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明说:"大姐,从今天起,这五百个竹筐的订单就交给你负责了。"
"交给我?"林秀兰愣了一下,“老八,我就是个农村妇女,哪会管这么大的事啊。"
"姐,你别小看自己。"林书明认真地说,"你识字,心细,又有威信。这段时间跟着我,该学的都学会了。"
他打开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数据:"你看,这是订单明细。南京百货要200个,其中普通筐150个,彩色筐50个;常州供销社要150个;扬州要100个;连云港50个。每家的要求都不一样,必须记清楚。"
大姐仔细看着,一边看一边点头。
"管理这些人,最重要的是公平。"林书明继续说,"谁编了多少,质量怎么样,都要记账。月底发工钱,一分一毫都不能差。"
他带着大姐来到编筐的工棚:"你看,现在咱们有60个人在编筐。要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10个人,选一个组长。"
"为啥要分组?"大姐问。
"分组好管理。"林书明解释,"每个组负责不同的工序,或者不同的订单。比如第一组专门编普通筐,第二组编彩色筐,第三组负责收口装把手。这样分工明确,不会乱。"
大姐若有所思地点头:"就像咱们之前搞流水线那样?"
"对,就是这个道理。"林书明很欣慰大姐学得快,"还有质量把关。每个筐都要检查,不合格的坚决返工。宁可少做几个,也不能砸了咱们的招牌。"
"这个我明白。"大姐说,"上次张科长来验货,就说咱们的质量好。"
林书明又教了大姐一些管理的细节:怎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怎么处理矛盾,怎么跟买家对接……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林书明严肃地说,”账目必须清清楚楚。进了多少竹子,用了多少,还剩多少;编了多少筐,合格多少,返工多少;每个人的工时工钱,都要一笔一笔记清楚。"
“老八,你就放心吧。"大姐拍拍胸脯,"我保证不会出差错。"
安排好竹筐的事,林书明回到家里。六姐林秀红正在院子里择菜,看到弟弟回来,抬起头:“老八,你最近瘦了不少,是不是太累了?"
林书明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六姐手里的菜叶子,都是些野菜,能吃的部分不多。
”六姐,咱家还有黄豆吗?"林书明突然问。
"黄豆?”六姐想了想,"还有个十来斤,是去年收的,一直舍不得吃。咋了?"
"拿三斤出来,我有用。"
六姐虽然疑惑,但还是进屋拿了三斤黄豆出来:“老八,你要干啥?"
林书明接过黄豆,挑拣了一下,把干瘪的、虫蛀的都挑出来,留下饱满的:”六姐,我教你个法子,能让这三斤黄豆变成二十多斤菜。"
"啥?”六姐瞪大眼睛,"你开玩笑吧?"
"不开玩笑。"林书明神秘一笑,"跟我来。"
他带着六姐来到屋后的柴房,找了个干净的瓦盆:"先把黄豆泡上,用温水,水要没过黄豆两寸。"
六姐照做了,一边泡一边问:"然后呢?"
"泡一夜,明天早上再说。"林书明卖了个关子。
第二天一早,林书明就把六姐叫起来。黄豆已经泡得胀鼓鼓的,个头比昨天大了一倍。
"现在把水倒掉。"林书明指挥着,"找个竹筐,底下铺一层干净的粗布。"
六姐找来一个小竹筐,按林书明说的铺好布。
"把黄豆倒进去,摊平。”林书明说,"然后上面再盖一层湿布,要盖严实。"
"就这样?”六姐半信半疑。
"还没完。"林书明把竹筐放在阴凉的角落,"这里不能见光,见光豆芽就变绿了,不好吃。每天要淋水三次,早中晚各一次,水不能太多,湿润就行。"
"这就能长出菜来?”六姐还是不太相信。
"等着看吧。"林书明笑道,"记住啊,六姐,这事先别跟别人说,等成了再说。"
六姐点点头,虽然心里疑惑,但看弟弟说得这么肯定,决定试试看。
第二天,六姐掀开布一看,惊讶地发现黄豆都长出了小小的白芽,像一个个小逗号。
“老八,快来看!真的长芽了!”六姐兴奋地喊。
林书明过来看了一眼:"这才刚开始,继续盖好,记得淋水。"
第三天,豆芽已经有半寸长了,白白嫩嫩的,看着就水灵。
第四天,豆芽长到一寸多,可以吃了。
"天啊,真的变成菜了!“六姐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把豆芽,激动得手都在抖,”三斤黄豆,真的变成这么多豆芽!"
林书明称了称,足足有二十四斤。
”六姐,炒一盘尝尝。"
六姐赶紧生火炒菜。放了点油,撒了点盐,豆芽在锅里滋滋作响,香味扑鼻。
"真好吃!”六姐尝了一口,"又嫩又脆,比野菜强多了!"
这时,七姐林秀娟进来了:"啥味这么香?"
看到一大筐豆芽,七姐愣住了:“这是哪来的?"
"我们自己发的!”六姐兴奋地说,“老八教我的法子,三斤黄豆发了二十多斤豆芽!"
"真的?”七姐不敢相信,“这么简单?"
林书明点点头:”简单是简单,但要注意细节。温度、水分、遮光,一样都不能马虎。"
晚饭时,林家的饭桌上第一次有了像样的菜。虽然只是豆芽,但比起天天吃野菜,已经是很大的改善了。
“老八,这豆芽真好吃。“四姐赞不绝口,”要是天天有这个吃就好了。"
"可以天天有。”林书明说,"每隔两天发一批,三斤黄豆能吃四五天。这样接力,就能不断供应。"
"那咱家的黄豆够吗?"大姐担心。
"不够可以跟别人换。"林书明早就想好了,"一斤黄豆能发八斤豆芽,咱们留一半自己吃,另一半可以跟别人换粮食或者黄豆。"
第二批豆芽发好后,六姐拿了五斤去跟隔壁李大娘换东西。
"大娘,您看这豆芽,新鲜着呢。”六姐说,"五斤豆芽,换您一斤黄豆行吗?"
李大娘看着水灵灵的豆芽,咽了咽口水:"这......这真能吃?"
"当然能吃,可好吃了!”六姐掰了一根给她尝,"生吃都是甜的。"
李大娘尝了尝,眼睛一亮:"还真是!行,我跟你换!"
就这样,用五斤豆芽换回一斤黄豆,再发成八斤豆芽,形成了循环。
慢慢的,找六姐换豆芽的人越来越多。有拿黄豆换的,有拿玉米换的,还有拿鸡蛋换的。
”六姐,你这是哪学的手艺?"刘大婶羡慕地问。
六姐看了看林书明,见他点头,才说:"是老八教的。其实不难,就是要仔细。"
"能不能教教我们?"几个妇女围上来。
林书明这时站出来:“可以教,但有个条件。"
"啥条件?"
"大家一起干,统一管理。”林书明说,“每家出一点黄豆,集中发豆芽。发好了按比例分,这样省事,质量也有保证。"
"这个办法好!”王支书正好经过,听到这话表示支持,"集体力量大嘛。"
于是,村里成立了豆芽生产小组,六姐当组长,负责技术指导。七八个妇女参加,每家出两斤黄豆作为启动资金。
"记住,温度最重要。”六姐认真地教着,"太冷了长得慢,太热了容易烂。最好保持在二十五度左右。"
"还有水,不能用生水,要用井水或者晾过的水。"
"遮光也重要,一点光都不能见,不然豆芽会变绿变苦。"
在六姐的指导下,豆芽生产小组很快走上正轨。每天能生产一百多斤豆芽,不仅够组员们自家吃,还能拿出去换东西。
一个星期后,王支书找到林书明:“老八,这豆芽解决了不少人家的吃菜问题。你还有啥好法子?"
林书明笑了笑:”法子是有,但得一步步来。现在先把豆芽搞好,等大家都掌握了技术,再想别的。"
其实他心里已经有了下一步的计划。豆芽只是开始,接下来还可以种快菜、养泥鳅、种红薯......但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看着村民们端着碗,吃着香喷喷的豆芽炒肉丝(虽然肉丝少得可怜),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林书明心里充满成就感。
"民以食为天,"他自言自语,"先让大家吃饱,其他的事才好办。"
晚上,林书明躺在床上,盘算着下一步。现在豆芽的问题解决了,但这只是蔬菜,主粮还是个大问题。
"得想办法搞点快速见效的作物。"他暗暗想着,脑海里已经有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