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丰收的消息,连同那份“亩产三千二百斤”的惊人奏报,被祖大寿以最快的八百里加急,送往了京城。
在祖大寿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喜的奏折,更是一份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明边防、乃至天下饥荒问题的济世良方。他甚至乐观地认为,朝廷会因此而龙颜大悦,对辽东将士大加封赏。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京城里那些官老爷们的想象力,或者说,是高估了他们的务实精神。
奏报抵达京城,首先呈送内阁。
当几位内阁大学士看到“盐碱废地,亩产三千二百斤”这几个字时,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荒谬。
“胡闹!简直是胡闹!”首辅周延儒将奏折往桌上重重一拍,脸上满是鄙夷,“这祖大寿是昏了头了?还是把我们内阁诸公和陛下都当成了三岁小儿?亩产三百斤已是丰年,他竟敢报三千二百斤?滑天下之大稽!”
“不错。”另一位阁老温体仁也捻着胡须,冷笑道,“依我看,这定是辽东那些武夫,为了邀功请赏,编造出来的谎言。什么‘土豆’、‘仙种’,闻所未闻。怕不是把什么野地瓜夸大其词,来欺瞒君上了。”
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的文官,骨子里就瞧不起那些舞刀弄枪的武将。在他们看来,土地能产多少粮食,圣贤书里早就写得明明白白,怎么可能凭空冒出亩产三千斤的作物?这违背了他们认知里的“常理”和“天道”。
于是,这份在辽东将士眼中重于泰山的奏报,在内阁被当成了一个笑话,压了好几天,才不情不愿地呈送到了乾清宫。
此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正为一个消息而焦头烂额——后金大军异动,边关告急。他本就心烦意乱,再看到这份在他看来同样是天方夜谭的奏报,眉头皱得更深了。
“亩产三千二百斤?”朱由检喃喃自语,他不是傻子,他同样不相信。但他比那些阁老多了一丝疑虑,祖大寿不是那种喜欢虚报浮夸的人。
“王承恩,”他对着身边的大太监问道,“你怎么看?”
王承恩躬着身子,小心翼翼地回答:“回万岁爷,此事……听来确实匪夷所思。不过,祖总兵乃国之柱石,想来不至于凭空捏造。或许……其中有什么误会也未可知。”
“误会?”崇祯冷哼一声,“朕看,是他们想军功想疯了!传旨下去,此事荒诞不经,不予采信!令祖大寿好生守备边关,勿要再以此等无稽之谈,混淆视听!”
一道冰冷的圣旨,就这样将辽东将士们火热的希望,彻底浇灭。
奏报被驳回,还遭到了斥责的消息传回宁远,全军上下无不义愤填膺。
“这帮京城里的官老爷,自己坐在安乐窝里,哪里知道我们边关的苦!”
“就是!他们是巴不得我们所有人都饿死在这里!”
祖大寿更是气得一病不起。
李睿对此,却早有预料。他知道,想让这些固步自封的统治者接受新事物,比登天还难。靠他们,是靠不住的。
他没有理会朝廷的反应,而是按部就班地将收获的土豆进行分类。一部分作为种子,储藏在地窖里,准备来年扩大种植;一部分则作为军粮,开始在屯田所和军械司的食堂里推广。
而就在京城将此事当成笑话,渐渐淡忘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却对这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坤宁宫,长公主朱媺娖(后世所称的长平公主),正百无聊赖地翻看着一些从宫外传进来的邸报和杂闻。她虽是女儿身,却对朝政民生有着远超同龄人的关心。
无意间,她从一个随侍的小太监口中,听到了这个被内阁当成笑谈的“亩产三千斤”的故事。
“盐碱地?亩产三千二百斤?叫‘土豆’?”朱媺娖那双明亮的眸子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她不像那些大臣们那样,被所谓的“常理”束缚。她更相信,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父皇为什么不信呢?”她嘟着嘴,有些不解地自言自语,“万一是真的呢?如果真的有这种神物,那北方的灾民,不就有救了吗?”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她的心里生了根。
她想亲眼看看,那个叫“土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子。她也想知道,那个能种出这种神物的、名叫“李睿”的边关小官,又是个怎样的人。
于是,这位天真而又充满正义感的公主殿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她找到了自己最信任的贴身侍卫,一个武艺高强、名叫周奎的青年,交给了他一个秘密的任务。
“周大哥,我想请你替我出宫一趟,去辽东宁远卫。”朱媺娖将一袋沉甸甸的银子和一封亲笔信交给他,脸上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认真。
“替我找到那个叫李睿的军械司主事,告诉他,本宫想买一些‘土豆’的种子。无论花多少钱,都要买到!顺便你去一趟验证一下这件事情是否为真。”
周奎大惊失色:“公主殿下,万万不可!此事陛下已经定性为谎言,您……”
“我不管!”朱媺娖打断了他,“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件事,你知我知,不要告诉任何人,尤其是父皇和母后。你快去快回,我等你消息!”
看着公主那坚定的眼神,周奎知道自己无法拒绝。他只能将信和银子收好,郑重地点了点头。
一骑快马,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京城,向着冰天雪地的辽东疾驰而去。
没有人知道,这位公主殿下一次单纯的好奇,将在未来,为李睿,也为这风雨飘摇的大明,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