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好圣孙,替咱监国! > 第26章 有事秉奏,无事退朝
换源:


       “这...”

朱标失声低呼,面色发变。

不怪他反应激烈,实在是这新型大明宝钞的变化,确实让他感到不能想象。

甚至,此时朱标拿着宝钞的手都有些抖。

为了看的更具体,朱标也随即调整着角度,确认新型宝钞的特色。

不得不说,这花纹很是神奇。

最终朱标也确定,这景象并非幻觉。

这看起来,并非是那么简单的印刷技巧。

深藏纸张内部的纹理防伪,构思之精妙,工艺之复杂,恐怕已经完全超出了现有的宝钞制造工艺了吧。

这不是现的印钞技术的能理解的。

朱标只感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这,是绝技吧?

思索间,朱标他转过身,看向朱雄英,眼神里充满了震动。

这种新型宝钞,也能制造出来,他有种第一次真正认识自己这个儿子。

随即,朱标便将这张蕴藏着水印龙纹的宝钞放回案上。

心头震撼,依旧如潮水般翻涌。

他看向着朱雄英,心中震动后,也有些些许疑问。

毕竟,真正宝钞能不能用,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他虽是太子,但也清楚,宝钞方面,需要更实际的其他问题解决才行。

这个念头浮上心头。

朱标的声音带着些许认真:“雄英。”

“此新钞技艺确实惊世骇俗,防伪之能前所未有,但,此等宝钞,制造起来是否过于繁琐?”

“所耗人工物料又需几何,我想知道造价会不会太高昂。”

作为监国太子,朱标可是清楚的很。

任何一项新政,尤其是涉及国家命脉的货币改革,成本与可行性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

若这新宝钞精美绝伦却无法大量、稳定、经济地制造。

那便无用了。

就如同镜花水月。

只是看着不错,但毫无实际意义。

朱雄英心中,倒是已经想到了父亲会有此问。

他面色平静,解释道:

“父王所虑极是。”

“不过请父王放心。这新型宝钞的制造流程,孩儿与工部宝钞提举司的几位大匠反复推敲过。它只是在原本的制钞工序上,增加了两道核心工艺:一是改良纸浆配方并在抄纸过程中嵌入特殊丝线形成水印图案;二是采用了新设计的、更精密的雕版和更稳定的印刷方法。这些新增的步骤,皆由专设的工坊和经过特殊训练的匠人负责,流程清晰,职责分明,并不会过多拖累宝钞提举司整体的运转效率。”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造价,确实比旧钞有所提升。主要是水印纸张的抄造和新雕版的刻制成本较高。但经过孩儿初步核算,每张新钞的额外成本,大约比旧钞高出三成左右。这个增幅,完全在朝廷财政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一旦大规模生产,技艺纯熟,成本还有望进一步降低。”

朱雄英随即拿起那张新宝钞,指着上面的水印龙纹。

“同时,此新钞真正的价值,就在于这‘水印’防伪,此标识乃纸张天生自带,深藏其中,非我官办工坊秘法绝无可能仿造。”

“民间作坊,纵有能工巧匠,也断无此技术根基。更妙的是此防伪之法,一目了然,寻常百姓,无需任何工具,只需对着光亮处一看,真假立判!再不会受那些粗制滥造的假钞蒙骗,也无需依赖繁杂的官印辨识。”

其实这个,谁都清楚。

包括太子朱标,

因为宝钞崩坏的关键,最重要的就在于失信于民。

人家都不信任你这东西了,还怎么推广。

难道强迫着人家使用?

这也导致,只有重建百姓对朝廷信用货币的绝对信任,才能让宝钞在民间重新顺畅流通。

这样最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也就是盘活经济,充实国库。

而融合了新型防伪技术的宝钞。

才是重塑民间信誉的解决方法。

朱标听了后,久久沉默,感到震动,于是便决定朝会上,把这大明宝钞拿给臣子们,挨个看看。

闻言,朱雄英点了点头。

他随即看着父亲脸上依旧的震撼,又提起了另外一事。

他从怀中取出朱元璋昨夜亲笔拟就的圣旨,递到朱标面前。

“父王,这是皇爷爷的意思,土地兼并合该解决了,这是‘一条鞭法’,皇爷爷昨夜已然知晓,并已拟好此旨意。”

朱标微微一怔。

土地兼并?

一条鞭法!

父皇这是准备对豪强和大族们动手,这这张,土地兼并岂是那么好解决的?

他接过圣旨,展开细读。

确实是父皇的笔记。

父皇的笔记他很熟悉的,且刚劲有力,使用御笔朱砂。

这些字迹映入眼帘,看到‘朕心甚慰,特准此奏’这八个字时后,朱标心绪微动,既有些激动,又有些心意。

其实,这个时期改革土地兼并,还真的是一件好事。

他没想到,父皇的动作如此之快。

更没想到父皇对此事的重视程度竟如这么高。

甚至超出自己的预期。

这意味着,土地兼并这件事情,父皇会提供支持!

“好。”

朱标点了点头,道出一个好字。

他攥着圣旨,看向朱雄英。

“雄英。”

朱标的声音微微提高了些许,“今日早朝,不仅要向百官宣告土豆、红薯此等天赐祥瑞,解民倒悬之困,这足以革除宝钞积弊、重塑朝廷钱法信用的新型大明宝钞,也定要一同昭示天下;还有一条鞭法,也都要拿出来。”

“让满朝朱紫,或心存疑虑、或固守旧规、或暗怀鬼胎之人,好好看看,看看我大明储君与皇长孙,究竟在做怎样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看看这大明的未来,究竟握在何人手中。”

朱标的话语很有分量。

堪称掷地有声。

而这时,天也渐渐亮了几分。

殿外晨光,冲破了薄雾。

金灿灿的光芒泼洒在琉璃瓦上,透过窗棂,照亮了案头。

卯时刚过。

紫禁城的轮廓渐渐清晰。

奉天殿外,巨大的汉白玉广场上。

此时此刻,文武百官早已经到齐了。

大明朝洪武朝时期的规矩还是很严格的。

大多数臣子皆身着各色朝服。

同时,依照品秩高低,早已列队肃立多时。

晨风带着些许凉意,掠过广场。

数百人的队伍鸦雀无声,纹丝不动。

大家都很守规矩。

每个人的脸上也带着惯常的肃穆,眼神低垂或平视前方。

“铛、铛、铛。”

就在这个时候。

悠远而沉浑的景阳钟声,自宫城深处次第传来。

这道道中声,其实就是宣告早朝开始的钟声、

嘎吱嘎吱。

奉天殿那厚重的、镶嵌着鎏金门钉的朱漆大门,在钟声余韵中,被两侧的内侍缓缓向内推开,发出沉闷而悠长的嘎吱声。

门内,殿宇深邃,烛火通明。

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出。

身着绯色宦官服色的首领太监,手持拂尘,自殿内快步走出,立于丹陛之上,面容整肃,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宣道:

“上朝。”

这声音如同号令。

顿时,广场上所有官员皆神情一凛。

他们纷纷扫了扫自己的衣服,又整理了一下衣冠。

随即按着既定的序列,鱼贯而入。

奉天殿。

偌大的奉天殿,殿内空间极为宏阔。

楠木巨柱支撑着高耸的藻井,金砖倒映着殿内数百盏长明灯摇曳的光影。

几座巨大的鎏金铜香炉中,上好的龙涎香正袅袅升起淡青色的烟雾,弥漫在空气中,带来一种宁心静气的芬芳,大殿最深处,九层丹陛之上,那张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蟠龙金漆御座,在无数烛火的映照下,散发着令人不敢逼视的威严光芒。

朱元璋依旧没有到来。

御座之上没有任何人坐着,通常情况下那里都会端坐着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但随着太子监国,朱元璋已经很久没有露面了。

其实,朱元璋不上朝,对于臣子们压力能小很多很多。

大多数臣子,一看到朱元璋那身明黄色的十二章衮服,翼善冠,或者被朱元璋锐利如鹰隼般的眼睛盯着的时候,都会感到慌乱和惧怕。

毕竟。

他们这位陛下杀人不眨眼。

是真的乾纲独断。

此时,御座稍后侧下方,是太子朱标与皇长孙朱雄英。

朱标身着杏黄色四团龙圆领常服,身姿挺拔,面色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意,朱雄英则是一身靛蓝色世子常服,身量虽未足,但站姿如松,面色沉稳,不见稚气,父子二人静立御座旁。

“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虽说朱元璋没有到,但御座就代表着皇帝,所有人该喊还是要喊,该跪还是要跪。

待百官在殿中按文武分列站定。

鸿胪寺官员一声长喝,殿内数百官员齐刷刷地撩袍跪倒,行三跪九叩大礼。

山呼万岁之声整齐划一、

如同海潮般在殿宇梁柱间回荡。

“平身。”鸿胪寺卿淡声道。

“谢陛下。”

百官再叩首,方才起身,垂手肃立。

殿内恢复了寂静。

香炉青烟无声缭绕。

太子随即坐于一侧,然后缓声道:“诸位,有事秉奏,无事退朝。”

大明朝,自然不可能没有事情。

早朝按部就班地开始。

户部尚书赵瑁手持象牙笏板,趋步至御前,声音平稳地禀报着近期国库收支情况:

“启奏太子殿下。”

“近月以来,山东、河南、湖广等地相继报灾,或旱或涝,灾民流离失所者众。”

“户部遵照陛下及太子殿下旨意,已紧急调拨各仓存粮及库银共计一百二十万石、白银八十万两,用于赈济灾民、修筑堤防、安置流民。然则,赈灾支出浩大,加之北疆军饷、河工岁修等常项开支,国库存银已显空虚。臣等议,当于今秋,向各布政使司酌情加征部分赋税,以补国用之不足。”

户部尚书奏罢,垂首静候。

殿内气氛略显凝重,灾情与加税,向来是牵动朝野的敏感话题。

闻言,朱标目光闪烁。

很快,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随即不紧不慢的道:

“户部所奏灾情紧急,赈济刻不容缓,此乃国之根本,民之生路,卿等处置得当,开源节流,确为当务之急。然则向地方加征赋税一事,事关民生疾苦,需慎之又慎。既要解燃眉之急,亦不可竭泽而渔,更须严防地方胥吏借机盘剥,激起民怨。”

“此事,户部需会同吏部、都察院,详议章程,务求稳妥,既要确保国用,更要体恤民力。待细则呈报后,再行定夺。”

这种事情,对于朱标自然不是难事,很快就解决了。

户部尚书赵瑁躬身领命:“臣遵旨。”

朱雄英打量着这个赵瑁,若他记得没错的话,此人可是个大贪官。

郭桓案,就有着这赵瑁的参与。

赵瑁奏完事情后,接着就是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名叫李敏。

工部今日需要朝廷处理的事情很简单。

各府州县报,多处城墙、官署、驿站等因年久失修,或遭风雨侵蚀,或经兵燹损毁,多有倾圮之虞。

特别是沿边数镇城墙,关乎边防稳固,亟需修缮加固。

工部已初步勘查,请旨拨付工料银两,以资修葺。

说白了,就是花钱。

大明朝现在很缺钱,但有的钱不能不花。

朱标略作沉吟,颔首道:“城池官署,乃安民守土之基,边防城墙,更是国之屏障。修缮之事,确属紧要。工部可先行拟定详尽的修缮方案,包括所需物料、人工、工期及预算,分列缓急,条陈奏报。待朝廷议定款项来源及拨付方式后,再行施工。务必做到工料实在,核算明晰,杜绝虚耗。”

“臣遵旨。”

剩余的,比较重要的,也就是民间的一些事情了。

这归于刑部管辖。

现任的刑部尚书名叫开济。

这个人,朱雄英仔细看了看。

这家伙其实挺惨的,未来是因为空印案而死的。

嗯。

对了。

空印案,也需要解决一下。

刑部这边的奏折,基本上就是民间的盗匪之事。

各地多有奏报,或因灾荒流离,或因吏治不清,山野之间,盗匪啸聚之势复起。

尤以两淮、荆襄、川陕交界之地为甚,劫掠商旅,滋扰乡里,甚或有攻城略寨之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