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好圣孙,替咱监国! > 第32章 韩国公李善长慌了
换源:


       朱标现在下达命令了。

这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听到朱标的话,崔崇彻底被吓到。

真的要抓人?

他就不该站出来说什么话。

好好好,现在让他当成典型了?

面临生死,崔崇也顾不得什么颜面。

他直接跪倒在地,进行求饶。

什么话都说出来了。

锦衣卫到底多狠,谁都清楚。

百官们也知道,锦衣卫就是朱元璋的耳目。

说句不好听的,他们就是爪牙,鹰犬,走狗。

不管什么级别的官,一旦锦衣卫出马,都没有任何好下场。

当年的胡惟庸,多么威风?

最终呢?

现在太子命令锦衣卫的人来,一旦调查的话,那么崔家在宁波当地所犯下的罪行,几乎很快就会被查出来。

朱雄英看着崔崇这幅样子,根本没有留情。

狗东西。

还敢站出来反对一条鞭法?

正好他现在缺一个杀鸡儆猴的例子呢。

他没有理会崔崇的慌乱,看向殿外的内侍,道:“来人。”

“宣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立刻前来,带走崔崇,彻查宁波崔家。”

内侍看了一眼,朱标也下了同样的命令。

于是内侍不敢耽搁。

闻言立刻离开奉天殿。

很快。

踏踏踏。

脚步声从殿外传来。

锦衣卫侍卫,有着很明显的标识,那就是身着飞鱼服,腰悬绣春刀。

来者正是锦衣卫指挥使,毛骧。

他面容带着几丝阴冷,实际上锦衣卫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对于皇权而言,他们是最好用的刀了。

“臣,锦衣卫指挥使毛骧,见过太子殿下,见过皇长孙殿下。”

毛骧躬了躬身子,然后单膝跪地,恭敬的行礼。

朱标没有多言,看向这个时候,已经几乎像一条死狗般,瘫软在地,面如死灰的崔崇,道:

“将此人带下去,并且彻查宁波崔家,给我好好的查,将崔家所犯下的罪行一一查清,禀报于朝廷。”

“臣,遵旨。”

毛骧恭敬地行礼。

身为指挥使,他太明白殿下这是什么意思了。

严查。

很查。

给宁波崔家查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家族所犯下的罪名都罗列清楚了,然后直接抄家。

随即毛骧看了一眼崔崇。

那眼神。

就跟看一头死人一样。

他挥了挥手。

立刻大量的锦衣卫上前,将崔崇从地上提了起来。

崔崇被带走的那一刻,已经彻底绝望。

他知道自己完了。

整个崔家,很有可能也完了。

这让崔崇,不禁看了一眼朱雄英。

心中满是不甘。

自己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了。

随着崔崇被带走,整个朝堂,安静了下来。

所有的官员,面色大变。

太子这是准备拿崔崇开刀啊。

然后震慑他们这些豪强地主,是要为推行一条鞭法,扫清障碍。

现在,该怎么办?

时间缓缓流逝,崔崇被锦衣卫带出奉天殿后,殿中显得很寂静。

百官垂首屏息。

这个时候,也无人敢抬头直视御座方向。

谁也不敢抬头啊,动不动就容易被人家给带走审问。

这谁不害怕啊。

暗中,不少人交换眼神。

他们都能从对方脸上看到惊疑未定之色。

太吓人了。

而且,谁也没想到。

皇长孙手段如此果决。

说杀人就杀人,说查就查!

朱雄英扫了扫下方,感觉确实杀鸡儆猴有些用啊,于是他目光缓缓扫过丹墀下的臣子,声音再度响起脸,“诸位臣工,”,朱雄英清亮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对推行‘一条鞭法’,可还有异议?”

话音落下。

群臣心头俱是一凛。

众人如何不明白,这是杀鸡儆猴之计。

皇长孙这是借崔崇之事敲山震虎,要为他们这些与豪强地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朝臣立规矩。

有须发花白的老臣嘴唇微动。

但心中叹了口气。

谁敢这个时候在说话啊。

他很想站出来说什么。

但,最终却只是将象牙笏板握紧了几分,终未出声。

此刻贸然反对,无异自寻死路。

奉天殿内很静。

朱标静立一旁,目光掠过朱雄英,眼底有过赞赏。

可以啊。

朱雄英这小子的手段,有父皇之风。

而朱雄英这边,此时已经将众人神态尽收眼底。

嗯,他很满意这种效果。

今日拿下崔崇,要的便是这般效果。

见久久无人应声,朱雄英转向朱标,道:“父王,儿臣以为,当下正是推行新法的最佳时机。”

朱标颔首:“准。”

朱雄英转身面对百官,声音清越:“‘一条鞭法’决意推行。先行在京师辖下各县试办,由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总领其事。”

此言一出,阶下顿时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众人都看向站在文官首列的李善长。

被点名的老臣李善长微微一震,显然未曾料到这烫手山芋会落在自己手中。

谁不知一条鞭法触动的正是豪强利益,主持此事者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朱雄英目光落在李善长身上:“李相国乃文官表率,深得皇祖父信任,此事非李相不可胜任。”

朱标亦开口道:“善长,此事关系国计民生,望卿勿辞。”

李善长变色彻底大变,他出列躬身,声音沉缓:“太子殿下、长孙殿下,老臣年事已高,近年精力已大不如前。如此重任,恐负圣托。还请另择贤能。”

话说得谦卑,但在场谁都听得出推脱之意。

这位三朝老臣,显然不愿蹚这浑水。

朱雄英神色不变,语气却加重了几分:“满朝文武,若连李相都担不得此任,还有谁能担得?”

话已至此,李善长深知再推脱便是违逆。

他深吸一口气,须发微颤,终是躬身领命:“老臣遵旨。”

朱雄英颔首。

基本上这就差不多了。

李善长在大明朝,绝对是属于重量级人物了。

有他出面,新法推行肯定能多几分把握。

让李善长敲定这件事后后,奉天殿内,百官肃立。

他们心中各有所虑。

经此一事,众人皆看清这位年幼的长孙殿下绝非易与之辈。

而李善长接过这道旨意时,便知自己已无退路。

新法成败,不仅关系国运,也将决定他李家的未来。

这对于他们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

朝会散去.

往常,随着朝会散去,大家伙也就各自离去了。

百官们该忙的的就忙去了,该回家的回家,可今日,奉天殿外的汉白玉广场上,却未如往常般迅速冷清。

相反很是热闹。

文武百官三三两两聚在一处,低声交谈。

他们交谈的内容,自然是今日的朝会内容了。

特么的,一条鞭法?

土地兼并?

很多人脸上都带着凝重之色。

现在这个时候,大明朝已经五月了。

五月的阳光,显得很是炙热。

阳光照在官员们的朝服上,他们却没有感觉到多暖和,反而感觉,这阳光就算再热,也驱不散心头的寒意。

土地兼并若是真的被解决了,他们该如何是好?

有须发皆白的老臣颤巍巍地扶着身旁同僚的手臂,摇头叹息:“八岁幼童,竟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斥责臣工怀私,这成何体统。这大明江山,何时轮到黄口小儿来指手画画了。”

他显得很生气。

这叫什么事情啊。

听了这位老臣的话,其余几位官员也不禁纷纷点头。

这事到底弄成什么样子啊。

很多人感觉到心中恼火,这个时候有人满脸愤懑之色,他压低声音道:“一条鞭法之事,目的是解决土地兼并,但想要解决土地兼并,历朝历代皆难推行。那些官员当年何等权势,推行土地兼并改革尚且阻力重重。如今要动天下田亩,重新丈量计税,谈何容易,这分明是要动摇国本。”

众人心知肚明,新法若行各家田产隐漏必将无所遁形,世代积累的财富根基难免动摇。

这就是在要所有大族的命。

“此事绝不能坐视。当联名上奏,请皇上三思。天下田亩制度沿袭百年,岂能说改就改?”

“不错,此事关乎国运,岂能任由孩童决断?我等当共进退。”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况且那崔崇虽然言语过激,但所言非虚。皇长孙此举,确实有违祖制。”

“诸位同僚,此处不是议论之地。隔墙有耳,不如移步他处细谈。”

众人闻言顿时警觉,纷纷四顾。

见有几个锦衣卫远远站着,虽看似无意,实则正在观察百官动静。

于是众人会意,各自散去,但眼神交汇间,已达成某种默契。

阳光照在广场上,将官员们的身影拉得很长。

三三两两的人群逐渐散去,但低声的议论却在宫墙内外继续蔓延。

每个人心中都明白,今日朝堂之变,只是一个开始。

李善长回到相府时,日头已经偏西。

他步履沉重,连朝服都未换下,便径直走向书房。

管家见状不敢多问,只悄悄吩咐下人备好温水巾帕,又让厨房温着参汤。

李善长的长子,名叫李祺。

李祺闻讯赶来,见父亲面色沉郁,亲自奉茶上前:“父亲今日下朝似有心事,发生什么了。”

李善长默然片刻。

示意儿子关上房门。

然后将朝会上皇长孙如何拿下崔崇、又如何将新法重担压在他肩上的事缓缓道来。

书房内烛火跳动,映照着他沟壑纵横的脸庞。

“为父此番,怕是进退两难了。”李善长轻抚案上奏本,叹道,“推行新法,必招致天下豪族怨恨;若是不推,便是违逆圣意。这把年纪,本想着平安致仕,不料临了却遇上这等难题。”

李祺神色也随之凝重:“父亲何不前往乾清宫,向皇上陈明利害?陛下对父亲素来信任,或可。”

李善长摇头打断:“陛下既然默许皇长孙在朝堂上行事,便是心意已决。此刻进宫,非但不能转圜,反倒显得老夫不识时务。”他起身踱至窗前,望着院中初绽的石榴花,“皇长孙此举,看似莽撞,实则深思熟虑。借崔崇立威,再用老夫来平衡各方势力,八岁孩童,竟有如此心机,实在令人心惊。”

李祺迟疑道:“那父亲准备如何应对?”

李善长沉默良久,方道:“明日你先去都察院告假,就说老夫身体不适,需要静养几日。且容我好好思量…”

烛花爆响,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父子二人相对无言,各怀心事。

乾清宫内,朱元璋负手立于窗前,见朱标与朱雄英进来,立即转身问道:“今日朝会如何?一条鞭法之事,可还顺利?”

朱标将经过细细禀报,说到崔崇被锦衣卫带下时,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孙儿做得对。”朱元璋颔首,“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这些人盘根错节,不动雷霆手段,难见成效。”他走到朱雄英面前,仔细端详着孙儿尚显稚嫩的面容,“只是你可知,今日此举,会招来多少非议?”

朱雄英抬头迎上祖父的目光:“孙儿明白。但为天下计,为百姓计,有些事不得不为。”

朱元璋闻言大笑,笑声在殿中回荡:“有我当年的气魄!”随即又正色起来,“但你要记住,帝王之道,恩威并施。今日立威已足,明日该当如何?”

朱标在一旁请示:“崔崇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目光一凛:“既然跳出来与朝廷作对,便不必留情。朕要亲审此案,让天下人看看,阻挠新法是什么下场。”他顿了顿,又道,“不过,不必急着处置。且关他几日,让那些背后的人着急着急。”

朱标欲言又止,终是沉默。朱雄英垂首立于一旁,神色复杂。

朱元璋看在眼里,放缓语气道:“你们先去歇息吧。明日朕要亲审崔崇一案。”待二人退下后,太祖才对屏风后道,“蒋瓛,去查查今日朝会后,哪些人走得最近。”

阴影中有人低声应诺,旋即消失无踪。

月光如水,洒在紫禁城的红墙黄瓦上。

这一夜,不知多少官员府邸灯火通明,不知多少密议在暗处进行。

而乾清宫内的烛火,也一直亮到天明。

又过了数日。

韩国公李善长终于忍不住了,亲自来了乾清宫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