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屋檐之下,灯火长明 > 第 27 章 七秩甜程,薪火永燃
换源:


       立春的细雨裹着梅花的清香,漫过林晚烘焙工作室的雕花木门。门楣上“七十周年”的鎏金匾额被雨雾润得发亮,匾额两侧悬挂的七盏宫灯,每盏都绘着一款招牌甜点——1954年的芝麻酥、1964年的桃酥、1974年的曲奇、1984年的慕斯、1994年的流心月饼、2004年的低糖蛋糕、2014年的文创甜点,七十年的甜香仿佛都凝在这绢布彩绘里,随风轻轻颤动。

林晚坐在窗边的老藤椅上,身上盖着玄外孙女林念安织的羊毛毯。她今年九十五岁,听力已有些迟钝,却能凭脚步声分辨出身边的人:“凯哥,茶该凉了。”话音刚落,陈凯颤巍巍地端着杯热参茶走过来,他的背弯得几乎贴到膝盖,却仍坚持每天亲手给她煮茶。茶杯是他们 1954年结婚时的搪瓷杯,杯沿的缺口被一代代人用银片补了又补,如今杯身刻满了名字,从林晚到念安的女儿林薪禾,七代人的印记像圈年轮,裹着时光的温度。

“薪禾刚发来视频,说在机场了。”陈凯坐在林晚身边,把手机凑到她耳边。屏幕里的林薪禾刚满六岁,扎着双马尾,手里举着块迷你芝麻酥,奶声奶气地喊:“太姥姥太姥爷,我带了新烤的饼干!”小姑娘是工作室第七代传人,上个月刚跟着妈妈念安学会揉面团,如今走到哪都带着块自制的小点心,像极了当年的林晚。

林晚的嘴角微微上扬,指尖轻轻划过手机屏幕,仿佛在触碰远方的曾曾外孙女。她想起 1954年那个春日,自己也是这样,攥着块妈妈烤的芝麻酥,跟着父亲去集市,心里满是对烘焙的好奇。那时的她不会想到,这门靠煤炉和双手撑起的手艺,会跨越七十年,在一代代人手里开出花来。

工作室的木门被推开时,风铃发出清越的响声。安安推着轮椅走进来,轮椅上坐着周晓晓的孙女,手里捧着个锦盒:“林奶奶,这是我奶奶让给您的,说这是她 1974年学烘焙时用的第一块刮板,现在传给薪禾正好。”刮板是黄铜做的,边缘已磨得发亮,上面刻着“用心”二字,是周晓晓当年拜师时林晚亲手刻的。

“快请坐,刚烤好的梅花酥。”林语忙着招呼客人,她今年五十岁,已是非遗传承人的核心成员,却仍保留着林晚传下的规矩:每天第一炉点心要送给社区的孤寡老人,每月十五要开免费的烘焙课。墙上挂着她刚拟的“七代创新计划”,其中“传统点心年轻化”项目已推出十多款文创产品,把桃酥做成书签形状,把芝麻酥装进复古铁盒,让老手艺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潮品”。

工作室里渐渐被回忆与新生的气息填满。非遗中心的人送来了“国家级非遗活态传承基地”的牌匾,牌匾上的“林氏烘焙技艺”七个字烫金熠熠;社区的老邻居们也来了,最年长的赵奶奶今年一百一十六岁,还能清晰地记得 1954年买第一炉芝麻酥的场景:“当时小林才二十岁,梳着麻花辫,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总说‘奶奶您慢走,下次多给您留块’。”

“太姥姥,您看这个翻糖人偶!”念安抱着个托盘跑过来,上面是用翻糖做的七代人形象:1954年的林晚在煤炉前烤点心,1974年的周晓晓在揉面团,1994年的小敏在裱花,2014年的安安在教孩子做饼干,2034年的林语在设计文创产品,2054年的念安在直播烘焙,最旁边的林薪禾举着块迷你芝麻酥,像个小小的传承人。

林晚看着人偶,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七十年的时光像场漫长的烘焙,有过煤炉熄灭的窘迫,有过原料短缺的焦虑,有过市场冲击的迷茫,却始终因为“用心”二字,在一代代人手里延续下来。她想起 1964年饥荒时,自己把仅有的面粉做成芝麻酥,分给街坊们充饥;1984年台风毁了车库工作室,是邻居们凑钱帮她重建;2004年非典时生意惨淡,是团队一起做公益点心,温暖了整个社区;2024年疫情期间,是年轻人们开直播卖货,让工作室挺过难关……

“该切庆典蛋糕了。”陈凯扶着林晚站起来,蛋糕是七层的旋转造型,每层都用巧克力浮雕着十年的重要时刻:1954年的小院煤炉、1964年的车库工作室、1974年的第一家分店、1984年的非遗申报、1994年的社区公益厨房、2004年的国家级非遗授牌、2014年的文创转型,最顶端是颗镂空的糖球,里面封存着 1954年的第一缕烘焙香。

当林晚和陈凯一起握住蛋糕刀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刀身是用七代人传承的老钢刀改造的,刀柄上刻着七代传人的名字:林晚、周晓晓、小敏、安安、林语、林念安、林薪禾。刀刃切入糖霜的瞬间,藏在糖球里的烘焙香弥漫开来,混着满室的梅花香、参茶香,酿成股让人鼻酸的暖。

“谢谢大家陪我走过这七十年。”林晚的声音微弱却坚定,像穿透岁月的微光,“这七十年里,我最感谢的是陈凯。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陪我守着这个小店,从青丝到白发,从青春到暮年。”她转头看向身边的男人,眼里的爱意比当年更浓,“还记得 1954年你说,要陪我烤一辈子点心吗?你做到了。”

陈凯握紧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皱纹传过来:“该谢的是你。是你让我明白,幸福不是名利,是每天闻到的烘焙香,是看到你和孩子们的笑脸。”

掌声与欢呼声中,念念带着音乐学院的学生们走上台,小提琴奏响了改编版的《时光的甜》。旋律里混着煤炉燃烧的噼啪声、打蛋器转动的嗡鸣声、孩子们的笑声,还有直播时的互动声,像首跨越七十年的生活交响曲。林薪禾被妈妈念安抱上台,跟着节奏挥舞着小饼干,银镯子发出清脆的响声,像风铃在歌唱。

庆典过半时,念安推着个复古的樟木箱走过来,里面装着七十年的老物件:1954年的煤炉、1964年的铁皮饼干盒、1974年的手写价目表、1984年的第一份订单、1994年的非遗申报材料、2004年的公益证书、2014年的文创设计稿。每件物件旁边都放着张纸条,写着背后的故事,是七代人共同的记忆。

“太姥姥,我们想在工作室里建个‘甜香博物馆’,把这些老物件都展示出来。”念安的眼里闪着光,“还要开线上展厅,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的传统手艺。”

林晚笑着点头,抬手摸了摸曾外孙女的头:“好啊,这门手艺就交给你们了。记住,做点心要用心,做人要实在,这样才能让甜香传得更远。”

暮色渐浓时,雨停了。陈凯扶着林晚走到门口,看着街坊邻里们陆续离开,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个礼盒,里面装着刚烤的梅花酥和芝麻酥,是七十年未变的伴手礼。念安抱着林薪禾在门口挂灯笼,红灯笼映着初升的月亮,像幅温暖的年画。

“回家吧,外面凉。”陈凯把林晚的围巾裹得更紧些,这个动作他做了七十年,从 1954年那个春日,到 2024年这个立春,从未变过。

林晚点点头,回头望了一眼工作室。灯火通明的屋里,林薪禾正跟着妈妈学揉面团,小手沾满了面粉却笑得开心;林语在整理老物件,准备博物馆的陈列;念念在调试音响,准备晚上的线上直播;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却透着股安心的暖。她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是把过去封存在玻璃柜里,而是让手艺在创新中生长,让温暖在时光里延续。

走到巷口时,林晚忽然停下脚步,看着工作室的方向。灯光透过玻璃窗,在地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像颗颗散落的糖豆。她知道,这盏灯还会亮下去,照亮下一个七十年,下下个七十年,照亮无数个热爱生活、坚守初心的人。

七秩甜程终有迹,一生相伴总温柔。屋檐之下,灯火长明,这便是生活最动人的模样,也是传承最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