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也如风雨也如晴 > 第二十一章 霓虹下的边界
换源:


       午休还没到,群里有人丢了一条链接:“英资教育基金入股北方院校项目”。缩略图里,一个中年男人站在讲台,身后Logo眼熟。

朱旎旎点开。版面干净,记者照端端正正,人物介绍一栏写着——Zhou Zhixing董事周致行。

下面一行:长子 Jason Zhou,就读谢菲尔德。

她盯了两秒,关掉网页,回到PPT上。指尖轻轻敲了两下触控板,像在确认节奏。

“看新闻呢?”向佳从旁边探头。

“看完了。”她把页脚的版本号改到 v5,“继续干活吧。”

三点,会议室临时加了一场对外宣传碰头。Lydia拿着打样的海报坐在正中,笑容熟悉:“CSSA想把我们上次讲座的照片做个合集推送,配上‘就业支持’的文案,曝光应该会很高。”

海报很漂亮,字也漂亮。右下角两个小字却让她脑门微紧:“就业保障”。

她把纸转了个方向,语气温和地说:“这两个词不合规。我记得上次白名单里已经划掉了。”

Lydia敲了敲指尖:“‘保障’改成‘支持’可以;但‘就业’总可以写吧?大家都这么写。”

“别人这么写不代表我们也要这么写。”朱旎旎把电脑翻向桌面,“另外,CSSA的合照里有几张未授权的人脸,发布前要做马赛克或者打码。表单同意条款里写的是‘项目联系’,不是‘公开宣传’。”

空气静止……

爱德华从另一边把打印件抽走,眼神平静:“按白名单来。对外图片也要按隐私流程来,未经授权不要使用。”

Lydia笑意不变:“OK,我去对接。”她起身前又瞥了她一眼,“旎旎,你来把白名单和隐私模板发给对方,今晚前要出稿。”

“没问题。”她应得简短。



傍晚,公寓窗帘半拉,街对面的霓虹刚亮。小客厅里,台灯把桌面照成一块温暖的圆。

她把“白名单”“隐私声明”“合照授权”三份模板发给CSSA,又把照片逐一标记出需要处理的人脸。邮件主题写得干净,抄送链拉满,末尾一句:未经授权的素材请勿使用。

手机震了一下。

Jason Zhou:“学姐,最近忙吗?周六有家书店办签售,你有兴趣吗?”

朱旎旎礼貌的回复道:“周六我不一定去谢菲。感谢邀请。”

她把手机扣在桌上,拇指顺势擦过桌沿的木纹。



晚上九点,Lydia在群里丢来“定稿海报”。标题改了,配图却没变,角落里仍能看见一个学生的侧脸。

她不发火,直接把“带码版本”的图贴出,并附上一行:这是合法可使用的版本。

下一秒,爱德华的回复贴上来:“按旎旎的版本来。”

Lydia只回了一个OK手势。

向佳私聊:“你这回合真干脆。”

“大家都赶时间,没工夫踢皮球。”她回。



周六,朱旎旎给自己安排了一堆琐事。

上午在公寓做大扫除,下午去超市买菜,背回一捆大葱。回到家,顺手把葱叶切掉,卷进报纸里,塞进冰箱底层。

做饭的时候,她突然有种莫名的踏实。生活似乎跟任何人都无关,只和她的这口热锅、这间小公寓有关。这就够了吧。

手机屏幕亮了几次,她没看。微信上方挂着未读消息数量“3”。

晚饭后,她擦干手才打开:两条是周景曜,一条是CSSA确认稿件。

先回工作:“收到,按V2发布。”

再回Jason:“签售顺利吗?”

“顺利!下次我给你留一本签名版。”

她回了个笑脸,没再延伸。

夜里,她把浅蓝色笔记本翻开,在页角写下:

曝光不等于价值;

恭喜不等于靠近;

我的生活,由我点亮。



周一,突发。

CSSA那边把推送发了,评论区有人问:“就业保障是什么?”又贴了别家机构的截图,配文“人家都写保障”。

Lydia把对方的截图甩进群里:“你看,写保障也没事嘛。”

朱旎旎无奈的叹了口气,直接把法律条款截图,“这不是’有没有事’,是‘能不能做’。我们写‘支持’,是不给自己找麻烦;写‘保障’,是给自己挖坑。”

爱德华一句话定调:“不改。”

群里安静了三秒。Lydia发了个笑脸,不再说话。



下午临近下班,她的邮箱跳出一封新邮件:

Subject:Media inquiry

发件人是当地一家中文媒体,想采访“以就业保障为卖点”的海外教育机构。

她把邮件转给爱德华,并附一句:对方问的是‘保障’,建议拒绝/改题。

爱德华回得简短:“你来回,按流程说不。”

她点开“新邮件”,不拐弯,三行写完:

感谢关注——我们不提供“保障”,只提供可验证的支持与透明流程。

如需了解支持,欢迎沟通。

署名、抄送,发出。

手心有一点微汗,却是舒服的。说不,也是一种边界。



傍晚,办公室只剩几盏灯。她背包拉链拉上,刚要走,爱德华从隔间出来:“今晚的媒体拒绝你回复得很好。”

“只是照流程做罢了,希望不出岔子。”

“走吧,我送你一程。”

她本想拒绝,看见窗外雨线直直落下,又点了点头。

车里暖风让人舒适的快要睡着。

公寓楼下。她推门下车,回道谢。

他抬了抬手,像一个干净收尾的手势:“明早见。”

上楼,开灯,小客厅里一片温暖。她把外套搭在椅背上,去厨房烧水。水开时,手机震了一下。

Jason Zhou:“我爸今晚问我最近是不是心情很好。我说是。学姐,这些好像都是因为你。”

她靠在厨房门框上,盯着那句话,想了三秒。

朱旎旎:“人开心是好事。”

放下手机,端起水杯,慢慢喝完。热从喉咙一路落到胃里,世界安静。



第二天,CSSA把“带马赛克”的版本全网替换,附了致歉与说明。评论区安静了许多,甚至有人留言:“至少这个机构守规矩。”

Lydia把链接转进群里:“公关反应及时。”

爱德华只回:“流程在前,公关在后。”

她合上电脑,忍不住笑了一下。

午后,一封来自法务的邮件落到她的收件箱:

“白名单与隐私发布流程,建议以你这次的操作沉淀成模板;下周内部培训请你讲15分钟。”

她手指停在触控板上,心里“嗯”了一下——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不张扬,但结实。



夜里,霓虹还在。她坐在小公寓的窗前,脚边是那捆包着报纸的大葱,画出一块滑稽的影子。

浅蓝色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

她写:

边界不是墙,是线;

喜欢不是通行证,是风;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不逆风,也不借风。

写完,笔尖停了两秒。

她忽然想到多年以前,高一的冬天,校门口的路灯把雪地照得微亮。她从外地转来,口音没改,心也怯。后来她学会了:先把作业做完,再去想别人看不看得起;先把自己照亮,再去看路灯的颜色。

她合上本子,抬头看窗外。对面楼有人收了晾衣架,有人关了灯。她把杯子放进水槽,洗干净,倒扣。

公寓里无风,安静得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