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林家堂屋的地上。五姐林秀英坐在床沿上,看着六姐林秀红忙进忙出地准备豆芽生产的材料,心里五味杂陈
她的手无意识地摸着被子边,指尖微微颤抖。这些天躺在床上养病,她把家里的事看得清清楚楚。大姐在管着竹筐生产,四姐在编筐组帮忙,六姐搞起了豆芽生产,七姐管着账目,就连最小的老八,也挑起了全村的担子。只有她,像个废人一样躺在床上,不但帮不上忙,还拖累了大家。
想到这里,五姐的眼眶又红了。那天中暑晕倒,送去县医院,花了整整二十块。二十块啊!那是多少个竹筐才能挣回来的钱?老八为了给她治病,把姐妹们的私房钱都凑上了,还欠了张科长的债。
“我真是个没用的人。“五姐小声嘟囔着,声音小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五姐,你醒了?“六姐端着一碗粥进来,“快趁热喝,里面放了点红糖。“
五姐接过碗,却没有喝:“六妹,我......我想跟你学发豆芽。“
六姐愣了一下:“五姐,你身体还没好利索呢,再歇几天。“
“我已经歇够了。“五姐放下碗,眼神坚定,“六妹,你看看我,都瘦成啥样了?不是因为病,是因为心里难受。看着你们都在为这个家出力,就我一个人躺着,我心里......心里跟刀割似的。“
说着说着,五姐的眼泪就掉下来了:“老八为了给我治病,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还欠了人家二十块。二十块啊,六姐,那得编多少竹筐才能还上?“
“胡说什么呢!“六姐赶紧坐到床边握住她的手,“五姐,你别这么想。你生病又不是故意的,老八从来没怪过你。“
“可是我自己过不去这个坎。“五姐抹着眼泪,“六妹,发豆芽不是重活吧?我就是淋淋水,盖盖布,这点事我还是能做的。“
六姐看着五姐恳求的眼神,心软了:“那......那你先看着我怎么做,别累着。“
两人正说着,林书明走进来:“五姐,六姐,一会儿村里要分钱了,你们也去吧。“
“分钱?“六姐疑惑。
“对,上次竹编订单的钱,因为抗旱的事一直没分,今天该分了。“林书明说。
村委会的大院里,两村的人都聚齐了。王支书站在前面,清了清嗓子:“各位,今天把大家叫来,是要分第一批竹编订单的钱。这事拖了很久了,实在是因为前段时间抗旱,顾不上。“
赵富贵也说道:“钱早就该分了,今天必须分清楚。“
林书明拿出账本:“第一批订单,总收入350块。扣除竹子、染料等成本100块,净利润250块。按照当初的约定,青山村和赵家村五五分账,各得125块。“
“125块!“赵家村的人都很兴奋。
“先别急。“林书明继续说,“青山村这边,125块要先扣除之前垫付的公款。王支书,您说说具体情况。“
王支书站起来:“前段时间抗旱,从公款里支出了不少。买防暑药品15块,买水泵轴承30块,其他杂费5块,一共50块。125块扣掉50块,还剩75块。“
“这75块怎么分?“有人问。
“参与编筐的30个人,按工分分45块。“王支书说,“剩下30块作为村集体基金,用于下次生产。大家有意见吗?“
“没意见!“村民们纷纷表示同意。
赵富贵那边也快速分配:“我们赵家村也是这个方案。拿到钱的赶紧回去,家里还有活呢。“
赵家村的人领了钱,陆续离开了。院子里只剩下青山村的人。
林书明开始分钱:“李大娘,您编了15个筐,分2块3毛。“
“陈大嫂,您编了20个,分3块。“
一个个念名字,一个个发钱。虽然每个人分到的不多,但在1978年,两三块钱已经能买不少东西了。
轮到林家时,林书明算了算:“大姐管理有功,额外奖励1块。四姐编了25个筐,分3块8毛。六姐编了18个,分2块7毛。七姐负责记账,算技术工,分2块。“
“我们家一共能分9块5毛。“林书明把钱交给大姐,“姐,这钱你收着,家用。“
分完钱,村民们陆续散去。王支书叫住林书明:“老八,你留一下,咱们商量点事。“
两人坐在大槐树下的石凳上。王支书点起一根烟,深深吸了一口:“老八啊,村里现在的情况,你也看到了。“
“是啊,王支书,形势不太乐观。“林书明说。
王支书掰着指头算:“咱们村120口人,真正的壮劳力就40个。现在30个在编竹筐,这是主要收入来源,不能停。8个妇女在种豆芽,暂时解决了部分人的吃菜问题。5个小伙子在护卫队,保证生产安全。还有20个在管水利灌溉。“
“这么一算,劳动力都用完了。“林书明皱眉。
“可不是嘛。“王支书叹气,“剩下的都是老人孩子,还有几个体弱的。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粮食。豆芽是好东西,但只能当菜,当不了饭啊。“
王支书又吸了口烟,眼神深邃:“老八,我在这个位置上坐了十年了。这十年,看着村里越来越穷,心里不是滋味。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起色,可不能半途而废啊。“
“王支书,您放心,我一定想办法。“林书明说,“我先把欠的债还了,然后再想粮食的事。“
“你还欠债?“王支书问。
“欠张科长20块,当初五姐看病借的。“林书明说,“现在分了钱,我得赶紧还上。“
林书明回家把钱凑齐。家里分到的9块5毛,加上自己攒的3块,还有临走前王支书给借的5块钱,七姐也贡献了2块5毛,正好20块。
“老八,路上小心。“大姐叮嘱道。
从青山村到县城,要先走五里山路到镇上,再坐两个小时的班车。林书明赶上了上午的班车,中午时分到了县城。
县百货公司的办公室里,张胖子正在吃午饭,看到林书明进来,赶紧招呼:“哟,书明来了!快坐快坐,吃了没?“
“张科长,我吃过了。“林书明其实没吃,但不好意思说。
“肯定没吃!“张胖子看穿了他,“来,一起吃点。以后不要叫我张科长显得身份,就叫我叔,我比你爸也差不多大年纪“说着递过半个馒头和一碗菜。
林书明推辞不过,只好接过来。确实饿了,几口就吃完了。
“这次来是还钱的。“林书明掏出20块钱,“上次多亏了您,不然我五姐的病都看不起。“
张科长接过钱,拍拍林书明的肩膀:“你小子,重情重义,看到你就想起了我一位故人!对了,之前那批500个竹筐的做怎么样?“
“刚分了第一批的钱,第二批的正在加紧做。“林书明说。
“那正好,我这里有个好消息。“张胖子神秘一笑,“省里对你们的竹筐很满意,要追加订单。这次要500个,还是老价格,一个月交货。“
“500个?“林书明既惊又喜,“张叔,您就是我的贵人啊!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之前的500个订单还没做完,现在又来,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
“别说这些虚的。“张科长笑道,“关键是你们的东西确实好。之前的那批货就快要一个月,记得按时交货。
林书明点头:“叔,我一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对了,听说你们村现在粮食紧张?“张科长一边喝水一边问道
“是有点紧张。“林书明没有隐瞒。
张胖子想了想:“这样,我给你介绍个人。城郊的刘队长,他们生产队养了不少鸡,但销路不好。你要是能帮他们卖鸡,说不定能换点粮食。“
“养鸡?“林书明眼睛一亮,这倒是提醒了他。
告别张胖子,林书明没有直接回村,而是去了城郊。刘队长是个四十来岁的汉子,听说是张胖子介绍来的,很热情:“我们这里确实养了不少鸡,有两千多只,都是土鸡。“
“土鸡好啊。“林书明说,“城里人就爱吃土鸡。“
“可是现在不让随便卖。“刘队长为难地说,“说是投机倒把。“
“不是卖,是以物易物。“林书明说,“你们需要什么?“
“最缺的是蔬菜。“刘队长说,“队里200多人,光吃鸡蛋也不行啊。“
林书明心里有了主意:“这样,我们村有豆芽,新鲜的,三斤豆芽换一只鸡苗,怎么样?“
“鸡苗?“刘队长想了想,“小鸡崽倒是有不少,可豆芽三天就烂了。“
“所以要经常换。“林书明说,“每三天我们送一批豆芽来,你们给我们一批鸡苗。“
两人谈妥了,林书明当即就要了20只鸡苗,用竹筐装着,坐车回村。
回到村里已是傍晚,林书明把鸡苗放在自家院子里,找来村里的几个孩子。
“小顺子,铁蛋,你们过来。“林书明招呼道。
“林叔叔,这是小鸡吗?“孩子们围着竹筐,眼睛发亮。
“对,小鸡。“林书明说,“你们想不想养?“
“想!“孩子们异口同声。
“那好,从明天开始,你们几个就负责养这些小鸡。“林书明说,“养大了,每人分一只。“
“真的?“小顺子不敢相信。
“真的。“林书明摸摸他的头,“但要好好养,每天喂食喂水,还要打扫鸡窝。“