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让你给世子伴读,你怎么登基了? > 第十九章伙房建屋
换源:


       呵呵……真、真热情啊。

周延嘴角含笑,心里无奈。哄孩子他倒是真有一手。

不过,这泼天的富贵到手了,不要白不要!

……

另一边,东乡村打谷场周家。

周延在王府的日子混的风生水起,而周家众人,却是一日比一日的惨淡。

王府给周家送了不少的吃食、粮物等等,还没在周家待上一晚,就让老钱氏给拿去换了银两。

原本想着好日子终于到了,桌上可算是能见着荤腥了,谁曾想,连油水都越发的少了。

这也就罢了。

往日虽说吃不上精面、白米的,却好歹将粥熬的浓稠,勉强裹腹。

却不想,如今粥都熬的稀稀的,筷子都挂不住。

周家众人只能勒紧裤腰带,实在饿了,家里还有拿来干活充饥的干馍,硬的硌牙,就点儿水也是使得的。

可老钱氏就是如此“刻薄”,也无人吱声。

周仲达日夜端着磨盘努力练功,日头晒得脱了一层皮也不肯言语。

而周子康,更是日夜熬油似的捧着书,废寝忘食的念着。

一家子干农活的也更加努力了。

本来不算和谐的老钱氏、孙氏、赵氏三人,也出乎意外的和谐起来,只是变得更沉默寡言,更少纷争了。

只是。

大家都心知肚明,因着送走了周延以后。

整个周家都是在沉浸在表面的平静中,实际上,内心深处那汹涌的浪潮,随时都会喷薄而出。

又过了两日,孙氏和赵氏都在院里晒豆子、织桑麻,各自利落的干着。

老钱氏坐在台阶屋檐下,手里编着竹篾。

周仲达则立在磨盘前边儿依旧顶着日头练功。

屋内时不时传来一两句“之乎者也”。

忽然,他们瞧见村里的泥瓦匠周矮子过来,拉着一板车的石头青砖。

另备着些许砌墙的工具。

孙氏是第一个看见的,顿时奇道:“孩儿他七叔,您这是干啥来了?咋拉了这么多的青砖过来?”

村里人都是同姓,因此祖上也是多半出自同宗。

人人都会论资排辈。

泥瓦匠周矮子对于周延来说,就是称作七叔。

因此,孙氏也惯常这么称呼。

她这一惊呼,立刻惊动了院子里的一干人等,连带着屋内读书的周子康,也掀开了堂屋的帘子,露出了半个脑袋。

这天,崔家女人们正在院子里忙活。

周矮子默了默,看向了一旁神色镇定的老钱氏。

问道:“钱大娘,您定的青砖大石头的我给拉来了。”

众人齐刷刷的看着老钱氏,都有些不敢置信。

这青砖大石头竟然是自己娘定的吗?

老钱氏并没解释,只是淡淡的瞧着周矮子,沉声问道:“老七,还要麻烦你把板车拉到我家灶旁,给我卸在那,半日的功夫,能干完吗?”

周矮子笑着颔首:“钱大娘,放心吧,包在我身上。”

就这样,没有理会着众人的目光,周矮子拉着板车到了后院的灶台旁。

两个儿媳妇面面相觑。

还是赵氏琢磨了一下,大着胆子问道:“娘,咱家灶台好着呢,难道是要另修一个灶?”

说着,她忍不住笑了笑:“说起来,这灶台已然敞亮干净,您再修一个,咱家地界儿也没这么大啊,咱家几口人紧着一个灶台也算够用了,无论再怎么修,那伙食摆在这里,修了也是无用啊……”

眼瞅着老钱氏的脸色越来越沉,她的声音也越来越小。

不过心里的疑惑,却也没错。

一家子整日清汤寡水的,修多大的灶台都无用啊!

唉,打从周延离了家。

老钱氏越发的沉默严苛了。

听着赵氏的嘟囔,老钱氏拍了拍身上的竹灰,将编织好的簸箕搁在一旁,淡淡道:“我不是要修一个灶台,而是要在伙房那里,修个屋子。”

此话一出,更是惹人猜想。

伙房并不大,勉强站几个人而已。

要在那修个屋子做什么呢?

而且伙房旁边就是鸡窝鸭窝,再后边儿可就是猪棚了。

修个房子不方便不说,闻着味儿就让人,难以忍受了。

还没等赵氏开口问,又听得老钱氏解释:“在那修两间小房子,就给老二老三住。”

此话一出,惊的周仲达、周子康一个踉跄。

周仲达险些没握稳手中的磨盘,差点给砸了自己的手。

而周子康,则是因着腿软,扑通一声从门槛儿那儿栽了个跟头,捂着额头的大包站了起来。

周仲达震惊,声音里满是惊颤:“娘……这伙房那里本就不大,又靠着牲畜的棚子,晚上还有老鼠、虫蚁到处乱爬……这这这,这如何住人啊!?”

老钱氏眼风一扫,落在两个儿子身上,冷笑一声。

“老二,老三。娘,这也是为你们好。”

“你们一个练武,一个练文,供养了你们十多年,我年年盼着放榜之日,上边能有你们的名字。可每期待一次,就失落一次。”

“而这过后,你们也总信誓旦旦,同我说用尽了心思,只要再多给你们些时日,必能榜上有名。”

老钱氏怅然慨叹一声:“我就这么相信你们,总想着都是周家的子孙,没道理会差别这么大,便想着给你们机会。就这么给呀给呀,一给就是十多年。”

“可自打延哥儿离开家,我这心里就跟油煎似的,整宿整宿的睡不着。”

“前些日子还做了个梦,梦见你们爹咽气的时候,对我的叮嘱。然后我就吓得醒了,心里难受的紧。”

“我这一把年纪,已经没多少活头了,能不能盼着你们成器,还未可知,可我的延哥儿,他才十岁!为了你们这些个不成器的人,他扛起了周家的重担,为了周家的生计奔波……”

说到这里,老钱氏顿了顿,声音愈发哽咽。

“你们只当他进了王府,是个富贵窝,哪知道那种门第,规矩多大,他一个农家子,进了那样的门,得受多少的屈辱和轻视?”

“你们两个大男人,周家的顶梁柱,若是还有半分上进之心,就该给我好好磨砺心智,争取明年榜上有名!怎么着也要将我的延哥儿带回来,让他正经上学读书才是道理!”

老钱氏冷笑:“而不是巴望着一个十岁的孩子,给你们带来富贵,让你们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