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睿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孙元化那颗因为技术而狂热的心,总算是稍稍平复了一些。
他婉拒了李睿立刻安排酒宴接风的提议,而是提出了一个让李睿有些意外的要求——他想在李睿的屯田所里,自己一个人,随便走走,看一看。
对于这位未来的重要合作伙伴,李睿自然不会拒绝。他只是派了王老三,远远地跟着,以防有什么意外,便由着孙元化,像一个好奇的游客,开始了他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一日游”。
而这一路走下来,孙元化心中的震撼,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如同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大。
他首先走出的,是那座充满了钢铁与火焰气息的军械司。当他回头,看到那十座高炉并排而立,如同史前巨兽般吞吐着火焰的壮观景象时,他再次为李睿那恐怖的钢铁产能,而感到心惊。
然而,当他走出工场,踏上那条连接着生活区的水泥路时,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涌上了心头。
路面平整洁净,两侧绿树成荫。道路旁,是一排排规划得如同棋盘格一般整齐的红砖瓦房。房前屋后,都开辟着小小的菜园,种着青翠的蔬菜,几只羽毛鲜亮的母鸡,正在悠闲地啄食着虫子。
空气中,没有他想象中军营应有的汗臭和污秽之气,反而飘荡着一股淡淡的饭菜香和泥土的芬芳。
他看到,一群刚刚结束了劳作的妇人,正结伴走向村口的一间公共建筑。那建筑的门口,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公共澡堂”四个字。妇人们一边走,一边用一种他从未听过的、名为“香皂”的东西,讨论着谁家的男人更费肥皂。
澡堂的旁边,是一间“净衣坊”,里面摆放着十几架巨大的、由木头和齿轮组成的奇怪机械。一些妇人将家里的脏衣服放进去,摇动着旁边的把手,那机械便能自动地翻滚、搓洗衣物,效率比用手洗,快了不知多少倍。
孙元化看得目瞪口呆。
他是一个醉心于技术的学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民生小发明”,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以及它们能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将机械原理,应用到洗衣、洗澡这些最日常的生活中来……这个李睿的脑子里,究竟还装着多少奇思妙想?
他继续向前走,来到了一片开阔的广场。
广场的中央,是一座高大的钟楼。钟楼上,一个巨大的、由齿轮和指针组成的“时钟”,正在缓缓转动,精准地,向所有人报着时。
而在钟楼之下,是一座灯火通明的学堂。
他走近,看到里面坐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一个身材魁梧、看起来像个武将的先生(王老三),正拿着一根教鞭,在黑板(用木板涂上黑漆制成)上,教孩子们识字。
黑板上写的,不是《三字经》,也不是《千字文》。
而是:“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
是算术!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逻辑与科学的启蒙!
孙元化,彻底被震撼了。
他自己,便是因为精通西洋算术和几何,才能在火炮的测绘与弹道计算上,取得远超同侪的成就。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有多么重要!
而李睿,竟然已经开始,向这些最底层的、泥腿子出身的孩子们,普及这些“屠龙之技”了!
他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他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从这间小小的学堂里,将会走出无数个能看懂复杂图纸的工匠,能计算精准弹道的炮手,能管理庞大工程的官员……
这,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计啊!
这个李睿,他所图谋的,根本就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是一官半职的升迁。
他……他是在为一个文明,播撒全新的种子!
孙元化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离开了学堂。他又走到了那片广阔的田野。
他看到了那些让他魂牵梦绕的、长势喜人的玉米和土豆。他看到了那些在河边不知疲倦转动的龙骨水车。他甚至还看到了,在一片被单独圈起来的田地里,几个农人,正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能开出白色花朵的植物。
“老乡,”他忍不住上前,好奇地问道,“此为何物?”
那农人见到孙元化衣着不凡,倒也客气,一脸自豪地回答:“这位老爷,这可是咱们李大人的又一样宝贝,叫‘棉花’!听大人说,这东西结出来的果子,能弹出雪白的棉絮,做成棉衣,比咱们现在穿的芦花袄子,暖和十倍呢!”
棉花!
孙元化再次如遭雷击!
作为一名博览群书的学者,他当然知道棉花的存在。但他更知道,这种作物,对水土和气候的要求,极其严苛,在大明,只有松江府等少数南方地区,才能少量种植。
而李睿,竟然能将这种“南方贵物”,成功地,移植到了这苦寒的辽东之地?!
这……这已经不是技术了,这是……这是神迹!
从吃(土豆、玉米),到穿(棉花),到住(砖瓦房),到用(水泥、机械),再到教育(夜校)、军事(神兵火器)……
孙元化发现,自己每在这个地方多待一刻,自己的世界观,就会被颠覆一次。
他感觉,自己仿佛不是走在一个边关的卫所里,而是走进了一个由那个年轻人,一手描绘并正在实现的,完美的理想国度!
当夜幕降临,孙元化回到李睿为他安排的客房时,他已经彻底没有了半分身为上官的矜持。
他挥退了所有的下人,亲自研墨,给远在京城的恩师——前内阁大学士,徐光启,写了一封长信。
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恩师在上,弟子元化叩首。……弟子此行辽东,如入桃花之源,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于宁远之地,得遇一奇人,姓李名睿。此子……有神鬼莫测之能,经天纬地之才。其所思所学,匪夷所思,弟子……自愧不如……”
写到最后,他更是用一种近乎狂热的笔触,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弟子以为,若天不亡我大明,则此子,必为我朝中兴之关键!若朝廷能用之,则国之幸也!若不能用之,甚至因党同伐异而毁之,则……大明危矣!社稷危矣!”
写完这封信,他将其用最严密的方式封好,交给了自己最心腹的亲信。
“即刻出发,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徐阁老府上!记住,此事,绝不可让第二人知晓!”
他知道,自己这封信,或许会给本就暗流涌动的京城,再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但他也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
因为,他已经将自己,和那个年轻人的未来,以及……整个大明的国运,都赌在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技术联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