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的那一次“握手”,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李睿和朱媺娖的心中,都激起了久久不平的涟漪。
接下来的两天,两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他们没有再单独相处,但彼此的目光,却总会在不经意间,交汇在一起。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仿佛蕴含了千言万语,无需言说,便已心领神会。
而崇祯皇帝,在下定了决心之后,便不再纠结于李睿的“威胁”,反而以一种“未来岳父看女婿”般的、挑剔而又欣赏的复杂心态,对李睿进行了最后的全方位“考察”。
他以“商谈合作细节”为名,几乎将李睿所有的产业,都看了个遍。
他看到了纺织司里,那些能让棉布产量翻倍的新式织布机;他看到了营造司里,那些能让建筑速度一日千里的水泥搅拌法;他甚至还“偶遇”了李睿的“夜狼”特战队,在进行着一场模拟巷战的残酷演练……
他看得越多,心中的震撼就越深,也愈发坚定了自己要将李睿,这件“国之重器”,彻底绑上自己战车的决心。
终于,离别的日子,还是到了。
“黄老爷”的商队,在宁远卫,已经停留了近十日。再不回去,恐怕会引起朝中的猜疑。
临行前,李睿亲自将他们,送到了宁远卫的东门之外。
这一次,送行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
数以千计的百姓,自发地,从城中和各个“民安村”赶来,站在官道的两侧,为这位给他们带来了平价商品和无数工作机会的“黄大善人”,送行。
他们手中,没有官方组织的彩旗和横幅,有的,只是最朴实的礼物——一篮子刚从地里摘下的新鲜蔬菜,几个热气腾腾的煮土豆,或是一双连夜赶制出来的、针脚细密的布鞋。
“黄老爷,一路顺风啊!”
“常回来看看!”
质朴的送别声,此起彼伏。
崇祯坐在华贵的马车里,透过车帘的缝隙,看着眼前这幅万民相送的感人景象,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这些百姓,送的不是他这个“黄老爷”。
他们送的,是那个为他们带来了富足与安宁的李睿,所认可的“朋友”。
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李将军,”崇-祯走下马车,对着前来送行的李睿,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郑重与期许,“此番一别,不知何日再能相见。辽西之事,就全拜托你了!”
“黄老爷放心。”李睿也回握住他的手,感受着对方掌心传来的、那股不容置疑的力量,“答应你的事,李睿,定会办到。我也等着,你的好消息。”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崇祯的目光,又转向了站在李睿身旁,那一直默不作声的女儿。
他看到,女儿的眼中,充满了离别的不舍。
他心中暗叹一口气,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拍了拍李睿的肩膀,便转身,登上了马车。
车队,开始缓缓启动。
李睿站在原地,目光,却一直追随着那辆载着少女的马车。
就在两车交错的瞬间,车帘,被一只纤纤玉手,悄然掀开。
朱媺娖那张清丽绝俗的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和一抹挥之不去的眷恋。
她的手中,紧紧地,攥着那枚李睿赠予她的麒麟玉佩。
她没有说话,只是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深深地,看着他。
那眼神里,有约定,有期许,更有一丝少女独有的,脉脉的温情。
李睿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地撞了一下。
他也对着车中的少女,郑重地,点了点头。
车帘,缓缓落下,隔绝了两人的视线。
庞大的车队,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了官道的尽头,只留下一路烟尘。
“大人,”王老三凑到李睿身边,看着他那略显失落的神情,忍不住打趣道,“人都走远了,还看呢?”
李睿回过神来,老脸一红,瞪了他一眼:“看什么看!还不快去安排人,把路上的车辙印,都给我清扫干净!别留下任何痕迹!”
“嘿嘿,是!”
……
马车之上,气氛有些沉闷。
崇祯看着女儿那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心中既是欣慰,又有些无奈。
他知道,自己这颗最珍爱的掌上明珠,恐怕是把心,遗落在了那片辽西的土地上。
不过,他并不反对。
恰恰相反,这,或许是他能将那个桀骜不驯的年轻人,与自己的皇家,彻底绑在一起的,最好的一条纽带。
“媺娖,”他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你觉得,李睿此人,如何?”
朱媺娖闻言,俏脸微微一红,但随即,她便抬起头,眼神清澈而又坚定地回答:
“回父皇,女儿以为,李将军,乃是……经世之才,国之栋梁。若父皇能信他,用他,大明……幸甚!”
“好一个‘大明幸甚’!”崇祯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知道,自己这个女儿,看人,比朝中绝大多数的臣子,都要准。
他掀开车帘,最后看了一眼,那片正在身后,变得越来越远的、充满了无限生机的土地。
他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豪情。
“走吧。”他轻声说道。
“龙,该归大海了。”
他知道,自己这次回去,将不再是那个被动应付、处处掣肘的孤独帝王了。
他将带着从辽西,亲眼见证的希望和力量,在京城那潭死水之中,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滔天巨浪!
而李睿,这柄他亲手“开刃”的绝世之剑,也将在他的支持下,彻底地,展露出它那足以让整个天下,都为之战栗的……
无上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