”,还特意在旁画了个小小的脚踝示意图,用虚线标出错误发力时的受力点。最后,他用加粗的朱笔写下:“此乃‘扫得狠’的关键”,“关键”二字下方画了一道短横线,像是为这处要义打上了醒目的标记。
批注的朱墨刚在纸上凝干,万裂却仍觉不够——文字终究需靠想象,若弟子悟性稍逊,怕是难悟透发力时的细微姿态。他目光扫过案角,见一方炭笔静静搁在砚台旁,那是前日画地图时剩下的,笔芯粗细适中,正适合勾勒细节。他伸手拿起炭笔,指尖捏着笔杆转了半圈,而后俯身对着谱子页边的空白处,缓缓落下笔锋。
万裂捏着炭笔,笔尖在纸页上空悬停片刻,先以极轻的力道在空白处落下笔触——他要先勾勒出出腿时的身形侧影,炭痕需淡而匀,才能为后续的细节留足修改空间。
线条从头顶开始,先画一道微微后倾的弧线,那是“沉腰”时脊背应有的弧度,不佝偻、不僵直,像被无形的线轻轻向上提拉;接着向下延伸出躯干,到腰腹位置时,笔尖刻意向内收了收,画出一道浅浅的凹陷,像是有股无形的力道将腰腹往丹田处攥紧,与批注里“重心稳在丹田”的要义严丝合缝。他对着这道凹陷看了看,又用指尖在自己腰腹处比划了两下,确认这处内收的弧度恰好能体现“蓄力”的状态,才继续往下画。
画腿部时,他的动作慢了许多。先画支撑身体的右腿:膝盖处特意停顿,用直尺比着纸页上的横线,画出一道与地面呈四十五度角的细线,这是“与胯同高”的标准角度;小腿线条垂直向下,直到脚踝处微微外展,脚掌则贴着“地面”(他在纸页下方画的一条横线),用细碎的短线条描出脚趾——拇指微微内扣,其余四趾自然张开,正是脚掌抓地、稳住重心的姿态,连脚趾缝的空隙都用极细的炭痕勾出,力求还原真实发力时的细节。
再画横扫的左腿:从髋关节处起笔,先画一道平缓的弧线,到膝盖处微微转折,而后线条逐渐变细,直至脚尖——整道线条流畅得没有一丝卡顿,像是能看见左腿正带着劲风扫出的轨迹。他特意将小腿线条画得比右腿略粗些,以此凸显扫击时肌肉紧绷的状态,脚尖处则收得尖锐,暗合“绷直如剑”的批注。
勾勒完轮廓,万裂放下炭笔,伸手从笔洗旁取来那支方才批注用的朱砂笔。笔尖蘸了些新研的朱砂墨,在画中人身形的“腰”“膝”“足”三处,各画了个指甲盖大小的圆润圆圈——腰腹处的圆圈正好落在内收的凹陷旁,膝盖处的圆圈圈住右腿弯曲的折角,足部的圆圈则覆盖住脚掌与脚趾。画完圆圈,他又在每个圆圈中心点了个小黑点,朱砂的艳红配着墨点的浓黑,在泛黄的纸页上格外醒目,一眼就能锁定发力关键部位。
随后他换回炭笔,在每个朱砂圆圈旁细细画箭头:腰腹处的箭头向下,箭头末端特意指向丹田位置(他在躯干下方画的小圆点),箭头线条微微内收,像是在模拟力道下沉的轨迹;膝盖处的箭头向外,与右腿小腿呈垂直角度,箭头尖端还画了道细小的分叉,象征弹力迸发时向四周扩散的劲气;脚尖处的箭头则顺着左腿横扫的弧线延伸,箭头的倾斜角度与小腿线条完全贴合,甚至连箭头长度都与扫击轨迹的长短成正比,让人一眼便知发力方向与扫击范围。
画完最后一笔箭头,万裂没有立刻停手。他将谱子平放在案上,俯身盯着画中右腿的膝盖折角,伸出右手食指,轻轻比量着炭笔线条的角度——指尖从膝盖处顺着小腿线条往下滑,再对照着自己方才演练时“右膝微屈”的姿势,发现画中膝盖角度略大了些。他立刻拿起炭笔,用笔尖轻轻蹭掉多余的炭痕,将膝盖折角调整得更紧凑些,直到纸上的角度与自己实战时的姿态完全一致。最后,他又对着整幅侧影图看了半盏茶的时间,确认从脊背的弧度到脚趾的姿态,从朱砂圈点到炭笔箭头,每一处细节都精准贴合招式要义,才满意地直起身,指尖的炭粉在不知不觉间已蹭上了衣襟。
紧接着画第二幅旋身扫击的俯视图。他先在纸页中央画了个小圆圈,圆圈外侧画了三道同心圆,代表左脚作为轴心的稳固状态,圆圈旁注了“左脚轴”三字,字体小巧却清晰。而后以这个圆圈为中心,用流畅的弧线画出右腿扫击的轨迹——弧线从左腿外侧开始,先是平缓扫过,到中途时弧度微微上扬,最后落在右侧“膝弯”位置,轨迹的末端还特意加粗,象征扫击时的力道集中点。他在轨迹尽头写下“膝弯”二字,字的下方画了道短线,指向假想中敌人的腿部位置。画人物上半身时,他只勾勒出躯干与头部的轮廓,重点落在眼部:在画中人的眼睛处画了道水平横线,横线的另一端延伸到纸页边缘,尽头画了个简化的“敌肩”示意图——一个小小的梯形代表肩膀,梯形上方还画了道抖动的短线,模拟敌人欲动未动的姿态,与批注里“锁定敌肩防反击”完美契合。最细致的是脚尖细节:在横扫的左腿脚尖处,他用炭笔轻轻描出一道倾斜的短线,旁边注了“左倾三十度”四字,还特意用 protractor比着量了角度,确保每一笔都有依据,连脚尖倾斜的细微弧度都标注得明明白白,让弟子一眼就能看清“绷直如剑”的具体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