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好圣孙,替咱监国! > 第23章 我有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
换源:


       朱元璋闻言。

忽的叹了口气。

然后,脸上的笑意,很快就消失了。

提起这事,他就难受!

烦躁!

他猛的从御座上站起。

难以遏制的怒火。让他不禁看向御案上的一份奏折。

扫了一眼。

狠狠摔在宽大的桌面上。

奏折发出一声沉闷啪响。

仿佛,朱元璋这是想把胸中的积郁发泄出来。

“烦心事?”

“何止是烦心。”

朱元璋的声音很沉重。

如同闷雷,在大殿内隆隆滚动。

愤怒和痛恨,根本没有掩饰。

“乖孙。”

“你可知晓,如今这大明朝,土地兼并之祸,已到了何等触目惊心、无法无天的地步?”

他显得有些焦躁。

自己在御案前踱起步来。

脚步越发沉重。

每一步都像是踏在积郁的怒火上。

“地方上的豪强劣绅,披着官袍的蠹虫污吏。”

朱元璋面色发冷。

每一个字,都显得火气直升。

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他们一个个,就是趴在大明朝筋骨血肉上吸髓的蚂蟥,是啃食社稷根基的硕鼠。”

“咱这才开国多少年?”

“十五年!”

“仅仅十五年啊。”

“他们就敢如此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鲸吞土地!视朝廷法度如无物,视百姓死活如草芥。”

一想起土地兼并这种事情来,朱元璋的声音就格外的越高。

以至于,情绪也越来越激动起来。

“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根本。没了土地,让百姓靠什么活命?”

“他们要么沦为那些豪强地主脚下比牛马还不如的佃户,任凭盘剥,要么就是背井离乡,变成流民,四处飘零,流民是什么?是祸乱的种子,乱臣贼子最容易煽动、最容易裹挟的力量。”

朱元璋忽的停下脚步。

然后转过身,

看向朱雄英。

叹了口气,道:“乖孙,咱当年,就是因为那些恶霸地主强占了咱家的田地,逼得咱家破人亡,走投无路,才不得不跟着郭大帅揭竿而起。”

“咱是亲手把这旧天捅了个窟窿,才换来这大明的江山。”

可能是因为自身的情绪太过于激动了。

也可能是。

朱元璋的岁数真的大了。

他毕竟也是一个老人了。

说了这些话后,朱元璋重重地喘着粗气。

胸膛也剧烈起伏起来。

“咱本以为,咱坐了这江山,就能让天下百姓有田种,有饭吃,不再受咱当年那份苦楚,可如今呢?”

朱元璋的声音忽然有些嘶哑。

语气也悲凉起来。

因为现在大明朝的种种,确实是让他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失望。

以及无力感。

这些换汤不换药的豪强地主,以及前朝余孽和新生的蠹虫,确实开始变本加厉起来。

他朱元璋,就是百姓的孩子,建立这大明朝过程中当年流的血,想为百姓做的事,都一点点地都付诸东流。

自己的的心血,自己的指望。

现在就成了虚无。

说到这里,朱元璋忽然沉默起来。

其实,后面的话他已不忍再说。

土地兼并这种事情,对于他而言确实是无力的。

朱元璋心里明镜似的。

他若真想下狠手,彻底清查天下土地,追缴被侵吞的田亩。

那就等于是向这张笼罩了整个大明朝的巨网宣战。

向整个既得利益阶级开刀。

这种阻力太大太大了,因为真的出现这种事情,他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几个地主的反抗。

而是来自朝堂上下的阳奉阴违、明枪暗箭。

甚至,自己那些昔日并肩作战的老兄弟们,都会无声的抵触甚至反噬。

唉。

这些人。

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肯为他挡刀的袍泽,而是变成了只顾自家田产富贵、子孙前程的新贵。

其实,若是真的改革土地兼并。

不亚于发动一场战争。

而这种战争表面上没有硝烟,但绝对比当年推翻暴元、扫平群雄更加凶险万分。

因为这是在动摇整个大明朝的统治根基。

随即,朱元璋喃喃自语。

他有过想杀。

但,杀得光吗?

朱元璋回到原委,疲惫地闭上眼,靠在坚硬的椅背上。

他只感到无力感。

杀?

确实痛快。

按照他的性格,他恨不得把名单上那些名字一个个揪出来,剥皮实草,悬首示众。

可杀完之后呢?

大明朝的官,谁来当?

朝廷的政令,谁来执行?

开国才十五年,官员本就捉襟见肘,他费尽心力培养的寒门子弟,根基尚浅,经验不足,根本撑不起这庞大的帝国机器,若是大开杀戒,官场立刻就会瘫痪。

这也意味着,各地政务将无人来处理。

赋税也没有人来征收。

甚至,流民也无人来安抚。

边患,又有谁来抵御?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更何况,这些勋贵功臣,哪个名下没有千顷良田?

和他关系最好的汤和、徐达、李善长,这些人,是他打天下的臂膀,是稳住朝局的柱石。

若是现在动他们的话,无异于自断臂膀,自毁长城。

朝局顷刻间就会地动山摇。

“唉,这天下可能从刚刚建立的那一刻,就已经烂了,或许根本没有其他活路可走?”

朱元璋感到疲惫。

手握乾坤,却对顽疾束手无策。

汉朝时期,王莽,搞王田制,想恢复上古井田,把土地收归国有,结果触动了天下所有地主的逆鳞,豪强并起,短短十几年,新朝灰飞烟灭。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丁口授田,想法是好。

可几十年一过,豪强照样用各种法子把地弄回自己手里,制度形同虚设。

宋朝王安石方田均税法意图丈量土地、均平赋税,结果呢触动太多人利益,新旧党争闹得天翻地覆,最终人亡政息,变法成了泡影。

朱元璋虽然从小穷,没有读过书。

但,这些都是历史上典型的例子。

前车之鉴,这个道理他朱元璋还是懂的。

土地兼并这种事情,不是王莽、孝文帝、王安石不够聪明,不够有魄力。

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整个封建制度的痼疾。

这种庞大到足以吞噬任何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堪称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填不满,砸不烂。

朱元璋靠在椅背上。

疲惫地合上双眼。

土地兼并这种事情,就如如同乌云压顶。

根本无法解决。

在想想妹子的的咳嗽声。

在看看朝堂上道貌岸然的身影,

贪婪无比的嘴脸。

朱元璋只觉得他这个布衣天子,开国雄主。

感到很大的无力。

这龙椅,

坐得真累啊。

殿内陷入一片死寂。

朱雄英他听着朱元璋的话。

不禁眉头皱了皱。

土地兼并。

这确实是件严重的事情。

甚至,自己的皇爷爷朱元璋,这位开国帝王对土地兼很痛恨,但面对积弊依旧感到无力。

朱雄英眉头微蹙,思绪涌动。

土地兼并,这可问题可谓是困扰了中原王朝数千年,也因为这个问题导致无数王朝由盛转衰最终崩塌。

后世称之为王朝周期律。

算得上是一种核心顽疾了。

其复杂程度,可不是宝钞问题能比的。

小巫见大巫了属于是。

土地兼并问题盘根错节。

不但涉及地方豪强、士绅集团、官僚体系,甚至还有着皇室勋贵等庞大而顽固的利益集团。

真的动土地兼并的话。

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前世倒是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

历朝历代,对于土地兼并的解决方法,无数能臣干吏殚精竭虑,尝试过限田、均田、抑制豪强等各种手段,但收效甚微。

或只能奏效一时。

真正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痼疾,并为王朝续命的良策,似乎要到更晚近的时代才出现雏形并得以实践。

其中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一是清朝雍正年间力推的摊丁入亩,二是明朝中后期张居正改革的核心一条鞭法。

若是解决土地兼并,唯使用这两法不可。

这两种赋役制度的变革。

其实核心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旨在简化税制、相对公平税负,并间接抑制土地兼并。

也就是将原本按人头征收的丁税,废除或摊入土地税中征收。

同时将各种繁杂的实物、力役征发折合成银两统一缴纳。

如此一来。

那些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通过隐匿人口、勾结胥吏等手段逃避沉重的丁税和徭役负担。

因为他们占有的土地越多,需要缴纳的合并后的税银就越多。

而对于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沉重的人头税被取消或大幅减轻,负担自然大大降低。

国家也能更有效地掌握土地和税收,减少中间环节的贪墨。

这两种方法虽然不能根治土地兼并,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它们确实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国库收入,延长了王朝的寿命。

它们代表了解决这一千古难题相对成熟的方向。

看着眼前这位被土地兼并问题折磨得心力交瘁、怒火攻心的皇爷爷。

朱雄英心中渐渐有了方向。

他觉得,可以直接将摊丁入亩或一条鞭法这些方法,简单的说一下。

虽说这些概念太过超前,涉及的利益调整过于巨大。

但,确实有效果。

而且皇爷爷朱元璋在杀了胡惟庸后,大权独揽,乾纲独断。

是有这个能力,推行这两种方法的。

不过问题是,他仅仅知道大概的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真正的细节就不清楚了,国运商城中倒是有,但需要兑换。

其实问题也不大,他可以循序渐进,先抛出核心思想这颗种子,引导朱元璋自己去思考问题的症结,看到可能的出路,等他慢慢理解并接受这种思路后,再结合大明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推行。

思索间。

这个时候。

乾清宫大殿内,压抑的气氛几乎凝固。

朱元璋的怒火如同实质,沉甸甸地压在朱雄英的心口。

随即,朱雄英深吸了一口气。

他抬起头,声音不高,道:“皇爷爷,孙儿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你有办法?”

朱元璋那原本因愤怒而略显佝偻的身躯,猛的一震。

他倏然转过身,看向朱雄英。

朱雄英这话的意思是,他有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

想了想,朱元璋摇了摇头道:

“雄英啊,”他的声音很平淡,带着质疑,“你可知晓,这土地兼并,是打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顽疾,是历朝历代都迈不过去的鬼门关。”

“古往今来,多少被赞为圣贤的智者,多少号称豪杰的英雄,为这个问题绞尽了脑汁,耗尽了心血,限田、均田、抑兼并,法子想了一个又一个,可结果呢?”

“结果都是镜花水月,水中捞月!”

“到头来,该兼并的照样兼并,该流亡的照样流亡,王朝的气数,还是被一点点啃噬殆尽。”

朱元璋高大的身影在朱雄英面前投下浓重的阴影。

看了看朱雄英。

不再多说什么。

只是认为,朱雄英是为了安慰他,才这样说道。

一个才八岁的娃娃,读了几本书?识得几个字?

经历过几多世事艰难?

能轻飘飘地说‘有办法’,朱雄英能有什么办法,当这是什么了,是在东宫玩耍的沙盘推演,还是听评书先生讲的演义故事?

这土地兼并,背后是盘根错节的利益,是遍布天下的豪强,咱大明朝的根基命脉。

这可不是朱雄英以为的,信口开河、儿戏对待的事情吗。

朱元璋虽然并未多说什么,但脸上充满对朱雄英的不信。

他看着眼前这个聪慧异常却终究稚嫩的孙儿,土地兼并问题的复杂与凶险,牵涉的利益网庞大到,足以掀翻任何一个试图强力改革的帝王。

他年轻时亲身经历过家破人亡的惨痛,登基后又目睹了无数试图解决此弊却最终折戟沉沙的尝试。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艰难。

自己这孙儿确实了不得。

但。

一个八岁的孩子,即便天纵奇才,能拥有超越古往今来无数圣贤豪杰的智慧,找到破解这千古难题的通天钥匙?

这超出了他认知的极限。

更像是一个不谙世事孩童的天真幻想。

大明宝钞,孙儿确实制造出来了,可在面对这个更庞大、更顽固的顽疾时,却根本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