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京城已有半月,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情,却从未有过如此刻这般的轻松与期待。
他脱下了那身象征着无上权力,也束缚着无尽烦恼的龙袍,换上了一身低调而又不失华贵的富商装扮。此行,他的身份,是来自江南的“黄老爷”,前来辽东考察商路。
而长公主朱媺娨,则依旧是他的“女儿”。
这支由数百名顶尖禁军高手,伪装成的商队护卫,悄无声息地,行进在通往辽东的官道上。
越是靠近辽西走廊,崇祯的心情,就越是复杂。
他看到了沿途州县的残破,看到了官道两旁,那些因为天灾人祸而废弃的村庄和荒芜的田地。每看到一处,他心中的那份沉重,便又增加一分。
然而,当他们的车队,终于驶过山海关,踏入那片传说中由李睿实际掌控的地界时,车窗外的景象,却让这位见惯了人间疾苦的天子,以为自己误入了某个话本传说中的“桃花源”。
最先让他感到震惊的,是脚下的路。
那平整坚实的水泥官道,让颠簸了半个多月的马车,瞬间变得平稳无比。道路两侧,是规划得整整齐齐的农田,田里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充满了生机。
更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在田间劳作的农人。
他们衣着虽然朴素,但却干净整洁。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的菜色和麻木,反而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踏实而满足的笑容。看到他们这支庞大的“商队”经过,他们没有像关内的百姓那样,露出畏惧或贪婪的神色,反而会友好地,点头致意。
“父……父亲,”朱媺娖掀开车帘,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您看,女儿没有骗您吧?这里,和关内,完全是两个世界。”
崇祯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窗外。
他看到,远处新建的村落里,红砖青瓦,炊烟袅袅。他看到,孩子们背着小小的书包,在田埂上追逐嬉戏。他甚至还看到,一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民兵巡逻队,手持着统一制式的长枪,精神抖擞地,在村口站岗。
这一切,都透着一股他从未见过的、朝气蓬勃的、欣欣向荣的气息。
这里的人们,似乎并不贫穷。但他们身上那种安居乐业的幸福感,却是他在富庶的江南,都未曾见过的。
“王承恩,”他对着侍立在旁的太监,轻声问道,“你觉得,这里如何?”
王承恩看着窗外,也是满脸的震撼。他躬着身子,由衷地说道:“回……回黄老爷,奴婢……奴婢觉得,这里……不像是边关,倒像是……太祖爷在时,书上描绘的盛世景象。”
崇祯闻言,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女儿没有骗他。曹正淳,也没有骗他。
那个李睿,真的在这片苦寒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动,在他的心中涌起。
他想立刻就见到那个年轻人!
他想亲口问一问他,这一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他想看一看,那个能让“塞上江南”变成现实的人,究竟长着一副怎样的三头六臂?
“我们……还有多久能到宁远?”他有些急切地问道。
“回老爷,”负责带路的周奎,恭敬地回答,“按照现在的速度,明日傍晚,便可抵达宁远卫城。”
崇祯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期待。
然而,就在他憧憬着与那位传奇人物的会面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却从前方,由远及近,打破了这片宁静。
只见一名身穿军械司制式皮甲的斥候,骑着一匹浑身是汗的战马,正沿着官道,向着宁远卫的方向,疯狂地疾驰。
那名斥候的脸上,带着一股掩饰不住的煞气和焦急。他的背后,还插着一支小小的、用来传递紧急军情的红色令旗!
周奎见状,脸色一变,立刻带着几名护卫,上前拦住了去路。
“站住!前方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那斥候本不想理会这支商队,但看到周奎等人身上那股子精锐之气,倒也不敢怠慢,勒住缰绳,急声说道:“紧急军情!蒙古喀喇沁部,数千铁骑,入寇我辽西腹地!民安三村……民安三村被屠了!李大人已经下令,全军动员,准备迎敌!”
“什么?!”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崇祯和朱媺娖的耳边,同时炸响!
朱媺娖的脸色,“唰”的一下,变得惨白!
她的小脸上,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蒙古人入寇?村子被屠了?李睿……他……他要亲自带兵去打仗了?
战场之上,刀剑无眼!他……他会不会有危险?
一时间,少女的心,彻底乱了。
而崇祯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在最初的震惊之后,他的眼中,非但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畏惧,反而爆发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炙热无比的光芒!
他等的是什么?
他不远千里,微服私访,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亲眼看一看,李睿和他那支传说中的“神军”,究竟是骡子是马吗?!
书上写的,人嘴里说的,终究是虚的。
只有战场,只有真刀真枪的厮杀,才是检验一支军队成色的,唯一标准!
这……简直是上天赐予他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周奎!”崇祯的声音,因为激动,都带着一丝微微的颤抖。
“属下在!”
“立刻跟上那名斥候!”崇祯的眼中,闪烁着天子独有的、那种渴望亲临战阵的疯狂与豪情。
“告诉他,我们这支商队,愿意为大军,捐献所有物资,以助军威!”
“朕……不!我……黄某人,要亲眼去看一看!”
“看一看,我大明的麒麟儿,是如何……痛打那些草原上的豺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