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好圣孙,替咱监国! > 第27章 这是真正利于大明的神物
换源:


       地方官府虽竭力弹压,然贼势蔓延,恐非一地之力所能速靖。臣请旨,增派得力干员,或调邻近卫所精兵,协同剿抚,以靖地方,安民心。

盗匪猖獗。

这让朱标眉头微蹙。

然后脸色就沉肃下来。

声音也不似原来那般,而是带着凛然。

“民不安居,盗匪蜂起,此乃大患。”

“刑部所奏甚是,着刑部即刻会同兵部,遴选精干官员及得力将校,持朕手谕及兵符,分赴盗匪猖獗之省府州县,全权督导地方剿匪事宜。务必明察贼情,分清首恶胁从,剿抚并用,务求根除。”

“同时,严令各地官府,整肃吏治,清理积案,安抚良善,断不可再给匪类以可乘之机!所需钱粮兵械,由户部、兵部优先协济。”

“臣等遵旨!”刑部尚书与随后出列应和的兵部尚书一同领命。

朱雄英就在旁边看着呢,不得不说父亲朱标处理这些相对而言棘手的政务,确实很有能力。

条理很清晰,指令也很明确。

既能体恤民情艰难,又能果断决策。

甚至还做到了恩威并施的地步。

这份沉稳练达的气度,确实是位合格的监国太子啊。

朝堂上,也不禁只有朱雄英这么想。

下面的很多老臣,这个时候也看在眼里。

心中暗自点头。

相较于陛下的乾纲独断,其实他们更喜欢太子,太子这种宽厚中,确实让朝堂的氛围缓和了不少。

各部大臣,到这里已经奏报的差不多了。

殿内恢复安静。

这也就代表着,大事商量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小事。

小事解决了,也就该退朝了。

不过这个时候,朱标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下肃立的群臣,脸上笑意。

他随即道:

“诸位卿家,今日早朝,除方才议定诸事外,本宫尚有几件关乎国本、惠及万民之大事,需与诸位共议决断。”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面色发顿。

虽然殿内依旧保持着肃静。

可所有官员的目光都纷纷看向了朱标。

那些原本低垂的眼帘抬了起来。

诸多大臣,心思开始转动。

能让太子殿下在议定完赈灾、修城、剿匪这等要务之后,言称大事,那看来这件大事不一般啊。

想来,分量非同小可。

什么大事?

而且太子还说几件大事,这到底是几件啊。

这两件大事?

会是什么?

是关乎储位?

还是涉及边关?

抑或是某种变革?

疑惑、好奇、谨慎、观望。

种种情绪浮现在臣子们的心中。

百官们依旧保持着恭敬的站姿。

虽然太子比陛下要宽和的多,

但他们依旧没有交头接耳。

甚至轻微动作都几乎没有。

每个人都认真起来,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大事。

但朱标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

他依旧表现的很平静,虽然说,今日要宣布的几件大事,都足以震动朝野。

而他早直径知晓了这些事情,自然要保持淡定。

大明朝的太子,也应该是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的那种人。

他随即侧身,对侍立在御座旁的一名侍卫,递去一个眼神。

这眼神意思很明显。

内侍随即心领神会,躬身一礼。

然后转身,从殿侧的小门退了出去。

殿内落针可闻。

很是寂静。

所有人都看向内侍退去的方向。

然后很快又落回太子身上。

朱标气定神闲。

很快,那名内侍去而复返。

他双手捧着一个尺许见方、没有任何雕饰的深色木盒,回到朱标身边,将木盒放在御座前方的御案之上。

朱标伸出手,亲自打开了盒盖。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了那木盒之内。

难道是什么宝物?但陛下崇尚节俭,太子也是如此,若是宝物的话,根本不尊称被形容成为大事。

和大多数人所想象的一样,并不是宝物。

因为盒内并无珠光宝气。

相反,这盒子里面的东西看起来还很平常。

只有几块沾着些许新鲜泥土、形状大小不一的块状物。

它们在着明黄绸缎的盒底,显得很朴实。

甚至怎么说呢。

有些格格不入。

其中几块呈不规则球形,表皮粗糙,呈黄褐色;另几块则呈纺锤形或椭圆形,表皮光滑,泛着深紫红色的光泽。

这是什么东西?

疑惑如同实质般在殿内弥漫开来。

官员们看着那几块沾泥带土的疙瘩,眉头微蹙。

眼中充满了不解。

这是大事?

瞅着既非珍玩异宝,也非祥瑞贡品。

甚至看起来倒像是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某种根茎。

太子殿下郑重其事地要在朝堂上展示的大事,难道就是这几块不起眼的土产?

“太子殿下...”

终于,一位须发皆白、位列前排的老臣忍不住出列,询问道:“恕老臣眼拙,不知此为何物?有何特异之处?”

他的问话,道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朱标并未直接回答,脸上带着的笑意。

然后对身边的内侍示意。

内侍会意。

明白他要做什么。

随即内侍向殿外做了个手势。

很快,几名小太监端着数个红漆托盘鱼贯而入。

每个托盘上都整齐地码放着一些被清水洗净、并切成了小块或薄片的块茎。

这些切片,清晰地露出了内部或淡黄或橙红、质地细腻的瓤肉,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属于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

内侍们捧着托盘,走下丹陛,然后一个个的来到文武百官列队的空隙间,紧接着将盘中切好的小块,依次分发给前排的重臣以及各部堂官。

后排的官员虽未分到,但也纷纷引颈张望,试图看清那被传递之物究竟是何模样。

官员们看着被放到自己面前或同僚手中的小块,心中的疑惑更甚。

这到底是什么?

怎么看起来,像是能吃的?

一种粮食亦或者是水果?

随即,众人拿起这些沾着水珠、或黄或红、质地坚实的切片。

最终放在掌心仔细端详。

有的轻轻捏了捏,感受其硬度。

有的凑近鼻端嗅闻其气味。

然而。

他们也就只能判断出,这应是某种可食用的块根或块茎类作物外。

并无人能确切叫出它的名字。

同时大多数人,也无法理解其价值何在。

殿内一片寂静。

无数道目光看向丹陛之上的太子朱标。

朱标将百官的反应尽收眼底。

他理解这群人的样子。

困惑谁都有,毕竟谁也没见过这东西。

同时也能想到这土豆和红薯,土里刨出的疙瘩,却能承载起活民千万的重任。

这份震动,源于未知。

他也不磨叽。

清了清嗓子,声音响彻大殿:

“诸位卿家,”他举起手中一块完整的、表皮还带着湿润泥土的土豆,声音不高,“本宫手中此物,名唤‘土豆’。”

他又指向木盒中那紫红色的块茎,“而此物,则名‘红薯’。此二者,非是奇珍,亦非贡品,然其于我大明江山社稷、亿兆黎民福祉而言,实乃无价之宝,其用,可解饥馑;其功,可安天下。”

话音落下,殿内依旧安静。

但不知为何。

就是这份安静。

却仿佛有暗流涌动。

很多人都有些懵。

解饥馑?

安天下?

什么啊。

就这两个东西,评价何其之高?

真的假的?

不管真的也好,假的也罢,朱标这番话让所有人的目光,再度看向朱标手中的土豆和他指向的红薯上。

朱标随即也届解释起来。

“至于为何我这么说,其一,此二物,皆具非凡之韧性。其性耐旱,寻常雨水足以滋养;其性亦耐寒,非酷烈之冬难以冻毙;更难得者,其对土地之要求极低,即便是在贫瘠之山坡、沙地、新垦之荒地,无需精耕细作,亦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此等习性,实为天赐我大明以广辟田畴、增辟粮源之良机。”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其二,亦是其最可贵之处,在于其亩产之巨。”朱标的声音微微提高,“经试种及多方验证,此土豆与红薯,精心栽培之下,其亩产可达数千斤之巨!”

“数千斤?”

这简单的三个字,确确实实让所有人面色微微变化。

虽未在殿内引起惊呼喧哗。

却实实在在地在所有听到的官员心中炸开了!

殿内的寂静,

这个时候,忽然被压抑所取代。

所有拿到切片的官员,手都下意识地收紧。

仿佛要确认手中这小小一块的分量。

后排的官员身体微微前倾,眼睛瞪大,试图从同僚手中的切片推演数千斤的规模。

即便是那些位高权重、见惯风浪的老臣,如李善长、徐达等人,也抬起了眼帘,看向朱标和他手中的作物。

脸上惯常的平静被震动所取代。

虽然这震动被他们强大的自制力压制在平静的面容之下。

亩产数千斤?

这听起来确实是有些夸张了,甚至可以说,有些颠覆很多人对农事的所有认知。

如今大明上田,稻麦轮作,风调雨顺之年,亩产也不过二三百斤。

这其貌不扬之物,竟能有十倍乃至二十倍之产?

若此言非虚。

那困扰历代王朝、让皇帝夙夜忧叹的粮食问题,岂不是...

很容易就解决了?

没有人出声质疑。

但这番震撼,却如同实质般,浮现而出。

朱标将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

他依旧表现的很平静,随即继续道:

“其三,此二物不仅高产,更兼用途广泛,易于食用。其块茎富含淀粉,可蒸、可煮、可烤,熟后质地软糯,滋味甘甜,饱腹感极强,堪为主食之选。亦可切片晒干储藏,或磨粉制作糕饼面食,变化多端。其藤蔓枝叶,亦可充作牲畜饲料,物尽其用,绝无浪费。”

“诸位试想,若将此二物广植于大明南北东西,无论沃土瘠壤,皆可收获数千斤之粮。则我大明百姓,何愁饥馑,仓廪何愁不实,社稷根基,何愁不固?此实乃天佑大明,赐予我朝活民济世之神物也。”

朱标的话语落下,殿内陷入了寂静。

先前因数千斤而起的震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渐渐沉淀了下来。

很多人显得更加震动。

更是难以置信。

官员们看着手中的切片,看着御案上的木盒,心中不禁思索起来。

若是这一切是真的。

那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困扰王朝千年的粮食危机,有了根本性的解决方案,也意味着流民会减少,边疆能屯垦,国库将充盈,天下将大安。

说句夸张的话,就这么两种新型粮食,就足以改天换地了。

也是因为这种种想法,让所有人的心绪都难以平静。

却又因身处朝堂,必须维持着表面的庄重。

良久后,韩国公李善长不禁出列,询问道:

“太子殿下,此此神物,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为我大明所得?此等关乎国本之重器,其种源、种植之法,是否已有万全之策?”

韩国公问的很重要。

因为确定这两种粮食和朱标所说的没有区别的话,那就要考虑种植培育的问题了。

还有推广。

同时,这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

闻言

朱标看向朱雄英。

这个动作,其实已经相当于在回复李善长的话了。

胜似千言万语。

很快,奉天殿内,大臣们也纷纷看向了朱雄英。

这该不会是,皇长孙殿下弄出来的吧?

这...

朱雄英感受着这群人的眼光,没有任何避让,声音随之响起,

“此土豆、红薯二物,其种源来历,确有一段机缘。”

“去岁秋,我于文华殿偏殿藏书楼中,偶得一卷前元遗落之残破海图笔记。”

“图中标注南海诸岛,文字则多为异邦番语,晦涩难懂。小子一时好奇,便着人寻访通晓番语之海商及博学之士,历时数月,方将其大致译出。”

他顿了顿:“笔记中记载,元时曾有海船远航,于极南之地的数座大岛上,见土人种植此二种块茎作物。土人以此为主食,不惧饥荒,体质强健。笔记中更详述了此二物耐瘠薄、产量奇高之特性,并附有简略图样,我观之,深觉奇异,便留心记下。”

“后机缘巧合,我得知,有闽浙海商,常循古航线往来南洋诸国贸易。小子便托付可靠之人,携重金随其船队南下,按图索骥,费尽周折,终于在数月前,自那远海岛屿之上,寻得此二物之鲜薯及藤种若干,历经艰险,完好运回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