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屋檐之下,灯火长明 > 第 26 章 甲子甜香,六代续温情
换源:


       大寒的雪片簌簌落在林晚烘焙工作室的青石板路上,门前“六十周年”的鎏金招牌被雪光映得愈发温润。招牌下方挂着串红灯笼,每盏灯笼上都贴着款经典甜点的剪纸——1964年的芝麻酥、1974年的桃酥、1984年的曲奇、1994年的慕斯、2004年的流心月饼、2014年的低糖蛋糕,六十年的甜香仿佛都被揉进了这红纸剪影里。

林晚坐在窗边的老藤椅上,身上盖着陈凯织了三年的羊毛毯。她今年八十五岁,眼睛已看不清细节,却能凭气味分辨出操作间里的动静:“小语,杏仁片烤过头了,快关火。”话音刚落,个扎着丸子头的小姑娘快步跑过来,是林语的女儿、她的玄外孙女林念安,刚满十八岁,正跟着安安的女儿学做第一炉传统芝麻酥。

“太姥姥,您怎么闻出来的?”念安捧着烤盘凑过来,鼻尖沾着点面粉,像极了当年刚学烘焙的林晚。烤盘里的杏仁片边缘泛着焦黑,是新手常犯的错。林晚抬手抚过烤盘边缘,指尖触到熟悉的温度,忽然想起 1964年那个冬夜——她在自家小院的煤炉上烤第一炉芝麻酥,也是烤糊了,父亲却笑着说:“糊了也香,是咱家的味道。”

“当年你太爷爷总说,烘焙的香里藏着心。”林晚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透着股穿越岁月的清亮。陈凯端着杯热参茶走过来,他的背已弯成了弓,却仍坚持每天给她煮茶。茶杯是他们结婚时的搪瓷杯,杯沿的缺口被他用银片补了又补,如今成了工作室的“传家宝”。

“念念刚发来消息,说演出服已经准备好了。”陈凯坐在林晚身边,从口袋里掏出个老花镜,帮她戴上。镜片是特制的,能放大十倍,让她勉强看清眼前的东西。“他说今晚要弹您最喜欢的《茉莉花》,还加了段揉面的节奏。”

林晚点点头,视线落在墙上的全家福上。照片里的陈凯站在最中间,鬓角的白发已全白,却仍把她护在臂弯里。相框边缘粘着片干枯的栀子花,是张桂兰 1974年亲手摘的,压在相册里六十年,成了半透明的标本,却仍能闻到淡淡的余香。

工作室的木门被推开时,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林建军的玄孙林晓宇推着轮椅走进来,轮椅上坐着王秀兰的玄孙女,手里捧着个锦盒:“太奶奶让我把这个交给您,说这是她传下来的绣花绷子,能保佑您身体健康。”绷子上绣着朵栀子花,针脚细密,是 1944年的老物件,如今放在展示柜里,成了非遗展品。

“快请坐,刚烤好的红薯。”安安忙着招呼客人,她今年六十岁,已是工作室的精神支柱,却仍保留着林晚传下的规矩:每天第一炉点心要送给社区的孤寡老人,每月十五要开免费的烘焙课。墙上挂着她刚拟的“六代传承计划”,其中“非遗进乡村”项目已在二十个村庄落地,让传统点心手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工作室里渐渐热闹起来。非遗中心的人送来了“国家级非遗示范基地”的牌匾,牌匾上的“林氏烘焙技艺”六个字烫金熠熠;社区的老邻居们也来了,最年长的李爷爷今年一百零六岁,还能清晰地记得 1964年买第一炉芝麻酥的场景:“当时要排一小时队,小林总多给我块,说‘爷爷牙不好,多吃点软的’。”

“太姥姥,您看这个翻糖人偶像不像您和太爷爷?”念安忽然举着两个小人跑过来,是用翻糖做的林晚和陈凯,穿着 1964年的衣服,手里还捧着个迷你煤炉。人偶的眼睛是用黑芝麻做的,亮晶晶的,像极了当年他们在小院里相视而笑的模样。

林晚看着人偶,忽然眼眶发热。六十年的时光像场漫长的烘焙,有过揉面时的艰辛,有过发酵时的等待,有过烘烤时的焦虑,却最终烤出了满室的甜香。她想起那些年的风雨:1974年工作室因台风受损,是街坊们帮忙修缮;1984年资金链断裂,是陈凯抵押了祖传的手表;1994年非典时生意惨淡,是周晓晓带着徒弟们做公益点心;2004年疫情期间,是安安带领团队给医护人员送爱心餐……

“该切庆典蛋糕了。”陈凯扶着林晚站起来,蛋糕是六层的旋转造型,每层都用巧克力浮雕着十年的重要时刻:1964年的小院煤炉、1974年的车库工作室、1984年的第一家分店、1994年的非遗申报、2004年的社区公益厨房、2014年的国家级非遗授牌,最顶端是颗镂空的糖球,里面封存着六十年前的第一缕烘焙香。

当林晚和陈凯一起握住蛋糕刀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刀身是用周晓晓传下的老钢刀改造的,刀柄上刻着六代人的名字:林晚、周晓晓、小敏、安安、林语、林念安。刀刃切入糖霜的瞬间,藏在糖球里的烘焙香弥漫开来,混着满室的烤红薯香、热参茶香,酿成股让人鼻酸的暖。

“谢谢大家陪我走过这六十年。”林晚的声音有些颤抖,却透着股穿透岁月的力量,“这六十年里,我最感谢的是陈凯。他放弃了晋升机会,陪我守着这个小店,从青丝到白发,从青春到暮年。”她转头看向身边的男人,眼里的爱意比当年更浓,“还记得 1964年你说,要陪我烤一辈子点心吗?你做到了。”

陈凯握紧她的手,掌心的薄茧蹭过她的指腹:“该谢的是你。是你让我明白,幸福不是住多大的房子,开多好的车,而是每天回家时,能闻到你烤点心的香气,能看到你笑。”

掌声雷动时,念念带着音乐学院的学生们走上台,小提琴奏响了改编版的《茉莉花》。旋律里混着打蛋器转动的音效、烤箱预热的提示音,还有孩子们的笑声,像首跨越六十年的生活交响曲。念安跟着节奏跳起了舞,裙摆旋转间,银镯子发出清脆的响声,像风铃在歌唱。

庆典过半时,念安推着个复古的铁皮饼干桶走过来,里面装着六十年的老照片。有 1964年林晚和陈凯在小院里的合影,有 1974年周晓晓第一次独立看店的剪彩照,有 1984年念念第一次弹吉他的瞬间,有 1994年安安带着孩子们做点心的热闹场景,还有 2004年林语在蓝带学院的毕业照。每张照片背后都写着日期和故事,是六十年的甜旅印记。

“太姥姥,我想把这些照片做成纪录片,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故事。”念安的眼里闪着光,“我还想在工作室里开个博物馆,展示这些老物件,让大家记住传统点心的味道。”

林晚笑着点头,抬手摸了摸玄外孙女的头:“好啊,这门手艺就交给你们年轻人了。记住,做点心和做人一样,要用心,要实在,要让吃的人感受到温暖。”

暮色渐浓时,雪又开始下了。陈凯扶着林晚走到门口,看着街坊邻里们陆续离开,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个礼盒,里面装着刚烤的芝麻酥和红薯,是六十年未变的伴手礼。念安和林晓宇在门口挂灯笼,红灯笼映着白雪,像幅温暖的年画。

“回家吧,外面冷。”陈凯把林晚的围巾裹得更紧些,这个动作他做了六十年,从 1964年那个冬夜,到 2024年这个大寒,从未变过。

林晚点点头,回头望了一眼工作室。灯火通明的屋里,念安正跟着安安的女儿学做芝麻酥,林语在整理老照片,念念在调试吉他,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却透着股安心的暖。她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是把手艺锁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在岁月里生长,在新人手里绽放新的光芒。

走到巷口时,林晚忽然停下脚步,看着工作室的方向。灯光透过玻璃窗,在雪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像颗颗散落的糖豆。她知道,这盏灯还会亮下去,照亮下一个六十年,下下个六十年,照亮无数个像她一样热爱生活的人。

一甲子甜香满人间,六代温情永相传。屋檐之下,灯火长明,这便是生活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