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屋檐之下,灯火长明 > 第 18 章 檐下春秋,灯火相传
换源:


       惊蛰刚过,细雨就淅淅沥沥下了起来,给工作室的玻璃窗蒙上一层薄雾。林晚正低头给新烤的抹茶红豆包刷油,鼻尖萦绕着茶叶的清香与红豆的甜糯,忽然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童声:“妈妈,我回来啦!”

抬头时,念念背着小书包冲进屋里,发梢还沾着雨珠,像只刚从草地里蹦出来的小鹿。他身后跟着陈凯,手里提着个保温桶,深色外套的肩头洇着片湿痕。

“今天在学校学做青团了?”林晚抽出纸巾给儿子擦脸,指尖触到他口袋里的硬纸板,“这是什么?”

“是老师奖的星星!”念念献宝似的掏出纸板,上面贴着五颗金灿灿的星星,“老师说我包的青团最好看。”

陈凯放下保温桶,笑着补充:“幼儿园搞春分活动,他非说要把星星送给你当礼物。”他解开外套扣子,露出里面沾着面粉的衬衫——早上帮着揉面团时蹭的。

林晚的心像被温水浸过,软得发颤。这几年陈凯换了更清闲的工作,每天接送念念、帮工作室采买原料,成了她最可靠的后盾。连周晓晓都打趣说:“陈凯哥现在比我们还像工作室的人。”

正说着,周晓晓端着刚出炉的巴斯克蛋糕从操作间出来,蛋糕表面焦香的纹路像幅抽象画。“林姐,您尝尝这版减糖的怎么样?”她如今已是两家分店的店长,说话时带着沉稳的底气,“上周有位糖尿病顾客说想吃,我特意调整了配方。”

林晚叉起一小块放进嘴里,芝士的醇厚中带着微酸的回甘,甜度恰好:“完美。对了,下午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订单别忘了送,张奶奶说要给老姐妹们当茶点。”

“记着呢。”周晓晓笑着点头,视线落在陈凯手里的保温桶上,“陈凯哥又给林姐带好吃的了?”

“妈炖了莲藕排骨汤,说给晚晚补补。”陈凯打开保温桶,热气裹挟着肉香漫出来,“你也来一碗?”

周晓晓刚要应声,门口的风铃突然叮当作响。王秀兰撑着把蓝布伞走进来,裤脚沾着泥点,手里却紧紧抱着个竹篮,生怕里面的东西被雨淋湿。

“晚晚,我给你带了些新挖的春笋。”她把竹篮往台面上一放,笋尖裹着湿润的泥土,还带着雨后的清鲜,“让陈凯给你做腌笃鲜,比菜市场买的嫩多了。”

张桂兰的声音紧跟着从门口传来:“还有我!”她举着个油纸包,里面是刚蒸的红糖发糕,“建军说你们今天忙,让我送点现成的过来。”

两位老人凑在展示柜前,你一言我一语地点评新出的甜点。王秀兰指着抹茶卷说:“这颜色真清爽,像春天的茶园。”张桂兰则盯着草莓挞笑:“这草莓真红,比去年我种的甜。”

林晚给她们倒了杯姜枣茶,忽然发现王秀兰的竹篮里藏着个布偶——是只缝补过的小熊,胳膊处用红线绣了朵小小的梅花。

“这是……”

“是念念小时候玩的那个。”王秀兰摩挲着小熊的耳朵,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前几天整理柜子翻出来的,补补还能玩。”她顿了顿,声音轻下来,“你爸在世时总说,好东西要修修补补接着用,日子也一样。”

林晚的眼眶忽然发热。她想起刚结婚时,这位婆婆总嫌她“瞎折腾”,如今却会记得她爱吃春笋、记得孙子喜欢的布偶。时光像位温柔的匠人,把曾经尖锐的棱角都磨成了温润的弧线。

雨势渐小时,林建军推着婴儿车来了。小雅抱着刚满周岁的小女儿坐在车里,双胞胎儿子则像两只小炮弹,直冲念念而去,三个孩子瞬间在地板上滚作一团。

“姐,我们来拿预订的满月蛋糕。”林建军擦着额头的汗,他的母婴店就在隔壁街区,这几年和工作室联动搞亲子活动,成了社区里的热门项目,“小雅说要给小侄女订个兔子形状的,讨个吉利。”

小雅笑着补充:“顺便带孩子们来看看 aunt做的甜点,省得他们总念叨‘念念哥哥家的蛋糕最好吃’。”她怀里的小女儿眨巴着大眼睛,小手抓住悬在车边的糖霜兔挂件——那是林晚昨天特意做的。

林晚看着婴儿车里粉雕玉琢的小家伙,忽然想起六年前那个在车库里偷偷哭的自己。那时她总觉得,生活像块烤坏的饼干,又干又硬。却没想到,如今能拥有这样满室的烟火气:孩子们的笑声、长辈的唠叨、伙伴的陪伴,还有身边这个永远把她护在身后的人。

下午雨停时,林晚带着新烤的青团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张奶奶正带着老姐妹们排练合唱,《茉莉花》的旋律混着雨后的青草香,在活动室里漫溢。

“小林来啦!”张奶奶放下指挥棒,接过青团盒,眼睛笑成了月牙,“快尝尝我新腌的糖蒜,配青团正好。”

林晚拿起一瓣糖蒜放进嘴里,酸甜的滋味在舌尖炸开。老姐妹们围过来,有的夸青团软糯,有的问新出的蛋糕配方,还有位戴眼镜的爷爷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着低糖点心的做法——他说要学给患糖尿病的老伴做。

“小林啊,”张奶奶忽然握住她的手,掌心带着老年斑却格外温暖,“你这工作室不光是卖甜点,是给咱们社区添了个暖乎乎的地儿。”

林晚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她想起这些年收到的感谢:有单亲妈妈说孩子在这里找到了快乐,有孤独老人说常来坐坐心里踏实,还有像周晓晓这样的年轻人,从学徒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店长。

原来这屋檐下的灯火,早已不只是照亮她自己的梦想。

傍晚关店时,夕阳穿透云层,给街道镀上层金箔。陈凯牵着念念的手走在前面,父子俩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时不时弯腰捡拾路边的小石子。林晚跟在后面,看着他们的背影,忽然觉得岁月就像这烘焙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发酵,需要勇敢面对高温,最终才能烤出满室的甜香。

路过林建军的母婴店时,橱窗里新摆了组亲子烘焙的模型:妈妈教孩子揉面团,爸爸在旁边笑着递面粉,旁边的展示架上摆着工作室的甜点模型。那是小雅特意请人做的,说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是一家人”。

“凯哥,”林晚忽然停下脚步,望着天边的晚霞,“你说等我们老了,要不要把工作室改成社区厨房?教孩子们做传统点心,陪老人们聊聊天。”

陈凯转过身,眼里的笑意像揉碎的星光:“好啊。到时候我给你当帮手,就像现在这样。”

念念跑到他们中间,举起手里的石子:“我也要帮忙!我可以给大家递糖霜!”

一家三口的笑声混着晚归的鸟鸣,在湿漉漉的空气里荡开。林晚知道,未来还有无数个春秋要走过,或许会有风雨,或许会有坎坷,但只要这屋檐下的灯火长明,只要身边有彼此的温度,日子就永远会像刚出炉的甜点,暖乎乎、甜丝丝的。

工作室的灯还亮着,透过雨洗过的玻璃窗,在地上投下片温柔的光晕。那光芒里藏着六载春秋的故事:有初创业时的忐忑,有家庭矛盾的和解,有朋友扶持的温暖,更有无数陌生人因一块甜点结下的缘分。

林晚知道,这灯火会一直亮下去,照亮往后的岁岁年年,也照亮更多人心里的角落。因为真正的温暖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像面团发酵般,在爱与陪伴中慢慢膨胀,最终成为能包裹住所有人的、最坚实的屋檐。

檐下有春秋,灯火永相传。这便是生活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