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好圣孙,替咱监国! > 第24章 开始解决土地兼并,推行一条鞭法!
换源:


       朱雄英看了一眼朱元璋。

他知道。

以自己这个年龄,说出来这种话。

自然是有些,口若悬河了。

因此只能静静承受着朱元璋的眼神。

自己这位皇爷爷确实宠溺自己,可随着自己提出土地兼并的解决方法后,皇爷爷那那如同实质般压来的质疑目光和严厉话语,根本没有掩饰。

他脸上倒是并无被训斥的惶恐。

反而显的很沉稳。

这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其实,他早已料到皇爷爷的反应。

土地兼并,这是份千古难题。

真正意义上,任何轻率的承诺都显得可笑。

“皇爷爷息怒,”朱雄英的声音依旧平和。

“孙儿并非妄言有根治之策,更不敢与古之圣贤比肩。只是这些日子,孙儿常听师傅们讲史论政,也翻阅了些杂书旧档,对赋役之弊略有思考。孙儿在想,豪强地主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兼并土地,除了权势,是否也与赋役征缴之法本身有关?”

他看到朱元璋依旧眉头紧锁。

但,自己的皇爷爷眼中的怒火似乎稍敛。

同时,多了一丝审视的意味。

似乎皇爷爷朱元璋在等着看,自己能说出什么来。

朱雄英定了定神。

决定先把摊丁入亩的想法说了说。

毕竟,这相对而言,更容易理解一些。

也算是第一步了。

“孙儿愚见,现行的赋役,丁税也就是人头税与田赋的土地税分开征收,丁税按户计丁征收,无论贫富有无田地,只要成年男丁,皆需缴纳。而田赋,则是按田亩征收。”

他说到这里的时候,语气顿了顿。

然后看着朱元璋,继续说道:

“此法看似公平,实则大有弊端,那些坐拥千顷良田的豪强,家中人口或许不多,缴纳的丁税与其庞大的田产相比,微不足道,而那些失去土地或仅有薄田的贫苦百姓,家中男丁却要缴纳沉重的丁税。此为其一。”

“其二,豪强往往与地方官吏勾结,隐匿人口,逃避丁税,或将丁税转嫁到佃户、贫民头上。结果便是,富者愈富,负担愈轻;贫者愈贫,负担愈重。百姓为逃避无法承受的丁税,或卖田卖地依附豪强为佃农奴仆,豪强可庇护其避税,或干脆逃亡成为流民。土地,自然就集中到了能承受税负或逃避税负的豪强手中。”

朱雄英的声音很清晰。

语气也显得稳定。

他这是把现在的情况说了个清楚。

也就是,将丁税与土地兼并之间的恶性循环说出来。

这时候,朱元璋的眼神已经有了变化。

倒是不再是纯粹的质疑。

而是陷入了思考。

手指都在轻轻的敲击着御案。

“是以,孙儿想,”朱雄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语气带着谨慎,“是否可以尝试将丁税取消,或者,将原本按丁征收的税额,折算后,全部摊入田亩之中?也就是说,今后征税,只看田亩多少,不论人口多寡。田多者,税负重;田少或无田者,税负轻,甚至无需缴纳主要税赋?”

他停顿了一下,给朱元璋消化理解的时间,然后继续道:“若行此法,豪强地主兼并的土地越多,他们需要缴纳的合并税赋,丁税加上田赋就越重,这无疑会大大增加他们兼并土地的成本和风险,形成一种遏制。而对于无地少地的百姓,沉重的丁税负担骤然减轻甚至消失,他们便能稍稍喘口气,不必为了逃避丁税而卖地逃亡或依附豪强。如此一来,土地兼并之势,或可稍缓?”

朱雄英说完,静静地垂手侍立。

他没有打包票说能根治。

只是提出了一个或可稍缓的思路。

他将这个后世称为摊丁入亩的核心思想说了出来。

并且说的很仔细,也更换了形容方法,也就是用这个时代朱元璋能够理解的语言和逻辑,阐述出来。

这个时候。

殿内陷入寂静。

只有朱元璋手指敲击御案的笃笃声。

和他的凝重面容。

朱雄英并没有急。

他心中明白,这仅仅是开始。

后面还需要考虑一条鞭法的赋役折银化以简化征收、杜绝中间盘剥,以及更关键、也更艰难的士绅一体纳粮当差以打破特权壁垒。

而国运商城中那份详细的《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推行方略》。

这其实才是他最终说服朱元璋,并指导具体实施的底牌。

但现在,他只能等待,等待皇爷爷从自己所说的方法中,思索清楚。

“听起来,倒是有些道理...”朱元璋微微点头,感觉确实或许有些说法,见朱元璋思索清楚了,朱雄英也没有犹豫。

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都是要说清楚的。

他能确定,这两种方法对于土地兼并都有着效果。

但具体哪种更合适,自己也不清楚。

毕竟现在是明朝初期,而非明朝中后期,也不是清朝时期。

到底采用哪种,或者两种结合,这需要朱元璋定夺。

随即他继续道:

“此法,孙儿决定将其命名为摊丁入亩,而除了摊丁入亩,孙儿还想到另一个或许可行的法子,名为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其核心要义在于‘化繁为简’与‘折银征收’。”

“简而言之,就是将如今朝廷向地方征收的各种名目繁多、种类庞杂的赋税和徭役,比如田赋的土地税,丁税的人头税、还有各地五花八门的杂税、以及百姓每年需服的力役、徭役,全部归拢合并起来。”

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朱元璋的反应。

见皇爷爷虽然依旧眉头紧锁。

但眼神中的思索意味更浓了。

显然在认真思考这个一条鞭法的概念。

朱雄英道:

“合并之后,不再像现在这样,今天收粮,明天收布,后天又要征发民夫去修河堤、运官粮。而是将所有这些合并后的负担,统一折算成一个总额,并且,这个总额不再征收实物或者征发力役,而是全部折算成白银来征收。”

朱雄英可是清楚,这其中的好处太多了。

一旦税务合并的话,对于百姓而言,负担大大减轻且清晰明了,他们无需再被各种临时加派的杂税压得喘不过气,也无需再担心农忙时节被强征去服徭役而耽误了自家地里的活计。

只需在规定的时限内,缴纳相应数额的白银即可。

省去了多少奔波劳碌和中间盘剥的环节?

同时也不仅仅利于百姓,对于朝廷和地方官府而言,税制变得极其简明,征收、管理、运输、储存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显著提高,国库的收入反而可能更加稳定和充盈。

再者。

那些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以及与之勾结的胥吏,他们以往惯用的逃避赋役的手段。

比如隐匿田产、谎报人口、在实物征收时以次充好、在力役征发时上下其手、或者将自身负担转嫁给小民。

这些花招。

在清晰统一的白银征收面前,将很难再施展!

因为他们最终要交的,是实实在在的银子,数字清清楚楚,难以做太多手脚。

朱雄英见朱元璋依旧在深思,并没有说什么。

反正,他已经说的够明白了。

一条鞭法,到底怎么用,有什么也,也阐述的清晰。

同时换上了这个时代的说法,让这一条鞭法形容的有逻辑。

一条鞭法的核心优势,层层剖析,说了个清楚,

合并、折银、简化,这都是一条鞭法所带来的实际好处。

朱元璋听着听着,脸色渐渐变化。

怎么形容他的心情呢?

那就是,原本是怀疑的,但现在却如同冰雪遇到了暖阳,开始一点点消融。

怀疑的想法被取而代之。

朱元璋反而越发震惊。

有种豁然开朗。

他猛的从御座上站起。

高大的身躯在殿内来回踱步。

步由沉重变得略显急促。

嘴里无意识地低声重复着朱雄英话语中的关键词。

“合并、归拢、折银、白银、统一征收。”

他只觉得眼前那团困扰了他十几年、纠缠不清、如同乱麻般的土地赋役问题,忽然被解决了。

就有种,被一把锋利的快刀劈开了一道缝隙,透进了光亮般的感觉。

困扰多年的思路阻塞,被一股清泉冲开。

他怎么也没想到。

解决如此复杂的千古难题,其方法的核心思路,竟能如此清晰有力。

直指要害!

这一条鞭法的精妙之处,不在于它发明了什么新东西,而在于它对现有弊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整合与简化。

“妙,妙啊。”

朱元璋猛地停下脚步,转过身。

眼中难以置信。

声音微微发颤。

“此法简直是釜底抽薪,化繁为简,直击要害。”

他不禁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如此一来,百姓再不必被各种杂税徭役折腾得家破人亡,只需安心种地,攒够银子交税便是,官府征收也省心省力,贪官污吏钻空子的余地大大减少,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目光闪烁,“那些蠹虫豪强,他们那些欺上瞒下、鱼肉乡里的老手段,在这明晃晃的银子面前,看他们还怎么耍。”

朱元璋的眼前,已经能隐隐浮现景象。

流离失所的农民回到了家乡,因为沉重的、无法预测的负担消失了;荒芜的田地重新被耕种,因为百姓可以安心在土地上劳作;而地方上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网,在统一、透明的白银税制下,被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这不仅仅是在解决赋役混乱,更是在为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

朱元璋毕竟是开国帝王,经历过无数风浪,短暂的狂喜过后,巨大的现实压力立刻涌上心头。

他脸上的兴奋消失,取而代之的凝重。

他缓缓坐回御座。

“此法,精妙绝伦,确系良策。”

但朱元璋的声音恢复了冷静,带着叹息,“但雄英啊,你可知晓,这‘一条鞭法’要推行下去,会遇上多大的麻烦?”

他抬起头,看向朱雄英,“首先,这‘折银征收’,白银从何而来,咱大明朝如今流通的白银不够了,百姓手里也没有足够的银子,百姓若是没有白银,他们还得把粮食布匹换成银子,这中间又会被奸商盘剥一层。”

朱元璋的眉头锁紧,“此法一动,便是动了天下无数胥吏衙役的‘饭碗’,以往征收实物、征发力役,中间有多少环节可以上下其手,如今统一征银,那些靠着这些环节吸血的人,岂能甘心?他们必定会阳奉阴违,甚至煽动闹事,阻挠新法。”

“此法虽未直接夺人田产,但断了那些豪强地主通过赋役压榨小民、兼并土地的一条重要财路,他们岂会坐以待毙,必定会联合朝中与他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员,群起而攻之,这朝堂之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朱元璋的想法没有任何错。

毕竟,他是君王。

考虑的很全面,各种要害也清楚的很,一条鞭法确实不错,可以说每一条都指向推行新法可能遇到的巨大阻力。

殿内的气氛又变得凝重起来。

不过,这一次,朱元璋心情好了很多,原本面对土地兼并,他显得很绝望,但现在却有了一种方向。

“好好想想,看看到底能不能使用这一条鞭法,毕竟这是个方法,虽然阻力大了不少,但若是能实行的话,绝对是好事。”朱元璋心中思索着。

就在朱元璋陷入对一条鞭法利弊的深度权衡时。

他忽然想起了朱雄英最初的话。

除了一条鞭法外,朱雄英不是还提出来另一个法子了吗?

“雄英。”朱元璋的声音带着急切,目光灼灼。

“你方才最先提到的,是还有一个法子,叫什么‘摊丁入亩’?”

这个时候,朱雄英才完全意识到。

自己这个孙子,竟然一口气提出了两个截然不同,却又都直指核心的解决方案。

这也太了不得了。

朱元璋的心中震动。

一个一条鞭法足以解决赋役混乱、间接抑制兼并。

另一个被孙子放在前面提到的摊丁入亩,也很是不凡。

若是同时采用,互相补全一下呢?

朱雄英迎上朱元璋的目光。

看来皇爷爷,是想起了自己方才所说的另外一种办法。

他刚才并没有把摊丁入亩说的很全面,目的就是渐渐的给皇爷爷引入这个概念。

既然皇爷爷已经露出这个样子,很明显时机已到。

随即他点了点头,将摊丁入亩详细了说了一下:

“皇爷爷,方才孙儿所说的这第一个法子,其实名为摊丁入亩”朱雄英语气平静,“此法的主旨,在于改变丁税,也就是按人头征收的赋税的征收方式,不再以户中成年男丁的多少来征税,而是将这部分丁税,全部折算,摊派到田亩之中。”

为了能让朱元璋听的更明白,于是朱雄英详细解释了起来:“也就是说,从今往后,朝廷征税,只看田地,一户人家名下有多少土地,就按土地的多少来承担全部的税赋,包括原本的田赋和折算后的丁税。田地多的,税负重;田地少的,税负轻;而那些完全失去土地,只能租种他人田地或流落他乡的赤贫百姓,则完全无需再缴纳这如同枷锁般的丁税了。”

朱元璋脸色忽然顿了顿。

整个人僵立当场。

心中很是震动。

更有些难以置信。

朱雄英所说的,他全部明白了,这让朱元璋下意识地抓起御案上那份记录着一条鞭法要点的宣纸。

然后朱元璋心中的思绪,在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之间不断思索,对于这两种法进行对比、权衡。

大殿内忽然寂静了许多,爷孙俩都没有说话,静的甚至落针可闻。

朱元璋粗重的呼吸声,朱雄英能很清晰的听见。

对于自己的皇爷爷有这种反应,朱雄英倒是能接受,毕竟这可是两种跨越时代的赋役改革构想。

相当于两幅截然不同却又相互辉映的宏图。

而此时,同时在皇爷爷朱元璋这位开国帝王的眼前展开。

这么说吧。

一条鞭法堪称化繁为简,赋役折银,统一征收。

这种法就如同一把快刀,斩断了赋役征收过程中的无数乱麻,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贪墨空间,又减轻了百姓的徭役之苦,间接压缩了豪强地主通过赋役压榨小民的空间。

其精髓在于简化与统一。

摊丁入亩,则是丁税入地,税随田走,无地者免丁税。

这种法更像一柄重锤,直接砸在了土地兼并的核心动力源上,从根本上废除了压在无地少地者头上最沉重的人头税,将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彻底绑定在土地上。

这意味着,谁占有土地,谁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税赋成本。土地不再是单纯带来财富的工具,更伴随着明确的、无法轻易转嫁的税赋责任。

其核心在于税负与土地绑定。

朱元璋自然而然也看懂了这个,此时此刻他从未觉得自己的思维从未如此清晰过。

他看到了两条不同的路径。

而这两种法,最终都能通向抑制兼并、缓解民困的目标。

不过。

它们的锋芒所指和推行难度,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条鞭法虽然也会触动既得利益者,譬如靠盘剥赋役环节获利的胥吏、以及习惯性逃税的豪强。

但。

其主要矛头是指向混乱的赋役制度本身。

它并未直接剥夺地主的土地,只是改变了征税的方式,使其更加透明和难以规避,推行的阻力虽然巨大,但主要来自基层胥吏和部分地方势力,在朝堂上或许还能争取到部分改革派官员的支持。

而且,它有一个重要的缓冲。

也就是白银。

只要解决了白银流通的问题,新法就能落地。

而摊丁入亩呢?

朱元璋一想到此法,心绪就不禁发变。

摊丁入亩其实更加直白一些。

若是采用此法,就是直接向全天下所有占有大量土地的特权阶层,也就是勋贵、宗室、官僚、豪强地主宣战。

这种法,等于废除了他们长久以来利用身份特权。

比如功名、官职带来的优免权。

亦或者他们勾结地方隐匿人口来逃避丁税的法门,将他们占有的每一寸土地都变成了需要承担额外税负的资产。

简单的讲,这等于是在他们最核心的利益上动刀。

其推行的阻力,将不再是基层的胥吏,而是整个大明朝的统治基础。

也就是那些盘踞在朝堂和地方、掌握着巨大权势和话语权的既得利益集团。

这是最难的,就相当于是一场以皇帝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特权阶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可能比他当年打天下时面对元廷大军还要凶险万分。

因为敌人不再在明处,而在大明朝的每一个地方。

俗话说得好。

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朱元璋眉头紧皱。

他在思索这两法。

他确实很恨土地兼并。

同时自身也拥有铁血手腕。

但,他朱元璋更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摊丁入亩这道法子确实不错,但在当下的大明,一旦强行施展的话,恐怕未伤敌,先自损。

甚至有可能会动摇国本。

时间缓缓流逝。

朱元璋始终没有回应朱雄英,到底采用哪种法,或者两种都不采用。

殿内的烛火跳跃着。

将朱元璋和朱雄英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朱雄英安静地侍立在一旁。

他能感受到皇爷爷心中的纠结。

毕竟,这土地兼并不是小事啊。

他倒是没有催促,只是很平静的等待。

这个决定,最终只能由自己的皇爷爷,这位开国之君自己做出。

终于。

朱元璋长长吐出了一口浊气。

他脸上的权衡之色退去。

这个时候,他心中已然做出了决断。

“雄英,”朱元璋的声音低沉,“‘摊丁入亩’,此策确实不错,但,”他微微摇头,带着惋惜,“此策锋芒太盛,直指天下豪强勋贵之根基。若强行推行,恐激起滔天巨浪,非大明当下所能承受。”

他站起身,走到朱雄英面前:“相比之下,‘一条鞭法’此法如同利刃,可断赋役之乱麻,可解百姓徭役之苦,亦可压缩豪强盘剥之空间,虽亦有阻力,然其刀锋所指,更多在于制度本身之积弊,而非直接剥夺田产。其推行之难,远较‘摊丁入亩’为小!且其见效更快,更能解当下燃眉之急。”

这是朱元璋的的想法和思路。

此时此刻已经很清晰了。

“咱想了想,就以‘一条鞭法’为先。以此法,先理顺赋役,充盈国库,减轻民困,稳住根基。待此法根基稳固,民力稍苏,朝廷威信更著之时,再徐徐图之,择机推行那‘摊丁入亩’,方为稳妥长远之计。”

朱元璋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也代表着他做出了决断。

不知道为什么。

说完这番话,朱元璋忽然感觉到轻松了很多。

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长久以来笼罩在他眉宇间的愁云消散,土地兼并确实是困扰他多年的心病,终于看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