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边关种田,从傻兵到国公 > 第34章 崇祯的忧虑,边关的乐土
换源:


       京城,紫禁城。

深秋的寒意,似乎比往年更早地浸透了这座帝国的权力中枢。

乾清宫内,暖炉烧得正旺,但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脸上,却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他已经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了,布满血丝的双眼,死死地盯着桌案上那几份来自不同方向的加急奏报。

每一份,都像是一把刀,割在他的心上。

“陕西,大旱,赤地千里,流民啸聚山林,渐成燎原之势……”

“河南,蝗灾,遮天蔽日,所过之处,颗粒无收,人相食……”

“山西,总兵曹文诏上奏,流寇势大,粮饷奇缺,将士已三月未得足饷,恐生兵变……”

天灾,人祸,像两只无形的大手,死死地扼住了这个庞大帝国的咽喉。而更让他寝食难安的,是来自北方的威胁。

“辽东袁崇焕奏报,后金汗皇太极集结八旗主力,动向不明,恐有大图……”

内忧外患,国库空虚,朝堂之上,党争不休。崇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即将被淹死的人,无论怎么挣扎,都看不到一丝光亮。

“粮!钱!兵!”他从牙缝里挤出这三个字,每一个字都重如千钧。

他看向跪在下方的几位内阁大学士和户部尚书,声音嘶哑地问道:“国库里,还能挤出多少银子来?边关的粮饷,还能撑多久?”

户部尚书毕自严颤颤巍巍地出列,老泪纵横地跪倒在地:“陛下国库早已空悬。江南的税银,至今未至。再不想办法,别说剿匪,就连九边将士的冬衣,都发不下去了啊!”

崇祯闻言,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他猛地将桌案上的奏折全部扫落在地,发出了困兽般的怒吼:

“废物!通通都是废物!朕要你们何用!”

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无人敢言。整个大殿,都弥漫着一股绝望而压抑的气息。

……

而就在京城被愁云惨雾笼罩之时,千里之外的辽东宁远卫,却呈现出一派截然不同的景象。

寒风虽烈,但李睿的屯田所里,却处处透着一股热火朝天的暖意。

食堂的大棚内,新垒砌的火炕烧得暖烘烘的。结束了一天劳作的工匠和士兵们,正围坐在一起,大口地吃着晚饭。

饭是大盆的土豆炖猪肉,土豆软糯,猪肉肥美,浓郁的肉汤浇在白花花的米饭上,香气扑鼻。旁边还摆着几大筐金黄色的煮鸡蛋,想吃几个就拿几个,无人限制。

“来,兄弟们,都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才有力气打鞑子!”王老三端着一个比他脸还大的海碗,高声吆喝着。

“哈哈哈,跟着李大人,天天都跟过年一样!”

“就是!以前在别的营头,冬天能有口热汤喝就不错了,哪敢想吃肉啊!”

“我现在浑身都是劲儿!别说打鞑子,就是让我去把天捅个窟窿,都敢去试试!”

汉子们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幸福的笑容。这种吃饱穿暖、有肉有蛋的日子,是他们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如今,李睿将它变成了现实。

吃饱了饭,他们便穿上刚刚由军械司下发的新式冬衣。

这种冬衣,外面是结实的麻布,内里却填充着厚厚的、洁白柔软的棉花。穿在身上,轻便又保暖,足以抵御辽东的严寒。这是李睿利用神农空间里培育出的第一批棉花,赶制出来的样品。

温暖的棉衣,充足的食物,让这些边关的汉子们,第一次在寒冬到来之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李睿站在食堂外,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多么重要。

崇祯皇帝远在京城,他看不到这里的变化,他只能看到奏报上冰冷的数字和臣子们无休止的争吵。

而他李睿,却能亲眼看到每一个士兵,因为吃饱了饭而露出的笑容;能亲手触摸到每一件新制的棉衣,带给将士们的温暖。

“大人。”陈千总不知何时,来到了他的身边,递过来一个酒囊。

“陈大哥。”李睿接过,喝了一口辛辣的烈酒。

“有时候,我真觉得你这里,才是整个大明最富足的地方。”陈千总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景象,由衷地感慨道,“有粮,有肉,有兵器,有冬衣。将士们士气高昂,百姓们安居乐业。这简直就像个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李睿摇了摇头,目光望向北方那片被黑暗笼罩的土地,眼神变得深邃而锐利。

“不,这里不是桃源。这里,是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中,我们所有人赖以生存的,最后一座堡垒。”

他知道,宁静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当皇太极的铁蹄踏破长城的那一刻,他亲手建立的这一切,就将迎来最严酷的考验。而他,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