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倒是也没有特意编造什么。
反正,就是一个借口罢了。
简单的叙述,也到此为止。
至于渲染过程的惊险,夸大自己的功劳,朱雄英想了想,也就算了。
土豆和红薯,大明朝出现了这种东西,这种功劳需要夸大吗?
只需要把发现和获得,这整个过程给勾勒出来。
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但,朱雄英是这么想的,可话语背后蕴含的信息,却让殿内百官心中掀起波澜。
海外异域。
前元海图。
重金求购。
远航艰险。
这这这。
听起来,这般离奇?
果然,但凡是好东西,都不可能那么容易的落到手里,听了了皇长孙的话,他们感受到了凶险,可以说,这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让这土豆和红薯与大明失之交臂。
幸好有皇长孙殿下啊。
若是没有皇长孙殿下主导这一切的。
恐怕红薯和土豆,还真的到不了大明。
殿下,还尚未成年啊。
是皇长孙,不是太子,也不是什么陛下。
这个时候,百官私底下议论纷起来,朱雄英的目光扫过众人,看到了他们的面色变化,并未过多在意,他随即继续说道:“种薯藤种既得,需深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遂即于京郊皇庄,择向阳坡地数亩,避开沃土,专选较为贫瘠之壤,聘请经验丰富之老农,严格按照笔记所述及土人种植之法,亲自督导试种。”
“自春播入土,至秋日收获,历时近半载,期间,本宫时常前往查看,记录其生长情形。此二物确如笔记所言,耐旱耐瘠,少有病害。藤蔓匍匐,叶茂根深。及至秋收。”
“亲测其亩产,土豆实收三千七百余斤,红薯更高,达四千一百余斤!且所获薯块,个大饱满,品质上佳。”
这番话,同样是编撰出来的,就是让其变得更加合理罢了,并且来之前他已经和太子朱标说过了。
父亲也支持他这样做。
毕竟,自家人怎么说都还好,可面对这些臣子,有的时候必须把话说的明明白白,不然的话他们问这问那的,还需要耽搁不少的时间。
也就是,随着朱雄英的话音落下。
轰。
虽然,早有朱标之言在前。
言称这土豆和红薯的产量。
可真正,精确的数字,从亲历试种过程的皇长孙口中吐出时。
这份震撼,在百官心中,依旧很是强大。
三千七百斤。
四千一百斤。
这听起来也太夸张了啊。
已经不再是模糊的数千斤。
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数字。
这种事情,不会轻易拿出来骗人的,是足以将任何怀疑都碾碎的证据。
殿内保持着可怕的寂静。
这个时候,户部的官员们已经开始在心中计算着。
一亩地四千斤,十亩便是四万斤,百亩四十万斤。
若推广至一省、全国。
这是一个何等恐怖的数字?
兵部的将领的想法则完全不同。
边军粮草若能如此充足,那么大明朝面对异族,将会没有任何压力。
吏部的官员,想法也很简单。
流民若得此物安身立命,就将不会作乱了。
朱雄英看了看众多臣子,继续道:“此二物,非我之功,实乃天佑大明,假我之手,将其自海外荒岛引回中土。今试种已成,其效卓著。我恳请陛下、太子殿下,及诸位明鉴,此乃活民济世之良种,当速行推广,广植天下,使我大明百姓,再无饥馑之苦。”
朱雄英的这番话很实在。
更是诚恳。
言语中,没有所谓的居功自傲。
其实朱雄英看到更真切些,这未来的皇位始终是他的,他不需要争夺什么,所以对于这粮食而言,他的想法只有黎民福祉、国家发展。
其余的,不多想。
奉天殿沉寂。
香炉的青烟袅袅。
烛火的光芒浮现在一张张官员的脸上。
朱标听着朱雄英的话,他的目光不禁落朱雄英身上,眼中满是赞许和骄傲,更很是欣慰。
真的是好圣孙啊。
朱标心中很自豪。
殿下的文武百官,无论心中作何感想,也都认真起来。
大明朝有了这位皇长孙。
自然当兴旺三代啊。
因为根据皇长孙所说的话,确实也证明了皇长孙的能力。
譬如。
敏锐洞察、果决行动、严谨求证等等。
更重要的是,皇长孙的想法仅仅只有一颗,对国计民生的看重。
因为朱雄英才仅仅八岁的原因。
这份远超年龄的担当,更加让人重视。
不过,震动归于震动,现在还是有一个问题的,那就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到底是真的假的,他们不敢确定,实在是听起来有些太过于天方夜谭了。
颠覆常识的话,有的时候需要一个被理解的理由。
亩产数千斤。
这。
这听起来确实显得不太可能?
“太子殿下,这确定是真的?”这个时候,有老臣询问道,说话的老臣须发皆白、位列勋贵班次。
他倒是并非质疑太子或皇长孙的话。
而是这数字本身。
确确实实,完全冲垮了他毕生对粮食产量的认知。
毕竟,他活了这么大岁数了。
从来没有听说过啊。
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浮现困惑之色。
“老臣,老臣世代与田亩打交道,深知稼穑艰难。便是江南膏腴之地,风调雨顺之年,稻米亩产也不过三四百斤,此物能十倍于斯?此非人力所能及也。”
他的声音不高,却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依旧不相信。
或者说,质疑。
这声质疑,并没有让朱标和朱雄英意外,很多官员听了这位老臣的话,也有些疑惑。
毕竟,这并非是小事。
这个时候,吏部另一位大臣侍郎,出列半步,深深一揖,道:“太子殿下恕罪,皇长孙殿下所述,言之凿凿,臣等不敢妄疑。然则此等神异之事,亘古未闻。殿下所言亩产之巨,实乃惊世骇俗。为安天下之心,为杜悠悠之口,臣斗胆恳请殿下,可否容臣等亲往皇庄,一观究竟?或……或由有司详查,以验其实?”
他的话语,显得很委婉。
不过表达的意思很明显了,他们这些臣子想亲自证明一下。
他的提议,得到了不少官员的认同。
顿时,不少目光投向朱标。
其实,他们也不是恶意刁难。
只不过,这件事情需要确定一下。
毕竟这是朝堂之上,此事更是关乎国本之事。
谨慎求证,是应有之义。
面对这意料之中的质疑,朱标的神色平静。
毕竟,他早就看到了,也算是过。
他微微抬手,示意那位礼部侍郎退回班列,目光扫过文武百官,声音不高:
“诸位卿家心中所惑,本宫深知。”他的语气平和,“亩产数千斤,确乎超出常理认知。若非亲眼所见,亲身所验,本宫亦难轻信。”
他略作停顿,一字一句的道:“然则,本宫方才所言,句句属实。此土豆、红薯之产量,非但本宫亲眼见证于收获之日,便是陛下,亦于前日亲临东宫后院,检视过那堆积如山的收获,陛下圣目亲鉴,岂能有虚。”
“陛下亦见过?”
这句话,堪称轻描淡。
但,就是这样的一句话。
某种意义上,远超任何辩解。
殿内再度寂静。
所有官员,无论原本是震惊、疑惑、期待,此刻全部都定了神。
陛下若是确定了。
那自然没有问题了。
不过,陛下不是在养病吗?
重病初愈后,去了东宫?
检视这两样新作物?
然后,亲眼确认了产量。
那这样的话,他们也就相信了,陛下亲自背书,其真实性,已无需再议!
那位最先质疑的老勋贵,身体晃了一下,随即低下头,不发一言。
礼部侍郎也退回班列,垂手肃立。
任何求证的想法,在皇帝亲鉴的事实面前,都显得多余且不合时宜。
短暂的死寂过后。
当确定这件事情是真的后,文武百官就议论起来,声音甚至有些嘈杂。
“天佑大明,此实乃天佑大明。”户部尚书赵勉按捺不住出列,声音带着颤抖,朝着御座方向拜下,“太子殿下,此等神物降世,解万民于倒悬,实乃旷古未有之祥瑞,发现并引种此物者,功高社稷,恩泽千秋!其功勋,足以彪炳史册,与开国勋臣同辉,臣,恳请陛下、太子殿下,厚赏引种之人,敕封显爵,以彰其功,以慰天下!”
他这意思很明显了,皇长孙朱雄英发现的,那自然要给予赏赐。
“臣附议。”刑部尚书也出列拜倒,“此功至伟,非重赏不足以酬其劳。”
“臣亦附议。”
“引种此神物,活民亿万,其功可比大禹治水,当立生祠,受万民香火供奉!”
“恳请陛下、太子殿下明示功臣姓名,以昭天下。”
请功之声此起彼伏,群情激昂。
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既然是朱雄英拿出来的这东西,那就早早的定下朱雄英皇太孙的名分。
这样,未来发生宫廷之内的事情,也就不用选择站队了。
很多素来持重的老臣,此刻难掩激动之色。
他们其实并非虚言奉承。
这个时候,谁都能看到了这土豆红薯背后蕴含的、足以改变国运的力量,皇长孙能献上此物,谁就是大明朝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毕竟,有了这种产量的粮食,那改变自然不用多说了。
粮食充盈,那么百姓自然而然就安居乐业了,也就意味着,他们再无需担忧青黄不接,再无流离失所的饥民,荒山野岭也能变成粮仓,家家户户仓廪殷实,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因饥饿引发的骚乱、匪患将从根本上消弭,乡野间重现男耕女织、鸡犬相闻的太平景象。
沉重的丁口税压力或将减轻,人口繁衍将迎来新的高峰。
大明朝也将国力空前昌盛,毕竟有一句话,有粮食国家才能强大,这么说吧,有足够的粮食、丰盈的粮仓,那就是大明王朝的根基,因为充足的粮食,才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也意味着更庞大的常备军,更充裕的国库储备。
无论是北御强虏,还是兴修水利,抑或是赈济灾荒。
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
都势必能拥有的底气。
神之手,国家也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定上升期。
经济也将日渐繁荣起来,有了粮食,百姓也就不用为了一日三餐而耗尽心力,剩余劳动力便可转向桑麻、纺织、陶瓷、冶铁等百工之业。
商业流通将因粮食基础的稳固而更加活跃,市镇将更加繁华,国家赋税来源将更加多元化、稳定化。
反正。
方方面面,都是好事,毕竟对于大明朝而言,粮食太重要太重要了。
仅仅是两种新作物,就已经代表太多太多了。
文武百官心中震动。
朱标看向奉天殿内的文武百官,随即道:
“诸位拳拳之心,本宫与陛下,俱已深知,你们方才所言之功勋,所请之厚赏。”他微微一顿,目光落在了身侧的朱雄英身上。
那依旧平静站立的靛蓝色身影之上,“皆应归于皇长孙朱雄英。”
虽然众人都知晓这个结果,但还是不禁震动,毕竟朱雄英今年才八岁啊。
尽皆,朱标也就准备和大臣们商量更重要的事情了。
“诸位,此二物之来历,雄英方才已有所陈,天赐神物于我大明,此乃不争之事实。当务之急,非是论功行赏之时,而是集思广益,共商如何将此活命之种,尽快播撒于我大明疆土,使其生根发芽,泽被苍生、”
他微微提高些许,继续道:
“目前需要商议的事情就是,推广之策当如何拟定,是朝廷设司专管,抑或责成地方州县力行,然后就是推广之地当从何处起始,是选灾荒频仍之地以解燃眉,抑或择水土相宜之处以求速效?”
“另外就是如何说服百姓,舍弃其世代耕种之粟麦稻菽,转而信任并种植此前所未见之新种,如何打消其疑虑,使其乐于接受。”
这些问题,皆不是小事。
毕竟,土豆和红薯确实是好东西。
可推广起来,也是个麻烦的事情。
是宝物再好,若不能落地生根,惠及万民,终究是镜花水月。
怎么让这天赐之物真正变成民之所食,才是目前看起来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