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从寒门士子到人臣之巅 > 第三十一章 县学第一课
换源:


       中班的学堂很是宽敞明亮,里面摆着二十几套黑漆书案和蒲团,此刻已经坐满了学生。

周文举一走进去,就感受到了数十道不善的目光,齐刷刷地射了过来。

很显然,李伟已经把刚才的事情添油加醋地宣扬了一遍。

现在,整个中班的学生,都把周文举当成了靠着伶牙俐齿和告状才混进来的“关系户”。

周文兴找了个靠后的空位,拉着周文举坐下。

他凑到周文举耳边,小声地安慰道:“文举,你别怕,他们就是嫉妒你。”

“以后离李伟他们远点就行了。”

周文举点了点头,心里却在想,麻烦这种东西,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得掉的。

他打量着学堂里的陈设。书案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墙角立着高高的书架,上面塞满了各种经史子集。

墙上还挂着几幅山水字画,虽然不是什么名家大作,但也颇有几分雅致。

整个学堂里,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墨香和书卷气。

这学习氛围,倒还不错。

就在这时,王夫子手持一卷书册,走上了讲台。

他一出现,整个学堂瞬间鸦雀无声。

“今日,我亲自来给你们授课。”

此言一出,下面的学生们都露出诧异神色。

要知道,王夫子作为县学教谕,平日里事务繁忙,主要负责管理县学的各项事宜,很少会亲自给学生授课。

中班的课程,通常是由另外几位秀才出身的训导负责的。

今天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不少人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坐在角落里的周文举,心里都犯起了嘀咕。

难道夫子亲自授课,是为了这个新来的“神童”?

一时间,投向周文举的目光,更加复杂了,嫉妒、不屑、好奇,兼而有之。

周文举倒是坦然自若,他知道,这王夫子八成是想亲自考考自己的斤两。

正好,他也想看看,这个时代的科举教育,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今日,我们讲《尚书·盘庚》上篇。”王夫子翻开书册,直接切入了正题。

他没有像其他先生那样,从头到尾照本宣科,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问题。

“谁能说说,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一篇的?”

问题一出,学堂里顿时一片安静。

《尚书·盘庚》上篇,他们倒是在书上读过,注解也背过。

但王夫子问的是“你们是如何理解的”,这就不是光靠死记硬背能回答上来的了。

见无人应答,王夫子的眉头微微皱起。

他的目光在学堂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了周文兴的身上。

“周文兴。”

王夫子平淡的声音在安静的学堂里响起,却让周文兴一个激灵,胖乎乎的身子猛地抖了一下。

他最怕的就是上课被夫子点名,尤其是在这种所有人都答不上来的尴尬时刻。

“学……学生在。”周文兴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低着头,不敢看王夫子的眼睛。

“你先来背诵一遍《尚书·盘庚》上篇。”王夫子说道。

背书?

周文兴心里稍微松了口气。

还好不是让他解释那什么十六字心传,只是背书的话,他勉强还能应付。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磕磕巴巴地背诵起来。

不过,一路背得断断续续,抓耳挠腮,到后面显然是记不全了。

学堂里响起一阵压抑的低笑声。

李伟看着周文兴的窘态,嘴角勾起一抹轻蔑冷笑,觉得这周家兄弟,果然一个比一个废物。

王夫子的脸色,很快沉了下去。

“够了!”他一拍讲台,发出“啪”的一声脆响,吓得周文兴后面的话全都咽了回去。

“如此浅显的篇目,竟背得这般支离破碎!”王夫子怒斥道,“我平日里是怎么教导你们的?”

“学问之道,首在勤勉!你心思浮躁,课后不用功,如何能有长进?”

“给我站着!什么时候想起来了,什么时候再坐下!”

“是……夫子……”周文兴耷拉着脑袋,满脸羞愧地在那罚站。

周文举在下面看着,无奈摇头。

这么短的一篇,这个便宜哥哥,都能背成这样,也真是个人才。

王夫子这一手,让整个学堂的气氛都变得紧张起来。

所有人都正襟危坐,生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己。

训斥完周文兴,王夫子的目光又扫向了李伟。

李伟心中一凛,但随即又挺起了胸膛。

他自认为是县学里学问最好的学生,背诵这种小事,自然不在话下。

他不等王夫子点名,便主动站了起来,朗声说道:“夫子,学生愿为众同窗表率!”

说完,他便抑扬顿挫地背诵起来。

李伟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一字不差,一气呵成,比周文兴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

背完之后,他得意地瞥了一眼墙角的周文兴,又挑衅似的看了一眼周文举,脸上满是傲然之色。

然而,王夫子听完,脸上却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地评价了一句:“不错。”

李伟脸上的得意僵了一下。

他本以为会得到夫子的大加赞赏,没想到只是不咸不淡的一句“不错”。

周文举在下面倒是看得清楚。

这个李伟,虽然背得流利,但明显只是死记硬背,全无感情,更谈不上理解。

这种学生,在前世的大学里,就是那种只会考试的“高分低能儿”,最不被他这种教授看好。

果然,王夫子并没有就此罢休。

他看着李伟,突然又问道:“你既然能背诵,想必对其中义理也有所领会。”

“那我再问你,《盘庚》上篇,讲的是商王盘庚为避水患、革除旧弊而迁都,其中言‘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此句与《论语》中,圣人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何关联?”

这个问题,比刚才那个又深了一层。

它不再是考查单一经书的理解,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将不同典籍中的思想联系起来。

这一下,李伟彻底傻眼了。

他刚才还得意洋洋的脸,瞬间垮了下来。

《盘庚》上篇和《论语》这句,听起来好像有点关系,但具体该怎么说?

他张了张嘴,脑子里一片空白,结结巴巴地憋了半天,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嗯?”王夫子的脸色冷了下来,“怎么不说话了?”

“你不是自诩为县学第一才子吗?”

“如此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

“我……我……”李伟的脸憋得通红,急得满头大汗,“学生……学生愚钝……”

“哼!愚钝?”王夫子冷哼一声,“我看你是心思不正!读书只求表,不求里!”

“只知死记硬背,不知融会贯通!此乃为学之大忌!”

“你也给我站着!”

李伟的脸刷一下涨成了紫红色,又羞又怒,却不敢反驳。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落得和周文兴一样的下场!

当着全班同窗,尤其是周文举的面,被罚站!

堪称奇耻大辱!

王夫子余怒未消,又接连点了好几个学生起来回答。

结果,无一例外,全都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一时间,学堂上罚站的学生越来越多,场面颇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