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里弹出一封新邮件的提醒音,朱旎旎正端着杯子从茶水间回来。
Subject: Sheffield Campus Talk确认
From: CSSA Sheffield
Body:周三 18:30,学生会二层研讨室。需 45分钟分享 15分钟问答。可否提供中英双语海报与报名表链接?
她把邮件读了两遍,指尖贴在触控板上停了停,抬头看向隔间。爱德华正在电话那头说“Understood”,语气一贯稳。挂断后他示意她进去。
“谢菲的讲座定了?”他问。
“刚确认,学生会二层,六点半开始。”她把要点简短说完,又补了一句,“我想用我们上次‘决策路径’的三段法当主线,再加五个真实样本。”
“可以。”爱德华点头,“海报让设计支持一下,报名表用公司表单,注意隐私条款。PPT你来讲,我到时坐后排。”
隔间门外,Lydia刚好路过,听见最后一句,轻轻一笑:“我这边有几个利兹的跨城可复制点,也许可以一起讲?”
爱德华看向她:“先把谢菲跑通。跨城的部分,问答里再带。”
短短几句,边界画得清楚。Lydia笑意不减,“当然,能帮的我都会帮。”说完便顺势坐在朱旎旎对面的空位上,“海报和邀约,我来对接 CSSA的同学。你把报名表给我,我帮你发。”
朱旎旎“嗯”了一声,把表单链接发了过去,同时在共享盘里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Sheffield_CampusTalk_SingleSource,并把“隐私声明”和“数据使用说明”放在第一行。
她不讨厌别人帮忙,她只讨厌方向被悄悄拽走。
周三临近中午,海报初稿回了两版。她在字体和关键信息上抠了很久,最终的成稿干净又不失温度。Lydia在群里回复了一个大拇指,并转发截图到 CSSA的微信群——
地点:学生服务中心 B栋地下一层大教室
时间:18:30
朱旎旎眼皮一跳。她打开确认邮件,再看海报成稿,地点明明写的是学生会二层研讨室。她在群里立刻追了一句:“地点是学生会二层研讨室,不是学生服务中心 B栋。请以海报为准。”
Lydia三分钟后回:“刚联系到那边说二层研讨室临时维护,改到 B栋地下一层。放心吧,我已经帮你们把签到台也安排好了。”
“有变更邮件吗?”朱旎旎私聊问。
“电话说的,没来得及发邮件。”Lydia回得很快,“这种小事不用紧张~”
她没有再浪费时间辩论。马上给 CSSA负责人写了封简短的确认信,抄送爱德华:“为避免混乱,请以书面形式确认场地变更。”同时,她打印了两张 A4纸,上面用粗笔写:“谢菲讲座➜学生会二层研讨室(Conf. Room 2F)”,放进包里。
傍晚五点四十,曼城的天已抹成铅灰色。她提前一小时到了谢菲尔德学生会,二层研讨室灯还亮着,管理员核对名单:“我们这边没有维护安排,你们可以进场。”
朱旎旎心底“咯噔”一下——如果有人已经被引导去 B栋地下一层……
她赶紧让向佳留在研讨室布置投影,自己拎着那两张 A4往外跑,一路沿着指示贴起临时指引,箭头清楚,黑笔跋涉在白纸上,像一条干净利落的路。
手机震了一下,爱德华的信息:我晚十分钟到。
她回了句【收到】,同时给 CSSA负责人打电话:“麻烦再在群里发一次定位,强调‘学生会二层’,有人去错了 B栋。”
说完,她又飞快拉起表单的“临时直播”开关,把备用的手机支在三脚架上,开通了一个内部观看的链接:“如果你已经在 B栋,可以先扫码观看,十分钟后开始。”
六点二十五,第一批学生进场;六点三十二,二十多个座位坐满;六点三十七,手机直播里的人数也慢慢攀升——有不少来自“走错楼”的同学。她心里松了一口气,把喉咙里的那口气轻轻按下去。
Lydia踩着六厘米的细跟,六点四十才出现,笑容灿烂,抬手就是一句:“今晚来的人好多。”视线在她写的箭头纸上停了一秒,嘴角的笑纹微微收紧,又松开。
讲座开始。她没有寒暄太久,直接抛出一个问题:“你在做决定的时候,最怕什么?”
台下有同学说“怕选错”,有人说“怕信息不对称”,还有人说“怕自己的选择不被理解”。她点了点头,把这三个“怕”一一写在白板上,然后把它们落到可操作的三步:信息入口、交叉求证、可信背书。
“入口怎么建?”她给出三种当场可用的路径;“求证怎么做?”她让台下两人用手机现场找资料,对比两条互相矛盾的信息;“背书从哪来?”她请一位已经拿到 offer的学姐讲自己的过程。
四十五分钟下来,台下的眼睛是亮的,笔记本的边角被手指压得起了毛。问答环节有学生问她:“你当时是怎么做决定的?”
她笑了笑,“我也怕选错。但我更怕留在原地。所以我会让自己有一条‘可撤回’的路——每一步都有止损点。选错了,也能换轨。”
爱德华恰在这时进场,没打断,只是站在后排,安静看她把最后一页“可撤回点”落在屏幕上。投影打在她的侧脸上,眉眼是清晰的,话语是干净的。
散场时,几个学生围上来问细节。Lydia微笑着分发名片,语气自然:“跨城复制也可以做,利兹这边我们已经有成熟的路径……”
朱旎旎没有凑上去,她把二维码贴在出口边,再次强调隐私条款:“扫码即代表你同意接收我们的项目信息,你可以随时退订。”(她把这句话用最简单的中英文写了两遍。)
她收拾完,和 CSSA的同学确认了经费报销细节,又把临时直播的观看名单下载、归档。向佳拎着收纳箱向她挤眉弄眼:“你那两张纸比任何海报都管用。”
“那是箭头。”她笑,“箭头比文案直接。”
回到曼城已近十点半。她刚把包放到桌上,Slack窗口跳出一串新消息——
Lydia(to:Edward 法务 市场群):
供确认:今晚谢菲讲座使用了临时直播和独立表单。是否已提前报备合规?建议统一由市场部开单,否则可能涉及 GDPR风险。
朱旎旎盯着“GDPR”三个字,心里一沉——来得又快又准。她几乎能看到那只细白的手,刚刚把一根无形的弦拨了一下,指望在夜里发出一声小小的裂响。
她没有立刻回。先把所有操作过的材料按顺序放进 SingleSource文件夹:隐私声明截图、报名表 consent勾选的后台记录、直播仅内部分享的设置页面、会前邮件抄送 IT的工单编号。再把“隐私声明”的英文版本加粗标黄,摆在最上面。
两分钟后,爱德华在群里回复:
Edward:
谢谢提醒。今晚的直播为内部限定链接,未收集第三方平台数据;表单使用公司账号,包含明确 consent,并附隐私声明链接,已走 IT工单#MCR-421。
旎旎,整理一下合规材料,明早 9:30我们和法务过一遍,顺便沉淀流程模板。
朱旎旎在群里回了“已整理”,同时私聊发给他一张文件夹截图。隔了几秒,爱德华回了一个“”,又补了一句私信:“做得漂亮。”
她把椅背缓慢向后靠,头顶的灯发出细微的嗡嗡声。嗡鸣之外,还有一种更细腻的静——像雨停后空气不动时,城市里的电流在远处轻轻流淌。
第二天早会,法务同事把昨晚的材料过了一遍,提出两点小优化建议:隐私声明链接放在海报正文里;退订方式再醒目一行。会议最后,爱德华拍板:“从今天起,所有线下活动的合规材料,按旎旎的版本做;单点直播一律走 IT工单,资料进 SingleSource。”
Lydia笑着点头:“流程完善是好事。”她语气不卑不亢,像昨夜的邮件并非她发的一样。
午休时,向佳捧着酸奶坐到她身边:“你昨晚那波反击,不带火星的。”
“不是反击。”朱旎旎把叉子插进沙拉,“是把道理放在能被看见的地方。”
“有区别吗?”
“有。”她抬眼看向窗外,“反击是为了掰回脸面,这个是为了把路修平。”
向佳愣了愣,笑:“你现在讲话,越来越像一个……经理。”
“别。”她摆摆手,“像一个会把箭头画大的路人就行。”
傍晚,爱德华叫她到隔间:“谢菲这条线,后面由你牵头;利兹微试点再看节奏。下周你和我去一趟约克,踩个点。”
“好。”她把记事本合上,起身时,他忽然问:“昨晚如果学生会真的变更场地,你怎么做?”
“先要书面确认;没有,就按原定场地开;同时把错位的流量兜住——直播是兜底不是主路。还有……”她想了想,“把箭头画大。”
爱德华笑了一下,笑得不明显,却从眼睛里泄出来:“很好。”
她出门时,隔着玻璃看见自己一侧的影子——肩线比刚来时直了,脚步也比刚来时稳了。
夜里风小,月亮浅浅贴在云背后。她在宿舍把包倒空,一张被雨水打湿后又风干的 A4纸落在桌上,那两个手写的大字——“讲座➜”——有点起毛,被沿途的风吹得边角微卷。
她把纸摊平,找了个透明文件袋装起来,塞进抽屉。那不是纪念品,那是一种肌肉记忆:在模糊里,把方向写清楚;在失焦里,把焦点拉回来。
手机亮了一下,是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谢谢今晚的分享。你中文很温柔。——Sheffield学弟 J.”
她看着“温柔”两个字,笑了一下,回了“谢谢,祝你申请顺利”。然后把手机翻面,屋里只剩下暖气的低鸣。
她关灯,躺下,脑海里却还在回放白板上的三个字:入口、求证、背书。又慢慢转成另外三个字:留痕、兜底、对焦。
风从窗缝里探头,没找到可以撬动的缝隙,悻悻退回去。她把被子往上拢了拢,心里安稳——不是因为谁站在她前面,而是因为她掌心里,已经攥着一支能画箭头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